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二、1:10000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
(1)概况
a.目的任务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d.完成实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测区地质
a.地质
b.构造
c.岩浆岩
d.变质岩
e.围岩蚀变
f.矿床
(4)结语
a.主要成果
b.存在问题
c.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地质填图质量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
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
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2、地质剖面记录本
3、实测地质剖面图
4、地质填图记录薄
5、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
6、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
7、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
附录:
一、地质测量观测点、观察路线记录主要内容要求
(一)地质观察点和地质观察线路的原始地质编录
应包括时间(日起、星期、天气状况)、参加人员、观察线路、点号、位置、
地质描述(包括露头描述)、路线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和取样、照相等。
(二)观察点记录内容与格式
地质观察点描述按以下基本内容及要求进行。
1、点号
指地质点编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 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点位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3、地质点性质
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或化石点等。
4、地质描述
首先记录观察点露头性质,如露头良好或不良等,同时还应写上特殊标志,如天然露头、采石场、水渠边、小陡坎等,若孤立露头应说明其范围。
由于观察点的性质不同,表现在地形地貌的特征上也有所区别,因此先要描述其宏观特征,如微地貌特征、风化特征、特殊的颜色等。
接下来描述具体岩性特征。
对岩石的描述一般分为“基本描述”和“补充
描述"两部分。
基本描述包括岩石的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名称。
如灰白色细粒薄层状石英砂岩、暗灰色中粒块状辉长岩。
补充描述的内容很广泛, 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⑴岩性观察描述: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
⑵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岩相划分;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包体特征;化石产出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的种类、组合特征).
⑶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
⑷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结构面的性质;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
⑸矿化特征的观察描述: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⑹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
5、路线地质
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 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2)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3)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4)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6、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
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
7、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二、地质观察记录格式
每一观察线路首先以下格式记录。
时间:2013、4、25 星期四天气阴
地点:宁陕县**镇**村
路线编号:QI
路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幅号:K46F016038
航卫片号:K-46-46-C-2
任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
参加人员及分工:X X X(记录) X X X(分层勾图)
路线方向:195°
观察格式可按地质记录本格式或下述表格格式进行.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一)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二)
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三)
时间:2003、7、20 星期四天气阴地点:
路线编号:QI
路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幅号:K46F016038
航卫体号:K-46-46-C-2
任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
参加人员及分工:×××(记录)
×××(分层勾图)
路线方向:195°
点号:Q416
GPS:X:4745635 Y:1636006
H:1829m
位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
露头:天然,一般
点性: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
描述: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第四系覆盖较为严重.
点北︰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
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
质岩,其夹比约为6:1:1。
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
其岩层产状与点北基本相同。
点间描述: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特征,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
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化特征.
点号:Q417
点位坐标:X:4745402 Y:16636010
H:1801m
位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
露头:天然,较差
点性:断层控制点
描述: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
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
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
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
变凝
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
断层点以南: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
化.
此断层存在证据:
〈1> 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
〈2> 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
〈4> 断支两侧的岩层产状有一定的交角具明显的错动。
〈3〉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
点间描述: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 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
象和零星铁矿化。
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表现未见矿化特征.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特征显示.
点号:Q420
点位坐标:X:4743606 Y:16636054 H:1778m
位置:下尖山北东10°600m处
露头:天然,一般
点性:岩性界线点
描述:本点为岩性界线点。
点北︰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地形上平坦,植被较为发育。
其组成主要由砂
砾石和粘土组成,砾石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由凝灰质,硅质花岗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状.
点南︰为灰绿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夹变质细砂岩,地形上形成弧山包,岩石风化面为褐黑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岩石抗风化能力一般,具变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节理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75°∠60°。
局部硅化、铁染现象,绿泥石化发育。
变砂岩风化破碎强烈,节理也较为发育,片理化也较为发育,变砂岩局部硅化强烈。
点间描述:由本点向南行进途中,S→100m左右,岩性以变砂岩夹变粉砂岩为主,其夹比约3:1,粉砂岩因受挤压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形或坡积物,其间见有一条宽约1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未见矿化特征,S →150m,岩性以变凝灰岩为主,基间夹有成层性较好的变细砂岩,其硅化强烈,裂隙面发育绿帘石化。
其产状为35°∠48°,沿途向南进行中,岩性无太大变化,其岩石表面未见矿化.
点南点北为整合接触关系。
点号:Q422
点位坐标:X:4741731 Y:16636285 H:1718m
位置:下尖山以南1.25Km左右
露头:人工挖掘,较好
点性:岩性界线点(石墨矿点)
描述:本点为一岩性界线点,也是-石墨矿点,本点地形上较为平坦,基岩裸露较差,植被也较发稀少,有前人掘的遗迹,故基岩被剥露出来.
点北︰为灰黄色薄层状超糜棱岩,岩石破碎严重,糜棱岩化片理化严重,具变晶结构,糜棱构造。
岩层由于受挤压应力作用变质变形强烈,局部扭曲变形强烈。
点南︰为灰黑色薄层状石墨片岩,其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其抗风化能力差,破碎严重,多碎片状,用手摸其新鲜面,污手有滑感。
其地表出露宽度约为30m左右,当地牧民说将其当煤层来开采,因而剥露较好.
点间描述:由本点南行20m左右,见灰绿色薄层状糜棱岩化变砂岩,岩石表面糜棱化,片理化发育,其间见有数条宽约5-10c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115°表面未见矿化。
S→80m左右,见有变酸性火山岩夹变砂岩和变粉砂岩,其宽度不大,走向近东西向,表面未见矿化特征。
在其南(X:4741559;Y:16636208)处见一条宽红10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215°,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具体延伸长度不详。
向南途中(X:4741496;Y:16636218)见有灰绿色薄层状堇青石、石榴子石片岩,其地表出露宽度约10m左右,片理化发育,堇青石、石榴子石含量不高,晶形较为完整,粒径大约1mm左右。
由北向行约10m左右,见变凝岩,岩石表面节理发育,其产状130°∠50°,其间发育两条宽约50cm左右的石英脉,脉表面呈烟灰色,脉体走向210°,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其间还见有细小石英脉小揉皱,变凝灰岩表面未见矿化.
沿途南行至下点,岩性再无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