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导学案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关于鲁迅:
1、鲁迅(1881~1936)
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有:___________ 散文诗集:_________,
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的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
《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2、《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二、鲁迅与阿Q
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三、阿Q名片:
•姓名:____________
•家乡:_________
•外形特征:_________
生平最得意的事:______________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__________________
•生前最后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头禅: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背景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

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

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五、阿Q内容梗概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四:阿Q经典故事
【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

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绰得多”。

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

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
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

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

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

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

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五.阿Q经典语录:.
名言1:“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名言2:“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
还有哪些呢?请从课文里找出来
六.阿Q人物形象分析
你认为阿Q是个怎样的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阿Q形象的意义
八. 鲁迅对阿Q给予了怎样的感情:批判?同情?
大家对阿Q寄予怎样的情感?
九.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1、阿Q精神现在还存在吗?
2.我们是否需要阿Q的精神?为什么?
《回忆鲁迅先生》
一. 作者介绍: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
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
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
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
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
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
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
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
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
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
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二.名人眼中的鲁迅
1. 老舍: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

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求教的机会与动机。

先生的信须由一家书店转递] 有人说我是“鲁迅派”,我当然不愿承认,可是决不肯昧着良心否认阿Q 的作者的伟大,与其作品的影响的普遍。

2.茅盾:不但要从他的遗著中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斗争精神。

他的斗争精神,在嫉恶如仇这一点上还是大家能够学得到的,但是他的治学的勤奋,不顾健康地努力工作,忘掉了自己地为民族为被压迫者求解放,却不是我们说一声“要学”就能立刻学到。

3.毛泽东: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

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

三.在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人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