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复习文言虚词-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方、且、 当、欲。表 示“将要” ” 将会“ 打算”
的意思。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赵亦终不予秦碧。
终,卒,竟。表示 “最终” 终于“的
意思。
③、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
即将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况。
第22页,共45页。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变化周期和 频率等。
范增数目项王。 妪每谓余曰。《项脊轩志》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帝屡欲召。 捷报频传
第1页,共45页。
高考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2页,共45页。
诵读口诀:
其若焉, 何所为, 而且于因乃则, 之乎者也与。
第3页,共45页。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实词:意义
数词

比较具体的 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单
副词
独成句,意义
连词
比较抽象,有
助词
意思。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怀疑等各种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岂人主之孙必有不善哉。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果不出所料 。 其真无马耶?是真不知马也。
表示肯定确认的语 气:必,、信、良、 果 、固、真。可 译为“一定” “实在” “果真” “确实” “固 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第17页,共45页。
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达到的程度,多用于修饰 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断头置城中,颜色不少变。 夫妻心稍慰。
①程度轻微:少、稍、略等。可
译为“略微” “丝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侵之弥繁,奉之愈急。 离愁渐远渐无穷。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②加深程度:愈、渐、益、弥、尤、
原列传》)
译为:被。
第13页,共45页。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介词。和,跟,同。
2、比,和……比较。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3、第一个于:在,从,到; 第二个于:比。
4、【见……于】表示被动。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第8页,共45页。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 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 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凡在故老,尤蒙衿育。
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范围,或行为动作有 关的人物、事物的范围。
①表示总括:悉、皆、咸、俱、举、
毕、尽、凡。可译为“全” “都” “完全”。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无他,惟手熟尔。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表示仅限:惟(唯)、特、只、
仅、独、直、但、止、徒。可译 为“只” “仅仅” “唯独” “独自”。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与子共知越国之政。 王于兴师,与子偕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 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
③表示共同:俱、并、齐、
相、同、共、偕等。可译为 “一起” “共同” 互相”。
第19页,共45页。
表示动作发生、持续或变化的 时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不、 否、匪、毋、勿、莫、未、 非、靡、无(亡)。翻译 为“不” “没有” “不 要” “不能“。同时也叫 否定副词。
第25页,共45页。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田园将芜,胡不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徐公何能及君也。
子奚不为政。
示推测估计的语气: 殆、盖、庶(庶几)、 得无、无乃。可译为 “ 大概” “或许” “也许” “可能” “差不多” “恐 怕”。
表示疑问语气:胡、安、何、奚。 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 “怎样”。
第26页,共45页。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更。可译为“逐渐” “越来越” “更加” “尤其“。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佛印绝类弥勒。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③极高程度:最、极、甚、良、绝、太、
特、颇、尤。分别译为“最” “很” “太” “非常” “特别” “格外”。
第18页,共45页。
珍宝尽有之。 举世皆醉我独醒。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被”。
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6、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5、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6、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第14页,共45页。
7、表示动作、 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 等到\"等。
窃以为大王所不取。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大夫皆伏谒。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表示自己的谦卑:“窃” 有“私底下”、“伏” 有“屈身请求”、“辱” 有“承蒙”的意思。
敬告观众。
亦幸赦臣 。 谨奉,谨呈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24页,共45页。
表示恭敬: “敬”有“尊 敬”、“幸” 有“幸运”、 “谨”有“恭 敬”、“敢” 有“劳烦”的
帮助造句的作
叹词
用。
介词
第4页,共45页。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 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2)使用频繁: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3)用法多样:虚词与实词组合、连接、辅助而组成完整的句 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译为:把 译为:比
(4)表示动作的工具:“常以身翼蔽沛公。” 以十五城请易碧。”
“愿译为:拿,用,凭着。
(5)表示动作的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为:由于,因为
(6)表示动作的依据、条件:”久之,能以足音 辨人。“(《项脊轩志》)
译为:凭借,靠。
(7)表示被动状态:“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素、常、恒、 雅”表示“一
向” “常常”
“平素”
①表示过去的时间:动作行为已经发生。 “素来”等意
第20页,共45页。
思。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会天大雨,道不通。 天下方挠,诸侯并起。
“方、正、适、会”表示“正 在” “正好” “恰逢”的意 思。
未果,寻病归。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未几,成归。 居顷之,石建卒。
“替”、“给”.
后一个“为”是 动词,义为“作 出”、“制定”.
第6页,共45页。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通娶
助词
动词
第7页,共45页。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
确定。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第30页,共45页。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音节
“诸”是“之于”的结合, “之”称代“促织”;“于”
引进介绍对象;例“诸”是
“之乎”的结合,“之”称
代“汤诛桀”、“武王伐纣”
这两件事,“乎”为语气助
词。
第10页,共45页。
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 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人道寄奴曾住。
“曾、尝、既、已”表 示“曾经” “已经” 的意思。
初,鲁肃闻刘表卒。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曩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室焉。
“向、始、初、 曩”表示“以前” “过去” “当初
其意常在沛公。
“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喜雅素与王计谋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 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第15页,共45页。
时间副词
程度副词

范围副词


频度副词

语气副词
谦敬副词
情态副词 否定副词
第16页,共45页。
渔人甚异之。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前,作 状语。
王之好乐甚。
2、置于形容词、动词之后,作状语或补 语。
立诛杀曹无伤
有天子之气,急击勿失。
俄、寻、旋、须臾、顷之、未几、 无何(亡何)、已而。都表示“没 多久,” “不一会儿” “片刻” 的意思。
急、猝然、猝、立、即。 表示“急忙” “立即” “马上”的意思。
②现在时间:行为正在进行或
变化。
第21页,共45页。
李白乘舟将欲行。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第31页,共45页。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余马首是瞻可也。 唯弈秋之为听。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我按照要求在晚上 用车子 把行李 给他 送 到车站。


时具
对 象
地点




第12页,共45页。
(1)表示动作的时间:“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译为:在,于, 从。
译为:从。
(2)表示动作的地点:“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3)表示动作的对象:“今以钟磬置水。(处置对象) “苛政猛于虎。”(比较对象)
(4)变化丰富: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多种多样。
第5页,共45页。
二、文言虚词学习要点:
1.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
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 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请分析划线汉字的意思。
前一个“为”是 介词,义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第29页,共45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藉(jiè)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译: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 了。
分析:“既、已”两个时间副 词连用,位置放在句中。
句首“藉、第、令”三个假设连词连用,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不杀 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 去 ”。
第11页,共45页。
介词:依附于实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或补 充谓语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 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介词的语法特征是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构成介词短语或 者介词结构作状语。(少数还可以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
当堂演练: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介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国无主,其能久乎?
岂有此理?
表示反问语气:岂、宁、 其、焉、庸。可译为“难道”
“哪里” “怎么(反问)”。
第27页,共45页。
助词在文言中不能独立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 中起辅助作用。
结构助词 助 词
语气助词
第28页,共45页。
(1)有的助词有比较实在的意思,与前面或后面的实词组合成 短语。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第9页,共45页。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有“每” “数” “屡” “频” “累”表示:“常常” “一再” “再三” “多次” “屡次”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唧唧复唧唧。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有“复” “ 再 “又” 表示:“再次” “又” “还” “第二次”。
第23页,共45页。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对方的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