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给水管网的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给水管网布置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管网系统布置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配水管网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给水管网设计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设计用水量的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设计用水量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泵站供水流量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清水池和水塔有效容积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0管网水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管网平差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水泵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等水压线图绘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多定压节点管网图绘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排水管网设计说明与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污水管网的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污水管道的定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控制点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污水管道系统设计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污水管道系统水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污水干管设计流量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9管道平面图及剖面图的绘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雨水设计说明与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雨水干管水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雨水管网设计说明与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雨水管网的图纸绘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与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水是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用水和排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内容之一。

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中,随着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程式化进程,给水排水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工农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基础保障。

给水排水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消防提供用水和排除废水的设施的总称。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城市化聚集居住的产物,是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社会文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在面临全球水资源极其缺乏的今天,给排水管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城市给排水系统在新的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看似平凡的规划设计却有着不平凡的现实意义,在满足规范和其它技术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课程设计是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是对前期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课程设计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设计为玉树囊谦县香达镇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整个设计包括三大部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

给水管网的设计主要包括管网的定线、流量的设计计算、清水池容积的确定、管网的水力计算、管网平差和消防校核。

排水管网设计主要包括排水管网定线、设计流量计算和设计水力计算。

关键字: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设计
第一章给水管网的设计说明
1.1给水管网布置的影响因素
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取决于城市的平面布置、水源、调节构筑物的位置、大用户的分布。

考虑的要点有下:
(1)城市规划的影响:给水系统的设置,应密切配合城市和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做到统盘考虑分期建设,既能及时供应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又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2)水源的影响:本设计采用地表水并从河流上游取水。

1.2管网系统布置原则
给水管网包括输水管渠和配水管网两大部分。

要求能够供给用户所需水量,保证不间断供水,同时要保证配水管网足够的水压。

(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给水系统服务范围和建设规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布置给水管网,压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2)分清主次,先进行输水管渠与主干管布置,然后布置一般管线与设施。

(3)尽量缩短管线长度,尽量减少拆迁,少占农田,节约工程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

(4)协调好与其它管道、电缆和道路等工程的关系。

(5)保证供水具有安全可靠性。

(6)管渠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7)远近期结合,留有发展余地,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

1.3配水管网布置
给水管网遍布整个给水区,根据管道的功能,可划分为干管、分配管、接户管三类。

干管的主要作用是输水至城市各用水地区,同时也为沿线用户配水,起管径一般在200mm以上,分配管的主要作用是把干管输送来的谁配给接户管和消火栓,起管径一般不予计算,均由消防流量来确定。

干管和分配管的管径并无明确的界限,应视规模确定。

干管通常遵循下列原则进行布置:
(1)干管布置的主要方向应按供水主要流向眼神,而供水的流向则取决于最大用水户或水塔等调节构筑物的位置。

(2)为了保证过供水可靠,通常按照主要流向布置几条平行的干管,其间用连接管连接,这些管线在道路下以最短的距离到达用水量大的主要用户。

(3)干管一般按规划道路布置,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敷设。

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符合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设计的要求。

(4)干管的高处应布置排气阀,低处应设泄水阀,干管上应为安装消火栓预留直观,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

(5)干管的布置应考虑发展和分期建设的要求,并留有余地。

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根据城市规划、用户分布以及用户对用水的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程度等,分成树状网和环状网。

在本设计中采用的是环状网,当任意一段管线损坏时,闸阀可以将它与其余管线隔开进行检修,不影响其余管线的供水,使供水的地区大为缩小,同时,环状网还可以大大减轻因水锤现象所产生的危害。

1.4给水管网设计计算 1.5设计用水量的组成
(1)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3)消防用水量;
(4)市政用水量,主要指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5)未预见用水量及给水管网漏失水量。

1.6设计用水量的计算
1.6.1城市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
)/(1000
3
111d m N q Q i i ∑= 式中 q1i —城市各用水分区的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定额L/(d ·cap) N ——设计年限内城市各用水分区的计划人口数(cap ) 则
)/(338508501000
)
00051200059(*150********d m N q Q i i =++==∑ 1.6.2工业生产用水量
)/3()1(222d m f B q Q i i i ∑-=
Q2=(3700+2800)*(1-0.85)=975m3/d
1.6.3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和淋浴用水量
(1)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量q 1(按总人数算): d
m q /650.791000
25*0.5*13500.6*1350100035*0.5*13500.4*135031=+++=)()(
(2)工业企业职工的淋浴用水量q 1(按总人数算):
)
/(980.461000
)65.0*6.0*1350(*4010000.8*0.4*1350*6032d m q =+=)(甲厂:)/(56.7001000
)75.0*5.0*1350(*4010000.9*0.5*1350*6033d m q =+=)(乙厂: 则 : Q 3=79.650+46.980+56.700=183.33 m 3/d 1.6.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查《室外给水规范》GB50014-2003中:浇洒道路用水量以每平方米2.0-3.0L/(m ²·d)计算,浇洒绿地用水以1.0-3.0L/(m ²·d)计算。

则:
)/(6141120.210
344444d m N q f q Q b b a =*+**=+=
其中道路面积为2707145.65m2,绿地面积为402289.83m2 1.6.5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水量
)
/( 3282.086017.73183.3397533850%88%34321d m Q Q Q Q Q =+++*=+++*=)()(漏失
则:Q 5=3282.08+4102.61=7384.69(m 3/d )
1.6.6消防水量
查书后面的附表可知,人数≤30万人时,同一时间内的灭火次数为2次,一次灭火量为55(L/s )。

Q 6=q 6*f 6=55*2=110(L/s ) 1.6.7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d
m Q Q Q Q Q Q d /48227.427384.696017.73183.3397533850343215=++++=++++= 则取Q d =48000(m 3/d ) 1.7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规定,最高日城市用水的时变化系数采用1.2~1.6,日变化系数采用1.1~1.5. 1.7.1用水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10-11点为用水最高时,所以时变化系数为

()()(未预见/d m 4102.616017.73183.3397533850%10%1033214=+++*=++*=+Q Q Q Q Q
32.117
.450.5==
=
h
h h Q Q K
最高日用水量:)/(733.33)/3(264024
000
8432.124s L d m Qd Kh Qd ==*=*=
1.8泵站供水流量设计
(1)管网分两级供水,第一级供水为:21:00~6:00,供水量为2.86%; 第二级供水为:6:00~21:00,供水量为5.10%。

(2)管网设水塔或高位水箱的供水流量: Q=48000*5.10%*1000/3600=680(L/s ) (3)水塔或高位水箱的供水流量为:
Q=48000*(5.50%-5.10%)*1000/3600=53.33(L/s )
(4)水塔或高位水箱的最大进水流量为20:00~21:00,最高传输时的流量为
Q=48000*(5.10%-1.90%)*1000/3600=426.67(L/s ) 1.9清水池和水塔有效容积的计算
计算结果见附下表:
清水池与水塔调节容积计算表
用水时
段 给水处
理供水量(%) 供水泵站供水量
(%) 清水池调节容积计算(%) 水塔调节容积计算(%) 设置水

不设水塔 设置水塔 不设水塔
(1) (2) (3) (4) (2)-(3) ∑ (2)-(4) ∑ (3)-(4) ∑ 0~1 4.17 2.86 2.5 1.31 1.31 1.67 1.67 0.36 0.36 1~2 4.17 2.86 2 1.31 2.62 2.17 3.84 0.86 1.22 2~3 4.16 2.86 1.9 1.3 3.92 2.26 6.1 0.96 2.18 3~4 4.17 2.86 2.19 1.31 5.23 1.98 8.08 0.67 2.85 4~5 4.17 2.86 2.65 1.31 6.54 1.52 9.6 0.21 3.06 5~6 4.16 2.86 3.95 1.3 7.84 0.21 9.81 -1.09 1.97 6~7 4.17 5.1 4.9 -0.93 6.91 -0.73 9.08 0.2 2.17 7~8 4.17 5.1 5.22 -0.93 5.98 -1.05 8.03 -0.12 2.05 8~9 4.16 5.1 5.4 -0.94 5.04 -1.24 6.79 -0.3 1.75 9~10 4.17 5.1 5.4 -0.93 4.11 -1.23 5.56 -0.3 1.45 10~11 4.17 5.1 5.5 -0.93 3.18 -1.33 4.23 -0.4 1.05 11~12 4.16 5.1 5.1 -0.94 2.24 -0.94 3.29 0 1.05 12~13 4.17 5.1 4.66 -0.93 1.31 -0.49 2.8 0.44 1.49 13~14 4.17 5.1 4.87 -0.93 0.38 -0.7 2.1 0.23 1.72 14~15 4.16 5.1 4.81 -0.94 -0.56 -0.65 1.45 0.29 2.01 15~16 4.17 5.1 5 -0.93 -1.49 -0.83 0.62 0.1 2.11 16~17 4.17 5.1 5.41 -0.93 -2.42 -1.24 -0.62 -0.31 1.8 17~18 4.16 5.1 5.42 -0.94 -3.36 -1.26 -1.88 -0.32 1.48 18~19 4.17 5.1 5.1 -0.93 -4.29 -0.93 -2.81 0 1.48
19~20 4.17 5.1 4.62 -0.93 -5.22 -0.45 -3.26
0.48 1.96 20~21 4.16 2.86 4.1 1.3 -3.92 0.06 -3.2 -1.24 0.72 21~22 4.17 2.86 3.37 1.31 -2.61 0.8 -2.4 -0.51 0.21 22~23 4.17 2.86 3.02 1.31 -1.3 1.15 -1.25 -0.16 0.05 23~24 4.16 2.86 2.91 1.3 0 1.25 0 -0.05 0.02 累计
100 100 100 调节容积=13.06
调节容积=13.07 调节容积=3.01
1.9.1清水池设计有效容积为:
4321W W W W W +++=
式中: W 1——调节容积,m ³
W 2——消防贮水量,m ³,按2h 火灾延续时间计算,本设计采用2h 一次用水量55L/s
W 3——水厂冲洗滤池和沉淀池排泥等生产用水,m ³,等于最高日用水量的5%~10%
W 4——安全储量,m ³,为避免清水池抽空,清水池可保留一定水深(0.5m )作为安全储量,可按(2%~10%)Q d 来计算则: 316283.248000%90.13%90.13m Q W d =⨯=⨯= 327921000/36002255m W =⨯⨯⨯=
332400
48000%5%5m Q W d =⨯=⨯= 34240048000%0.5m W =⨯=
3432111875.2024002400792.06283.2m W W W W W =+++=+++= 则取W=12000(m 3)。

1.9.2水塔有效容积W 塔 W 塔 = W 1 + W 2 其中:
W 1— 调节容积,m 3
W 1 = 3.01%×48000 = 1444.80m 3
W 2— 消防贮水量,m 3,按10min 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 W 2 = 0.01×10×60 = 6m 3 W 塔 = 1444.8+ 6 =1450.8m 3 则取W=1500(m 3) 1.10管网水力计算
1.10.1管线平面图见附图3。

1.10.2 比流量计算
(1)管道配水长度,两侧无用水的输水管,配水长度为零,单侧用水管段的配水长度取其实际长度的50%。

q s = ∑∑-=l q Q q s )(
其中 q ∑—大用户集中用水量之和
l ∑—配水干管总长度,不包括穿越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的
管线,对于单侧供水,管道长度按1/2计算。

s L l q Q q m i
ni
h l /0343.014295.34
63.36
-555.55==
-=

泵站设计供水量:q 1=555.55*5.10%/5.50%=515.15(L/s ) 水塔设计水量:q 2=555.55-515.55=340.40(L/s ) 1.10.3沿线流量计算
各管段沿线流量见下表:
初次管径设计计算
1.11管网平差计算
1.11.1管网平差的步骤:
(1)选取海曾-威廉公式,阻力系数取110;
(2)节点数据输入地面标高,已知水压,已知流量;
(3)管段数据输入管径,起始终止节点,长度,阻力系数;
(4)其后进行管网平差,使得数据处于经济流速范围内。

1.11.2管网平差结果见下表(|h|<0.5m)。

在定线时假设了节点16为控制点,给点的地面标高为118.67m,需满足的最小服务水头为28m,然后进行水力计算,由平差算出来的各管段的水头损失(推算出其他各个节点的水压标高,再算出每个节点的自由水头,比较自由水头与要求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小于28m)),比较自由水头是否满足最小服务水头,推算出控制点为节点16。

(1)消防平差表格计算
消防平差表格见下表:
(2)消防校核
选择300S58型水泵(2用1备),水泵扬程为58m。

1.13等水压线图绘制
等水压线图见图3。

1.14多定压节点管网图绘制
多定压节点管网图见图2。

第二章排水管网设计说明与计算
2.1 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城市、居住区或工业企业的排水系统在平面上的布置,随着地形、竖向规划、污水厂的位置、土壤条件、河流情况,以及污水的种类和污染程度等因素而定。

(1)正交式:地势向水体适当倾斜的地区,各排水流域的干管可以最短距离沿与水体垂直相交的方向布置,即为正交布置,但对水体污染较大。

(2)截留式:在正交式的基础上,沿河岸再敷设主干管,并将个干管的污水截留送至污水厂,即为截留式布置。

这种布置对减轻水体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有重大作用。

此外,还有平行式、分区式、分散式、环绕式布置,在此就不介绍了,在本设计中所采用的是截留式布置。

2.2 污水管网的布置
污水管道平面布置,一般按确定主干管、干管、支管的顺序进行。

在城市排水总体规划中,只决定污水主干管、干管的走向与平面布置,在详细规划中,还要决定污水支管的走向及位置。

2.3 污水管道的定线
应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能自流排出,管道布置尽量顺直。

定线时通常考虑的因素有地形和竖向规划、排水体制和其他管线的情况、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宽度、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位置、工业企业和产生大量污水的建筑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发展远景和修建顺序等。

2.4控制点的确定
在排水区域内,对管道系统的埋深起控制作用的地点称为控制点。

各条管道的起点一般是这条管道的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中离出水口最远的一点,
低洼地区的管道起点,也可能是整个管道系统的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的管道埋深,影响整个管道系统的埋深。

2.5污水管道系统设计参数
2.5.1设计充满度
污水管道应按照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下表。

污水的流速较小时,污水中所含杂质可能下沉,产生淤积;当污水中流速较大时,可能产生冲刷现象,甚至损坏管道,为了防止管道中产生淤积或冲刷,设计流速不宜过小或过大,应限制在最小和最大设计流速之间。

根据规范,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金属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为10m/s,非金属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为5m/s。

2.5.3最小管径
污水管道管径过小,极易堵塞,造成养护费用增加,因此,长采用较大管径,较小管道坡度,减小埋深。

2.5.4最小设计坡度
在污水管道设计时,管道敷设坡度与设计地区的地面坡度基本保持一致,管道坡度造成的流速应等于或大于最小设计流速,以防止管道内沉淀。

规范规定管径2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4;管径3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3。

2.5.5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
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是指管道的内壁地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了保证污水管道不受外界压力和冰冻的影响和破坏,管道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一定的最小限值,这一限值称为最小覆土厚度,应满足下述三个因素的要求:
①防止管道中的污水冰冻和因土壤冰冻膨胀而损坏管道;
②防止管道被车辆造成的动荷载压坏;
③满足支管在衔接上的要求。

2.5.6污水管道的衔接
管道衔接有管顶平接和水面平接两种,水面平接主要用于地面比较平坦地区,在本设计中采用的是管顶平接。

2.6污水管道系统水力计算
2.6.1污水流量的计算
已知设计城镇一区总人口9.5万,街区面积201.4ha,人口密度为470人/hm2;二区总人口12.5万,街区面积为517.1ha,人口密度为240人/hm2。

(1)居民生活污水定按综合生活用水定额的80%~90%计算,即:
则污水平均日流量:
s L N n Qd /109.953600
2495000*1003600241=⨯=⨯⨯= s L N n Qd /173.61360024125000*1203600242=⨯=⨯⨯=
查表可知,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1.61109.95
2.77.20.1111.01===
Q K z
1.53173.61
2.77.20.1111.01===
Q K z 则:Q1=Kz1*Qd1+Kz2*Qd2=1.61*109.95+1.53*173.61=442.64L/s
(2)工共建筑污水设计流量
)()(s L m Q /7.8724*36000.8/1000*5002=⨯=
(3)工业废水设计流量
)/(12.7424
6003)85.01(18003.1)85.01(18500.1246.3)1(3333s L fi i iN iq k Q =⨯-⨯⨯+-⨯⨯=⨯-=∑
(4)工业企业生活污水量和淋浴污水设备流量
(5)城市污水设计总流量
)/(486.824321s L Q Q Q Q Qh =+++=
比流量的计算 ]2/)/[(hm s L Ai Qd A q ∑=
则q A1=(109.95+173.61)/(201.4+517.10)=0.395{(L/s )/hm2}
2.6.2集中流量计算
工厂甲:16.83 L/s 、工厂乙:19.48 L/s 、火车站:7.87 L/s 。

2.7 污水干管设计流量计算
根据设计管段的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将各干管和主干管中有本段流量进
入的点、集中流量及旁侧支管进入的点,作为设计管段的起止点的检查井
并边上号码。

污水管段设计流量计算表格如下:
)(乙s /22.83600
90%*%406756075%*%6067540836005.2%40675350.3%60675254L Q =⨯⨯+⨯⨯+⨯⨯⨯⨯+⨯⨯⨯=)(甲s /19.11360080%*%200756065%*80%75040836005.220%750350.380%750254L Q =⨯⨯+⨯⨯+⨯⨯⨯⨯+⨯⨯⨯=
2.8.1因街坊1节点处距离污水厂最远,同时汇水面积也比较大,故选为控制点。

其中处于道路上的干管均最小采用300mm,而处于街区的支管因服务面积较小,流量较小,故起始段的管道根据流量最小选择为200mm。

2.8.2从管网布置图中量取各段管道的长度填入表格。

同时计算各管段的实际坡降作为选择设计坡降的参考坡降。

2.8.3依次查水力计算表选择合适的管径、坡降、流速和充满度并填入表格中。

检查井连接处的连接方式为同径采用水面平接,异径管道衔接时候采用管顶平接。

主干管的埋深较深,但控制在7以内,同时干管的计算其埋深必须满足支管能够顺利接入。

该管网中由于主干管的埋深都比较深,故均可以保证干管能够顺利接入。

但由于干管接入主干管时某些点的干管管底标高高于主干管3m以上,这些地方的干管末端需设计跌水井,然后再接入主干管。

2.8.4在进行管道水力计算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慎重地确定管道系统的控制点。

使确定的管道敷设坡度,在满足最小设计流速要求的前提下,既不使管道的埋深过大,又便于旁侧支管顺畅接入。

(3)在水力计算自上游管段依次向下游管段进行时,随着设计流量的逐段增加,设计流速也应相应增加。

如流量保持不变,流速也不应减小。

只有当坡度大的管道接到坡度小的管道时,如下游管段的流速已大于lm/s(陶土管)或 1.2m/s(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管),设计流速才允许减小。

设计流量逐段增加,设计管径也应逐段增大;如设计流量变化不大,设计管径也不能减小;但当坡度小的管道接到坡度大的管道时,管径可以减小,但缩小的范围不得超过50~100mm,同时不得小于最小管径的要求。

(4)在地面坡度太大的地区,为了减小管内水流速度,防止管壁遭受冲刷,管道坡度往往需要小于地面坡度。

这就有可能使下游管段的覆土厚度无法满足最小限值的要求,甚至超出地面,因此应在适当的位置处设置跌水井,管段之间采用跌水井衔接。

在旁侧支管与干管的交汇处,若旁侧支管的管内底标高比干管的管内底标高大得太多,此时为保证干管有良好的水力条件,应在旁侧支管上先设跌水井,然后再与干管相接。

反之,则需在干管上先设跌水井,使干管的埋深增大后,旁侧支管再接入。

(5)水流通过检查井时,常引起局部水头损失。

为了尽量降低这项损失,检查井底部在直线管段上要严格采用直线,在管道转弯处要采用匀称的曲线。

通常直线检查井可不考虑局部水头损失。

(6)在旁侧支管与干管的连接点上,要保证干管的已定埋深允许旁侧支管接入。

同时,为避免旁侧支管和干管产生逆水和回水,旁侧支管中的设计流速不应大于干管中的设计流速。

(7)为保证水力计算结果的正确可靠,同时便于参照地面坡度确定管道坡度和检查管道间衔接的标高是否合适等,在水力计算的同时应尽量绘制管道的纵剖面草图。

在草图上标出所需要的各个标高,以使管道水力计算正确、衔接合理。

2.8.5污水主干管水力计算
2.9.1管道平面图的绘制
初步设计阶段的管道平面图就是管道的总体布置图。

在平面图上应有地形、地物、风玫瑰或指北针等,并标出干管和主干管的位置。

已有和设计的污水管道用粗(0.7mm)单实线表示,其它均用细(0.3mm)单实线表示。

在管线上画出设计管段起止点的检查井并编上号码,标出各设计管段的服务面积和可能设置的泵站或其它附属构筑物的位置,以及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

每一设计管段都应注明管段长度、设计管径和设计坡度。

管道平面图见附图4。

2.9.2管道剖面图的绘制
管道纵剖面图反映管道沿线高程位置,它是和平面图相对应的。

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不绘制管道的纵剖面图,有特殊要求时可绘制。

技术设计或施工图设计阶段要绘制管道的纵剖面图。

图上用细(0.3mm)单实线表示原地面高程线和设计地面高程线,用粗(0.9mm)双实线表示管道高程线,用细(0.3mm)双竖线表示检查井。

图中应标出沿线旁侧支管接入处的位置、管径、标高;与其它地下管线、构筑物或障碍物交叉点的位置和高程;沿线地质钻孔位置和地质情况等。

在剖面图下方用细(0.3mm)实线画一个表格,表中注明检查井编号、管段长度、设计管径、设计坡度、地面标高、管内底标高、埋设深度、管道材料、接口形式、基础类型等。

有时也将设计流量、设计流速和设计充满度等数据注明。

采用的比例尺,一般横向比例与平面图一致;纵向比例为1:50~1:200,并与平面图的比例相适应,确保纵剖面图纵、横两个方向的比例相协调。

管道剖面图见附图1。

第三章雨水设计说明与计算
3.2.1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在沿地面流行的过程中,形成地面径流,地面径流的流量成为雨水地面径流量。

因此将雨水管道系统汇水面积上的地面雨水径流与总降水量的壁纸称为径流系数,用符号Ψ表示,即Ψ=径流量/降雨量根基规定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为0.60雨水强度随着重现期p的不同而不同,p值越大,暴雨强度越大,p值越小,暴雨强度越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重现期差别比较大,同一城市城市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重现度,本设计为中小城市,暴雨强的差别不会太大,故采用3年。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3.2.2 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

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3.2.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可按表3.2.2-2的规定取值,并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

表3.2.2-1 径流系数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A1,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排水系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采用年最大值法,并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

3.2.3根据气候变化,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3.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 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表3.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注: 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
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

3.2.4A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3.2.4B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B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 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3 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2.4B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

4 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表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注:1 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
2 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

3.2.5 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min;本设计中选为10min.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3.2.5A 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

3.2.6 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