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2024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二战期间,某次会议召开之时,苏军和美英联军双方对德作战的军事进展已经大体勾勒出了二战后欧洲的地缘政治轮廓,即苏联控制东欧,而西欧则在英美的影响之下。
而且,在继续完成对德作战和战后对徳国占领等问题上也达成了一致。
此外,美国把争取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
据此判断,会议地点位于如图
A.①B.②C.③D.④
2.“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
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该材料主要强调
A.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新时期的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B.政府的决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C.改革开放时期追逐财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公路里程由6000公里左右增至16000余公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猛。
这说明
A.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B.西南建设主导抗战进程
C.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D.西南落后面貌得以扭转
5.万历时期,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白银的广泛使用B.商业市镇的兴起
C.长途贩运的兴盛D.地区经济的差异
6.观察下图,其“胜负”决断于
A.等级君主制确立B.君主专制建立
C.斯图亚特王朝建立D.英国革命结束
7.梭伦将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一等级,叫“富豪级”;收入达3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二等级,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收入达200斗的、有牛耕田者,确立为第三等级,叫“牛轭级”;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不得不为他人做雇工,称为“雇工级”。
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梭伦根据收入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B.公民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C.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D.发展了民主制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
8.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向君主提供咨询服务的枢密院名义上仍代表中央政府,颁布政令。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有名无实B.君主立宪尚未形成
C.国王拥有行政大权D.制度变革循序渐进
9.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形成。
下列事件与这一局面形成有关的有
①各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②“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升空④“中星九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0.1929年1月至9月美国汽车销售情况表
已成交高中档车(%)已成交低档车(%)未成交(%)小计
信贷26.3 11.2 23.9 61.4
现金20.9 6.2 11.5 38.6
据如表信息可知,当时美国
A.民众消费能力有所提升B.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
C.存在银行信贷安全风险D.民众普遍存在投机心理
11.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节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12.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居多,大多凝重庄严,配以繁缚、神秘的饰纹。
然而,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食器组合渐趋增多,形制较前期简便,饰纹也趋于简化,渐渐失去神秘意味。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度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岀现
C.治国理念的转变D.工商食官的衰败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结局”和“起点”
有学者说,“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
”。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结局”和“起点”?
(2)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秦未能尽行”的原因。
14.(20分)材料颜惠庆,曾先后担任清外务部股长、中华民国外交次长、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和驻国际联盟代表团团长等职。
1921年华盛顿会议前夕,时任外交部长的颜惠庆确定了中方的外交策略。
他认为,中日为唇齿之国,应首图“亲善”;中英应“互相提携”,意在寻求解散英日同盟。
对于美国总统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声明,他“深表赞同”,希望“多所借助”美国政府,以寻求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权益。
但他也指出:“依靠他国只是为了赢取该有的时间,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不可以单纯强迫别人援助”。
1921年,英、法、美、日签署《四国公约》.英日同盟宣告终止。
次年,在英美斡旋下,中日签订协定,山东权益得以收回。
——据张祚崑《颜惠庆外交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颜惠庆外交策略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颜惠庆的外交策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A
【解析】
由材料信息“苏联控制东欧,而西欧则在英美的影响之下。
而且,在继续完成对德作战和战后对徳国占领等问题上也达成了一致。
此外,美国把争取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可知,此次会议是雅尔塔会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会议地点位于①处,故A正确;②是波茨坦,③是开罗,④是德黑兰,故BCD错误。
2、A
【解析】
根据“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可知材料主要强调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故选A;人民生活提高的因素很多,政府决策并不是最主要因素,B错误;CD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3、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允许外国人干涉中国事务和倡导所有中国人都管理自己的事务可知,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和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两个只限于对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解读,没有全面解释材料主题,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事实上的民主自由权利,只是“觉得”,D项错误。
4、A
【解析】
根据材料“1938—1942年”可知,这时期是抗战期间,因受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把西南作为持续抗战的大后方,加大了西南交通建设,说明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故A项正确;西南建设对抗战进程不能起“主导”作用,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没有体现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西南地区仅仅交通方面的建设不能扭转落后面貌,故D项错误。
5、D
【解析】
据材料“万历时期,北方地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可知,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的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不能推断“商业市镇”的兴起,B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
6、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国王权力受到约束,故D项正确;英国等级君主制始于12世纪,议会产生于13世纪,排除A项;君主专制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国王与议会一直处于斗争之中,排除BC两项。
故选D。
7、D
【解析】
梭伦按照地产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适应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的要求,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础,而不是发展了民主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D项符合题意;按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等说法属实,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确立后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力,说明制度变革有一定的渐进性,D 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C选项错误。
9、B
【解析】
依据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可知,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建立,另外,1986年2月,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使我国形成了“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①③符合题意,B正确;1970年5月;2008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结束了其工作寿命,②排除;“中星九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时间不符,④排除,ACD错误。
10、C
【解析】
根据材料,信贷支付成为主要方式,1929—1933经济大危机,美国虚假繁荣,信贷危机出现,C项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只是汽车销售,不能看出民众的消费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是汽车销售,没有涉及经济生产部门,B项不符合题意;股票属于投机,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
材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促进就业,故D正确;整顿财政金融与促进就业无关,故A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与材料无关,故B错
误;调节农业生产属于农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12、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青铜器纹饰神秘意味渐淡,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世俗化,即治国理念的转变,故C正确;分封制不是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儒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并没有衰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秦的统一,结束了东周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转变,实为“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
同时,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帝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分管各项事务;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这一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秦统一后,百姓渴望安宁,但是统治者在群雄角逐中积累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滥用民力,秦律繁苛,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超社会所承受的限度。
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侍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短命而亡。
此为“秦未能尽行”的原因矣。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论述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可知,材料所述的“结局”和“起点”是指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联系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转变,这是此前政治制度的“结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后,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即“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说明“秦未能尽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仍然延续群雄角逐中积累的经验,重功利侍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短命而亡的结果来回答。
14、(1)国力衰弱,无力与列强抗衡;美日矛盾日益激化;爱国心驱使;外交经验丰富。
(2)将利用外部力量维护国家主权作为权宜之计,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务实外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体现出的爱国情杯和外交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1)因素:根据材料中“1921年华盛顿会议”,“先后担任清外务部股长……等职”,“希望‘多所借助’美国政府,以寻求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权益”,“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不可以单纯强迫别人援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192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个人素质和愿望等方面,分析颜惠庆外交策略形成的因素。
(2)策略:根据材料中“依靠他国只是为了赢取该有的时间,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不可以单纯强迫别人援助”,“英日同盟宣告终止。
次年,在英美斡旋下,中日签订协定,山东权益得以收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策略的实质、
作用、爱国情怀、外交经验等方面,简要评价颜惠庆的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