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
刘立勤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遛遛。

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

老李好像是陕北人,亦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

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

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

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

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籍的流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着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

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

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

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

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

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只有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

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的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

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

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让我坐着看。

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

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

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

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

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

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把书拿走了。

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

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

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

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
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

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

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

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

熟悉的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

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

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

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

遇上喜欢的杂志也买一本两本,老李善解人意地说,看完了就放我这里寄卖,又给了我一个看白书的机会。

生意真的很清淡。

有时候一连几天还不见老李的书摊。

问及原因,老李说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城管让他把书摊收起来。

老李的书摊没有占道,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不准他摆书摊,我也说不明白。

领导来了,他把书摊搬走了;领导走了,城管又默许他把书摊摆了出来。

他们互相理解着各自的不易。

老李日渐的老了,老李的老伴儿也去世了,老李的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

老李乌黑的头发变白了,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下来。

老李的书摊还在坚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买书看。

偶尔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书摊的兴盛,老李一边喘一边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老李进的书越来越少,有些很好的杂志干脆也不订了。

老李吃饭的时候,书摊放心的摆在那里,也没有人去拿他的书。

记不得多久没有读书了,也忘记了老李和他的书摊。

忽然想起去看看老李,老李的书摊也不见了。

问及熟悉的朋友,说是老李病了。

期盼着老李的病能好起来,期盼着老李的书摊再摆起了。

期盼了一个冬天,期盼了一个春天,也不见老李好起来,心中就有了不安。

后来,听说老李死了。

听说老李死前把他的房子卖了一大笔钱,为县中捐献了一间图书室。

我不知道老李的图书室里有多少读者,却看见老李摆书摊的地方变成卖撸串的摊子了,小摊前等待吃撸串的客人站成长长的队伍。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特别强调“几十年”既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周期,也强调了老李卖书坚持了几十年。

B.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

说明卖书是老李的职业,赚钱是老李的主要目的。

C.我当代课教师时,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却常买书。

来县城工作后却很少买了,说明我不爱读书了。

D.“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

”这句说明:县城人都认可了老李和他的书摊,都喜欢来这买书或来看看。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卖书老李是怎样的人?
3.老李冷清的书摊变成了撸串的摊子后客人站成长长的队,请结合文章与现实,试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鼻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谈起禅智内供①的鼻子,池尾地方无人不晓。

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

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艺儿从脸中央耷拉下来。

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

内供腻烦鼻子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

连饭都不能自己吃。

不然,鼻尖就杵到碗里的饭上去了。

内供就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吃饭的时候,让他用一寸宽两尺长的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

一回,有个中童子②来替换这位徒弟,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

这件事当时连京都都传遍了。

内供是由于鼻子使他伤害了自尊心才苦恼的。

池尾的老百姓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

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

他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这鼻子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

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

他越是挖空心思,反而越觉得鼻子显得长了。

内供还不断地留心察看别人的鼻子。

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总找又总也找不到,内供逐渐地就懊恼起来。

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寻出一个鼻子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好排遣一下心头的愁闷。

内供听人家讲到震旦③的事情,提及蜀汉的刘玄德耳朵是长的,他想,那要是鼻子的话,该多么能宽解自己的心啊。

内供一方面这么消极地苦心自慰,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想方设法要把鼻子弄短。

可是不管怎么着,五六寸长的鼻子不是依然耷拉到嘴上吗?
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办事,从一个医生那里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的绝技。

内供跟平日一样装出满不在乎,可心里是巴望徒弟劝说他来尝试这一办法。

内供用这套心计的隐衷似乎赢得了徒弟的同情。

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内供来。

内供终于依了这番热心的劝告。

办法极其简单,仅仅是先用热水烫烫鼻子,然后再让人用脚在鼻子上面踩。

徒弟用提桶从浴室打来了热得伸不进指头的滚水。

在木纸托盘上钻了个窟窿,盖在提桶上,从窟窿里把鼻子伸进热水。

内供把鼻子从木纸托盘的窟窿里抽出来之后,徒弟就两脚用力踩起那只还热气腾腾的鼻子来了。

踩了一通之后,徒弟才舒了一口气,说:“再烫一回就成啦。

”他把烫过两次的鼻子伸出来一看,果然比
原先短多了,跟一般的鹰勾鼻子差不离。

内供边抚摸着变短了的鼻子,边腼腆地悄悄照着徒弟替他拿出来的镜子。

那只耷拉到颚下的鼻子,如今只窝窝囊囊地残留在上唇上边。

上面满是红斑,兴许是踩过的痕迹吧。

这样管保再也没有人嘲笑他了。

镜子里面的内供的脸,对着镜子外面的内供的脸,满意地眨了眨眼睛。

可是那一整天内供都担心鼻子又会长了起来。

第二天清早一醒来,内供首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鼻子依然是短的。

内供恰似积了抄写《法华经》的功行,心情已经多年不曾感到这么舒畅了。

然而过了两三天,有个武士到池尾寺来办事儿,脸上摆出一副比以前更觉得好笑的神色,死死地盯着内供的鼻子。

过去曾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杵到粥里去的那个中童子,在和内供擦身而过的时候,起先还低着头憋着笑;后来大概是终于憋不住了,就噗哧一声笑了起来。

他派活儿给杂役僧徒的时候,他们当着面还毕恭毕敬地听着,但只要他一掉过身去,就偷偷笑起来,这样已不止一两回了。

内供最初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相貌变了。

同样是笑,跟过去他的鼻子还长的时候相比,笑得可不大一样。

倘若说,没有见惯的短鼻子比见惯了的长鼻子更可笑,倒也罢了。

但是似乎还有别的原因。

内供诵经的时候,经常停下来,歪着秃脑袋喃喃地说:“以前怎么还没笑得这么露骨呢?”
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

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的。

但是当那个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这方面却又觉得若有所失了,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

内供感到不快,这无非是因为他从池尾的僧俗的态度中觉察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内供的脾气日益乖张起来了。

不管对什么人,没说上两句话就恶狠狠地责骂。

最后,连替他治鼻子的那个徒弟,也背地里说:“内供会由于犯了暴戾罪而受惩罚的。

”有一天,内供听见狗在狂吠不止,就踱出屋门一望,中童子正抡起一根两尺来长的木条,在追赶一只长毛狮子狗。

他边追边嚷着:“别打着鼻子,喂,可别打着鼻子!”内供从中童子手里一把夺过那根木条,痛打他的脸。

原来那就是早先用来托鼻子的木条。

鼻子短了反倒叫内供后悔不迭。

一天晚上,年迈的内供睡不着在被窝里翻腾,忽然觉得鼻子异乎寻常地痒,用手一摸,有些浮肿,那儿甚至似乎还发热呢。

内供以在佛前供花那种虔诚的姿势按着鼻子,嘟囔道:“也许是因为硬把它弄短,出了什么毛病吧。


第二天,内供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醒了。

就在这当儿,内供又恢复了某种几乎忘却了的感觉。

他赶紧伸手去摸鼻子。

摸到的不是昨天晚上的短鼻子了,而是以前那只长鼻子,从上唇一直垂到颚下,足有五六寸长。

内供知道自己的鼻子一夜之间又跟过去一样长了。

同时他感到,正如鼻子缩短了的时候那样,不知怎地心情又爽朗起来。

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


一九一六年一月注:①内供是内供奉的简称,也叫内供奉僧,侍奉主佛的僧侣。

②中童子是寺院里供使唤的十二三岁的童子。

③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的“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这篇《鼻子》构思奇绝,以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某些本质。

B. 芥川在《鼻子》中,塑造了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而被周围的人所左右的受伤的人,刻画了由于太在意别人目光而费尽心思的胆小者的心理活动。

C. 内供本应是超脱世俗烦恼专心往生净土世界的和尚,却始终无法克服这种自卑感,被最为世俗的执念——长相的美丑所束缚而迷失了自我。

D. 内供“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希望鼻子能够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尝试各种办法把鼻子弄短——这是他恢复自尊的积极办法。

5. 小说的情节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请根据小说情节概括内供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简述其原因。

6. 有人说《鼻子》是内供所演出的一部悲喜剧,即在“喜剧的外衣”下包裹着“悲剧的内核”,请结合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主旨分析这篇小说的“悲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每个文学发展阶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类型之一,以突出的美学价值留存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

当代文学只有创造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发时代之先声,承担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使命。

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

“新人”之“新”不仅有自然时序的内涵,而且具备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托的价值判断。

“新人”是历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担当者和引领者,代表着改变现状的实践力量,最深刻也最生动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精神面貌。

正因如此,当我们品读文学,总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历史的脚步、时代的脉搏。

时代和新人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用新人形象标记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合作化运动中的“梁生宝”、改革年代中的“乔厂长”、知识分子“陆文婷”、奋斗青年“孙少平”,都是如此。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文学介入时代、反映生活的过程,也是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实质性功能”的过程。

正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文学以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形象,让人们在希冀中感动,在苦难中不屈,迎着光亮勉力前行。

从鲁迅、巴金、老舍到刘心武、路遥、铁凝,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时代问卷,和他们创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为历史所铭记。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文学其实具有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转的功能。

”形象是文学的语言。

文学创造新人的过程,本质上是时代精神寻找形象载体的过程。

这就要求作家既从本质上、总体上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又要洞悉社会肌理,深入了解分众化、行业化、碎片化的生活。

不管是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海外维和官兵,还是网络工程师、天使投资人、网购配送员、职业电竞员,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造新人形象的过程,是作家艺术灵感与生活积淀的互相激发,也是创作理念与文学技巧的互相融合。

只有关注和刻画具体而生动的“这一个”,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当下文学对时代新人的塑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从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态浮躁,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耐心观察,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气和实践,对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阂,流连在浅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时的喧哗热闹;有的为了抢占题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话题,却致使人物扁平,缺乏真实感。

这些年,网络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佳作频出,涌现出一系列崭新的典型人物。

《海边春秋》里的刘书需、《经山海》里的吴小嵩,是改革大潮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的新人;《寡行者》里的“仓管员”群体的城市白领,揭开了文学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会新领域;在一些网络小说中,也不时能看到海归精英、电竞少年等的身影。

然而,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及其文化风貌、精神气质相比,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摘编自胡一峰《文学如何创造新人形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具有美学价值,“新”的内涵从自然时序角度加以理解即可。

B.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新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新人”感受到时代的特征。

C.作家对时代和生活进行了细致思考,就能创造出新人形象,从而完美回答时代问卷。

D.目前,文学作品中对“新人”的塑造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作家本身造成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当代文学塑造“新人”形象的必要性,为全文定调。

B.文章将“新人”限定为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着重从时代精神层面来揭示其本质。

C.文章主体部分按阐释新人形象特征、塑造新人形象及其存在问题三个层次进行论证。

D.文末着重指出网络文学所塑造的新人形象超越了以往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新人形象。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要想实现自己的使命,发挥启迪思想等作用,塑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是关键。

B.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形象可代表一段岁月或一个群体,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
是优秀作家个人智慧的结晶。

C.作家在写作时只有认真关注并细致刻画,创作出的新人形象才拥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D.当代文学作品中,新人形象大量涌现,但并不能说明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创造就到达了顶峰,其实,新人形象创造的空间还很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

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

家酷贫,意豁如也。

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

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

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

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禄以请,无不如志。

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

迁吏科都给事中。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

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

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魁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左光斗、大中有隙。

遂与允儒定计,嘱傅魁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仁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

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

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

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曰:“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搢绅祸由此起。

”侨颔之,狱辞无所连。

牵及者获免。

大中乃遵旨履任。

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

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

魁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

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

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广微愠,益与忠贤合。

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

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

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

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

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

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

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

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

(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注:①夤(yí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②苞苴(jū):馈赠的礼。

③忠贤:魏忠贤。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
中门者/
B.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C.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 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D. 大中居官不以家丁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的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典例。

B. 诏狱:本文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C. 矫旨:指假托帝王诏命,与“矫诏”意思接近,“矫诏”指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D. 鸿胪:古代官署名。

前朝也有类似的官职,周代叫“大行人”,秦代和汉初叫“典客”,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其名为“鸿胪”。

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大中勤奋好学,磨炼品行。

他曾经师从高攀龙,虽然家境贫寒,心胸却十分开阔。

考中举人后仍然为人低调,反对铺张浪费。

B. 魏大中为官贤能,备受倚重。

吏部尚书赵南星极为欣赏魏大中的贤能,遇事经常向他咨询,以至于朝中谁不能得到赵南星的认可,全都怨恨魏大中。

C. 当时朝堂混乱,尔虞我诈。

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私仇,于是和章允儒勾结,阴谋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人阴险,此举正中魏忠贤的下怀。

D. 当时奸臣当道,危机四伏。

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大中也率领同事上疏,魏忠贤气急败坏,假传圣旨痛切谴责魏大中并且给他定罪。

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要禄以请,无不如志。

(2)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