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必修2 第2章 第2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研析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 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表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
现及原因 原因
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特别提醒: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 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世纪50~ 20世纪70~80年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D)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时段总体来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 拥 堵 , 应 该 是 人 口 由 郊 区 移 向 城 市 中 心 区 的 上 班 时 间 , 即 8 : 00 左 右 , A 项 正 确。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由题干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 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 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D项正确。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C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图示林地面积先增后减,A 项错;水域面积波动变化,B项错;未利用面积先增后减,C项错;建设用地不 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D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影响和读图分析能力。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地表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 少,A项错;城市扩张,面积增大,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人们可以到城市 较远的地方从事工业、商业等活动,通勤距离增加,B项错;城区扩大,人口 增多,城市生产、生活、交通等排放的废热增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项正 确;城市建设用地占用生物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错。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 城市社会问题 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
化);内城经济衰退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 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 妥善安排各种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 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

19~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人口由市区
市,农村地域转化

迁往郊区
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城市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成 城市的拉力和 市区人口激增,地 为追求更好
因 乡村的推力 价上涨,交通拥挤 的生活环境
再城市化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 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课堂达标
复习练案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______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点拨: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 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研析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 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图3);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 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中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 段及进程。
点拨: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①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 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 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③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 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图表精析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 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 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1.典型图形
2.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 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 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 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城镇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 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比重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 使人群离开乡 _人__口__增__长___快,对土地压力大;___收__入___低,
(乡村) 村的因素
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 _就__业__机__会___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 (城市) 城市的因素 施齐全,交通__便__捷____
3.标志:_城__市__人__口__占__总___人__口__的__比__重__。 4.意义 (1)带来了__聚__落__形__态__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__社__会__经__济__发__展__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点拨: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 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 发达国家。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 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 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 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甲—丙—丁— 乙。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根据拉平的“S”形曲线特点判断三个阶段。如右图中A是城市化初级阶 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B是城市化加速阶段,工业化进程的 加快导致了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聚;C是城 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针对训练3〕
(2015·重庆)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 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
图 解
〔针对训练1〕
(2015·山东)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 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
有可能是( A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阶段和特点
阶段 A:初__期__阶__段__ B:中__期__阶__段__ C:后__期__阶__段__
特点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__C___ (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A__或__B_ (填字母)阶段。
(1)~(2)题。 导学号 70292180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B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 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高三地理上册高效课堂 精品课件
人 教
市实验中学 地理组

地 理
返回导航
精准高考
地理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讲 城市化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4
复习练案
考点突破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__城__镇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针对训练2〕
(2015·安徽)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 题。 导学号 70292179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D )
A.退耕还林,பைடு நூலகம்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为 1965年,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约在60%~70%,由此计算此国家中 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选项B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结合 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分析,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城镇化率快速上升,说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处于中期加速阶 段,工业化程度提高,选项A正确,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项C错误;此时期 人口增长率降低,选项B错误;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 相比,仍然较低,选项D错误。
点拨: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1)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 市区凝结核多。 (2)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4)干岛效应: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5)湿岛效应: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
1.城市化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____环__境__的压力。
(2)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_低__污__染__的__节__能__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
染。
自然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