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现在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样的念头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希望成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

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

我希望作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曾同样使我不平静。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利亚,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受恩于她。

她死于战争前夕。

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

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果树下,望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

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告诉他们这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旁边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往往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没5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

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这是爱情。


“……五十年后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

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

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着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

上帝从他们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象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

‘忠诚!’“……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

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还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头的记忆。


“……
“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

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充满生机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衍,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

但是,只有人懂得爱。

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给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

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

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

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

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了很大的变化。

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

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

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

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本文的童话,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童话的能力。

学生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时如何向家长和教师请教,是不是也像作者的女儿一样大胆地向家长请教,作者的女儿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较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本文童话里所揭示的哲理,思考一下有什么不同,以及自己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收获。

《给女儿的信》教案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
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

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

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

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

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

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

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

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8 致女儿的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

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其意义在于,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

当然,这种定义是非常个性化的。

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给他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
为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

一、前有暗示,后有点睛。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问题研究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见作者著《爱情的教育》)。

但是,毋庸讳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作者曾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影响,夸大了本能、性欲对于人格的作用。

对此,我们应客观而辩证地分析。

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有关的。

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

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

对此不应求全责备。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

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

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

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练习说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

参考答案如下: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

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