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潜田园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潜田园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于春海;夏玉玲
【摘要】陶潜的田园诗在广义上指那些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百态和记述诗人田园乡居生活的诗作,共52首.值得注意的是,陶潜的田园诗取象特征比较明显,每篇诗作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取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取象思维在古典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取象思维方式,诗人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或言志,在诗歌中表现其退隐躬耕之志、安贫固穷之节;或述乐,记述亲身力耕和耕余闲居的乐趣;或叹忧,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悲悯农村田园的破败.取象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沟通陶潜和田园诗的重要媒介,它的巧妙运用,使得陶诗既不露痕迹,又收放自如.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9)006
【总页数】11页(P81-91)
【关键词】陶潜;田园诗;取象分类;取象比附
【作者】于春海;夏玉玲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所谓取象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
法”。
*于春海:《〈易经〉与取象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2页。
其中,以具体物象为载体是核心,比附推论是本质特征,想象则是推知抽象道理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这种思维方式发展形成于《易经》,并在《易经》的卦象和卦爻辞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易》学文化精神。
但《易经》中所体现的取象思维方式重在说理。
后来,取象思维方式在古代典籍的不断润色中得以发展。
除讲述一定事理之外,随着《诗经》和“香草美人”等的出现,取象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借助相关物象,通过想象,表情达意,进而成为比兴手法的逻辑支点。
*于春海、夏玉玲:《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取象
思维方式》,《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51-59页。
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陶潜*古人多有名、字、号等,情况比较复杂。
因《宋书·陶潜传》《晋书·陶潜传》和《南史·陶潜传》这三部史传正文都说“陶潜字渊明”。
所以,这里遵照本传记载,作“陶潜”。
但是,陶潜的名、字问题也有一些争议,如学者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时,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的开头就有“渊明字元亮,后更名为潜”。
因此,本文在搜集资料和拟文时,并取“陶潜”和“陶渊明”两个名。
被誉为田园诗之鼻祖。
多年来,一大批学者以陶渊明及其田园诗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陶潜田园诗思想内容及内涵的研究、陶潜田园诗艺术成就的研究、陶潜田园诗代表篇章的挖掘赏析、陶潜田园诗中意象的研究及横向比较陶潜和其他诗人的田园诗等方面,而从取象思维角度进行研究尚属空白。
因此,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取象思维角度对陶潜的田园诗进行探讨。
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流派,亦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
提到田园诗,人们脑中立即浮现的就是陶潜的诗歌。
“在他(指陶潜)以前出现的少数吟咏田园的诗歌,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水平,在他以后,虽然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但也没有出现像他创作的那样完善的田园诗。
所以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代表作家。
”*唐满先、崔雄赫:《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
义》,《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55页。
这段话说明,我国很早就已
出现田园诗,只是不够完善。
然而,何谓田园诗,目前学界尚未统一定论,遑论陶潜田园诗的内涵。
田园诗,顾名思义,一般以田园为取材空间。
综观我国古典诗歌,将田园或农村生活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进行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就被钱钟书先生誉为“四时田园诗”。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11页。
通过溯源和探究,一些学者尝试着
提出了“田园诗”的定义,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按照狭义的理解,将田园诗直接等同于描绘农民痛苦生活或涉及田家日常生活、农村风物等的“田家诗”和单列农事劳作的“农事诗”,主体比较单一。
所以,陶潜的田园诗也被狭义地定义为“那些直接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闲适情志的诗篇”。
*黄禄军:《从田园诗看陶渊明》,《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78页。
另一类则是结合
前人的相关论述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诠释。
学者们注意到田园诗不仅反映了农村农民的状况,还与一些失意士人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及隐逸思想相融。
例如,刘蔚指出“广义田园诗是以田园(包括田庄别业和农村两种含义)为空间场景,描写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以士人和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以田园(田家)和田园(田家)
苦为基本主题,风格冲淡闲静、直白浅俗的诗歌”。
*刘蔚:《田园诗义界新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25-132页。
因此,按照这一概念,我们可将陶潜的田园诗在广义上概括为那些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百态和记述诗人全部田园乡居生活的诗作。
陶潜的诗作,现存120多首。
依照上述广义田园诗的内涵,通过反复阅读,笔者
共统计出52首。
*这52首诗即《时运并序》、《荣木并序》、《归鸟》、《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移居两首》、《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两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两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止酒》、《有会而作并序》、《蜡日》、《饮酒》(其四)、《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八)、《饮酒》(其九)、《饮酒》(其十四)、《饮酒》(其十五)、《饮酒》(其十六)、《饮酒》(其十七)、《拟古》(其三)、《拟古》(其四)、《拟古》(其五)、《拟古》(其七)、《杂诗》(其二)、《杂诗》(其三)、《杂诗》(其四)、《杂诗》(其七)、《杂诗》(其八)、《咏贫士》(其一)、《咏贫士》(其二)、《咏贫士》(其三)、《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将采用陶潜田园诗的广义概念,分析
其基本内容和深层内涵。
“象”者,像也。
许慎《说文解字》中并没有单独解释“象”的音义,只是说“像。
各本作‘象’也,今依《韵会》所据本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
贤整理:《说文解字注·第八篇(上)·人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8页。
说明“象”与“像”在古时经常有互用的情况。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于春海译评:《易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因为万事万物幽隐难辨,所以圣人就模拟它们的形态,并为之分类,以象征一定的物象和适宜的意义,这就是“象”。
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是触物起情之作,而且引发诗人感情的“物”内涵丰富,“叶嘉莹先生认为此‘物’不仅包括自然界之‘物象’,也包括人世间之‘事象’”。
*蔡燕梅:《〈古诗十
九首〉“兴”的运用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6期,第90页。
前者的着重点是取事物形貌状态方面的相似之处,而后者则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形态的描摹上,它常取事物意义上的相通点。
陶潜田园诗也是感物抒怀之作,其中的取象很有特点。
在统计的52首陶渊明田园诗中,几乎每篇都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有的诗歌甚至通篇都体现了取象比附的特
征,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其重要表现。
按照叶先生的观点,我们姑且可以把陶潜田园诗中的“象”分为自然界之物象和人世间之事象这两大类。
简单列表如下(见
表1):
从上表1可以看出,陶潜的田园诗集中体现了取象思维,诗作中取象比附的特征
比较明显。
具体地讲,陶潜田园诗中自然界之物象主要包括三类:植物之象、动物之象、节候之象。
这些物象虽是日常所见之物,但亦是诗人情感意趣的象征,并非只是在诗中简单地罗列出来。
除了自然界之物象,陶潜田园诗中还选取了常常表现意义相通点的事象。
或以一连串动作之象,或借助一些典故之象,或选取一定的情状之象,通过想象,进而推论出某种事理或表达某种感悟。
这正是取象思维的玄妙之处。
总体而言,取象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是陶潜田园诗的突出特点。
陶潜的田园诗中不仅物象和事象密集,而且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作用,而取象思维方式则是沟通陶潜和田园诗之间的重要媒介。
借助取象思维方式,陶潜的田园诗或表现诗人退隐之志、安贫之节,或抒写不惧死亡的豁达胸襟,或记述力耕和闲居的乐趣,或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悲悯农村田园的破败,让人唏嘘感叹。
(一)取象言志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李学勤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诗人因有感于外物即“象”,赋诗作文,以表达其心志,虽然心志有喜有忧,但“诗言志”的传统一直得以流传。
陶潜的田园诗也不例外。
1.表明退居田园的决心
陶潜的部分田园诗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来表明诗人退隐躬耕的决心。
因为热爱大自
然,个性刚直耿介,陶潜鄙弃黑暗污浊的官场,决心退隐躬耕。
虽然期间也经历了一个从迷茫走向坚定的阶段,但最后毅然辞官,融入田园。
在田园诗作中,诗人有时直言其志,有时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这种坚定的决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归鸟》一诗: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弗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功,已卷安劳。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3页。
陶潜的四言诗作不多,《归鸟》就是其中一篇。
这篇诗作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之后,“借写鸟来表现诗人出处怀抱和经历。
虽然写鸟,而诗人的性情、风神都跃然纸上”。
*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3页。
全诗分为四章,叙述了归鸟由去林、见林、归林到止于林的过程。
可以明确的是,在整首诗中诗人一直用归鸟比附自身。
首先,“翼翼”即闲适飞翔的样子,在第一章中,诗人取鸟儿不安于故林翱翔远方,历经八方极远之地之象,比附诗人年轻时有远大抱负。
然而,虽然已憩于“云岑”,但“和风弗洽”,于是转翅而回,暂且隐于清荫。
诗人取飞鸟逆风回转暂隐树荫之象,比附诗人在仕宦碰壁之后萌生托身故园的心愿。
第二章写了飞鸟归路的所见所感。
飞鸟如今已无远游之意,而且在空中翩飞时一见到树林便心生依恋,并在云间上下翻飞,呼唤同伴共同归去。
这里诗人取飞鸟爱恋林木之象比附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第三章中,飞鸟终于返回旧林,不思“天路”,反而于林间任意盘旋。
诗人用飞鸟归林比附自己隐居,用天路比附
通往腾达的仕宦之道,取飞鸟返归旧林不思天路之象比附其归隐田园的决心。
既然下定决心,那么心态自然平和很多,看到的则是昔日好友虽不在,但仍有群鸟相鸣的场景和“日夕气清”的美景。
这里,诗人取群鸟和鸣、日暮黄昏空气清爽之象,比附隐居时的欣喜心情。
第四章则再次强调退隐的决心。
诗中取归鸟收敛双翅立于寒枝之象比附诗人踏上归隐守贫之路,取归鸟白日游乐旧林、夜间栖息高梢之象比附诗人坚守田园和立身高洁。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众鸟都已隐藏于深林之中,“矰缴”(即箭镞)还有什么用呢?诗人以矰缴比附险恶的官场,取归鸟远离矰缴的伤害,通过想象,比附其挣脱官场束缚的道理。
通篇看来,“和风”“清阴”“气清”“寒条”分别是四时气候风物的反映,四时不断运行,但飞鸟归心始终不变,而且四章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诗歌之妙不言而喻。
所以,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才有此评价:“他人学《三百篇》,痴而重,与《风》《雅》日远;此不学《三百篇》,清而腴,与《风》《雅》日近。
”*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1-42页。
归鸟向往旧林之心体现在诗中所取之象中,通过
取象比附与比兴相结合,我们明显地看到了诗人孤高的节操和退隐的坚决。
《归鸟》全篇表明了诗人退隐的心志,写出了诗人退居田园的坚定不移。
多年后,无论他的生活多么贫困,耕作如何辛劳,却都一直矢志不渝。
还有一些诗歌也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如《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汎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31页。
这首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记述了诗人亲自到下潠田舍参加秋收一事。
全诗可分成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努力耕作是解决贫居生活的唯一途径,诗
人不怕春耕之苦,却怕辜负心愿。
诗人取尽力在东林角落春耕和关心收获之象比附劳作之辛勤,这是真正参加过农务的人才能体验到的情感。
中间十句是第二层,不仅诗人关注收获情况,田官也与之心意相通,所幸捎来了喜讯。
因为长期贫苦,所以可见初饱时诗人内心甚是欢欣:诗中取早早起床等候鸡鸣之象比附诗人秋收的急迫心情;取划桨渡过平静的湖面,泛舟随着清澈的山间溪流迂回前行之象,一方面比附行程的遥远艰难,另一方面比附诗人对亲耕收获的喜悦。
路途中秋景如画,取象自然:诗中取悠缓哀怨的猿声回响于草木茂盛的荒山之中,悲凉的秋风常在夜间呼啸,清晨之时林间群鸟欢喜歌唱之象描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比附其旷达的心境。
明人钟惺有言:“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 [晋]陶渊明著,徐正英、阮素
雯译评:《陶渊明诗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末六句为
第三层,可知诗人已归田务农12载,虽然不再年轻,但从未背弃过躬耕之事,而且还向“荷蓧翁”遥遥致意。
不是信誓旦旦,而是“聊得从”,只是平常之语而已。
这里,诗人取遥遥地致意荷蓧翁并且与之为伴之象比附诗人归隐田园的坚定不移。
无论是在描写风景方面,还是在表达心志方面,上述诗中物象的成功选用都比附出诗人一定的情感和意蕴,彰显了取象思维方式的独特魅力。
2.表现安贫固穷的气节
陶潜怀抱高趣,不与世俗为伍。
即使是不得志,他也没有改变志节,尽管晚年生活贫苦,却依然坚持安贫固穷的操守。
其田园诗中有一些就运用了取象思维方式将诗人的高风亮节表现出来。
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第206-207页。
诗人隐居茅舍,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周望去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白日柴门也时常关闭。
前四句取诗人居处冷清之象比附诗人远离尘世喧嚣。
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描述了所见、所闻,取年终寒风凄冷地刮着,天色阴沉整日降雪之象,比附其孤寂心情;又以侧耳倾听毫无声响,放目远望天地一片洁白的动作为象,比附雪后的静谧,孤独之感愈显。
而后,诗人视线转向室内,用四句诗描述了贫居之状:寒气逼人侵人襟袖,箪食瓢饮屡屡空虚。
“箪瓢谢屡设”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页。
诗人以颜回箪食瓢饮的粗茶淡饭为象,并说明现在还比不上颜回,比附其经常断炊的贫苦生活。
所以,面对萧条空荡的居室,诗人发出了“无一可悦”的感慨。
但接下来的六句,诗人笔锋陡转。
通过翻阅古籍,诗人看到了很多古贤的高尚操行,并从中得到了安慰和启示,希望自己能够固穷守节,不走“平津”,选择“栖迟”。
这里,诗人用“平津”即平坦大道比附畅通的仕途,用“栖迟”即游息比附隐居,取不走坦途反而选择游走之路比附诗人坚持隐居、安贫固穷的决心。
在最后两句,诗人指出除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从弟敬远,自己的固穷心意无人能懂,诗人气节由此突显。
所以,“读此诗,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澡雪精神、高旷情怀,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松柏气骨、磊落人格”。
*[晋]陶渊明著,徐正英、阮素雯译评:《陶渊明诗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诗人直言了自己对安贫固穷节操的坚持,相对它的直接,《拟古》(其五)一诗则写得比较含蓄: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
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27页。
诗人在这首诗中“托言东方高士能安贫守节,表示愿随他自励”。
*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诗歌开始就选取了“东方一士”这一人物,在前六句集中介绍了他的精神面貌:前两句取东方隐士所穿的衣服常常破烂不堪之象比附贫穷之状。
第三句引用了《说苑·立节》中子思居
住卫国时一个月才吃九顿饭的典故。
第四句讲述了《庄子·让王》中曾子居于卫时
十年不做新衣一事。
第五、六句则出自《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页。
之语,取子思、曾子、颜回虽生活贫困却面容愉悦之象比附诗人安贫固穷之德。
后十句为该诗的第二层,描述了诗人探访东方隐士的经过。
诗人清晨离家、渡河过关。
看到青松生长在道路两旁,白云萦绕檐间。
青松坚贞,四季常青;白云高远,触手不及。
诗人取东方高士居于青松之间、白云深处比附其高洁人格和对高洁隐士的敬重。
高士知晓诗人来意,取琴弹奏,一曲《别鹤操》后再接一曲《孤鸾》。
两首曲调皆凄婉哀伤。
这里,诗人取高士弹奏哀曲为象,比附隐士节操的孤傲。
因与高士一见如故,诗人愿意“就君住”,直至“岁寒”。
最后两句引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版),北京:中
华书局,2009年,第94页。
取从今直到岁暮与东方隐士长伴之象,比附诗人与隐
士互相鼓励和虽贫贱但不移晚节的决心。
综观全诗,诗人用东方隐士比附自身,并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抒发了其理想人格,别具匠心。
(二)取象述乐
陶诗以自然美取胜,即使在诗中述乐,也显得自然而然。
田园中静美的风物,邻里的日常交往,友人的诗酒之会,亲人团聚一堂的天伦温情,甚至是辛勤躬耕于田园的劳动,都能让诗人从心底感受到乐趣。
1.表达力耕之乐
陶潜亲自参加农事劳动,而且“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中的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在田园诗中以农耕为主题,更是陶渊明的独创”。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100页。
同时,陶潜还从心理上接纳了这一活动,在尽力耕作时感受到了其中的
乐趣。
其中的代表作是《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3页。
这首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诗人因母丧退居柴桑故居期间,主要叙述了田居躬耕生活及耕后的怀古言志。
发端即引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忧道不忧贫”*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3版),北京:中华书
局,2009年,第167页。
的遗训,但诗人认为这种教导可望不可及,所以想立志
长期农耕。
可见,虽然陶潜接受了儒家思想,但是又不拘泥于儒家言论,反而比较注重实际。
一个“转”字,形象概括了诗人在思想认识和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变。
故而,诗人便在接下来的八句中通过叙述其田里耕作实况证实这一转变:以“欢”为字眼,取手持农具愉快劳作,微笑着劝勉农夫之象,比附出农耕的快乐;取整治过的田野上春风习习,禾苗蓬勃生长之象,比附田园风光之静美。
所以,虽然没有估量一年的收成,但这种劳动本身就带给诗人很多欢心。
“行者无问津”出自《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1页。
之语,
诗人用春秋隐士长沮、桀溺比附自己,取长沮、桀溺嘲讽孔子并劝打听渡口的子路隐耕之象,用孔子反衬两位隐士,通过想象,比附出力耕之乐,这又与题目“怀古”
二字相应。
最后四句诗写了劳动结束后的场景。
诗中取日暮黄昏时与农夫结伴回家,提着酒慰劳左右邻坊之象,比附诗人的舒心自在。
如此富有情趣的生活使得诗人发出长吟掩门,甘愿做一个躬耕的农民的感慨,即诗人取掩闭柴门独自吟诗之象比附其力耕之志。
整首诗紧扣“怀古田舍”的主旨,这种思想情趣正是借助了取象思维方式方得以传达。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一诗中以“怀古”为题旨表现了诗人的力耕之乐,写得含蓄、生动。
相对而言,《归园田居》(其三)则直接道出了这种乐趣: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5页。
“这首诗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孟二冬:《陶
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诗人在南山下种植豆苗,尽管长势不好,但仍辛勤地劳作——清晨早早起床去田间除去荒芜的杂草,
日落月升时扛着农具返归。
虽然辛劳艰难,但我们仍能从诗人尽心尽力的农耕中感受到他的心满意足。
这里,诗人以“种”“理”“荷”这些动作为象,比附诗人在劳动生活中平和、充实、宁静的心态,人与月、环境也自然地融为一体。
接着,诗人在从南山回家的小道上看到荒草林木丛生,不仅如此,途中还被晚露打湿了衣裳。
这里,取狭窄的道路上荒草茂密,傍晚的露水打湿衣袍之象,比附道路偏僻以致难以行走之状。
但诗人认为,衣服湿了不值得惋惜,只是不要违背归隐躬耕的夙愿。
末两句的转折使诗歌思想内涵更加深刻,直接表现了诗人对躬耕素志的坚持。
这首诗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主要得益于取象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
2.抒发闲居之乐
除了躬耕劳作,陶潜大多时候都闲居乡村。
或交游,或饮酒,或读书,或赏菊,这些都给予诗人莫大的欣慰。
例如,《和郭主簿》(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