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和亲、战争与会盟——以“唐代涉蕃诗”为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2期 丝维路^
总第379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 H E SILK R O A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研究©
唐蕃和亲、战争与会盟
—以“唐代涉蕃诗”为中心
黄子珍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唐王朝与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唐蕃交往过程中,有摩擦,有战 争,面对不断地战争,双方亦采取会盟的方式争以取暂时的和平,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人藏,与吐蕃赞普之间和 亲,为双方带去了和平与安宁。

唐代“涉蕃诗”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王朝与吐蕃交往过程中的战争、会 盟、和亲等都有所描述,成为历史书写中的一种待殊的记载方式。

[关键词]唐朝;吐蕃;“涉蕃诗”;唐蕃关系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0)02-0073-04
唐朝西北地区居住民族主要是吐蕃。

在唐王朝 与吐蕃交往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双方有和平友 好的交流时期,也有短兵相接的战争时期。

二者之 间冲突碰撞、交流交融,这跌宕起伏的过程被史籍 所记载。

除了史书典籍,还有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一
诗歌,也成为双方交往的一种历史见证,即“唐代涉 及吐蕃的诗歌”简称为“唐代涉蕃诗”®,从唐代诗人 的笔下依然能追寻到唐蕃历史交往的痕迹。

关于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研究,学界已有丰硕的 成果。

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阐述 了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基础、唐王朝的民族政 策,从这几方面进一步引出唐与吐蕃的关系,并对 其关系进行总结。

吴逢箴《论构成唐蕃友好关系的 四个要素》®认为“和合文化”、“联姻亲谊”、“商贸互 利”、“主和群体”这四个因素构成了唐与吐蕃的友 好关系。

白云杨《试论唐与吐蕃实战关系》®、霍进 《略论唐朝与吐蕃战争》⑤主要对唐蕃之间战争起 因、结果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于“涉蕃诗”的研究,吴逢箴《送入吐蕃使诗浅析》®、胡成霞《从唐 诗看唐朝赴蕃使臣》0对“涉蕃诗”中的入蕃使者及 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胡云《唐代涉蕃诗研究》®、张瑛《唐代吐蕃诗研究》®从文学 的角度,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对唐代涉蕃诗进 行了解读。

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以诗证史”,诗中 或多或少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但所记录的一些史 实却是不可否定的,本文以“唐代涉蕃诗”为中心,对唐与吐蕃二百余年中的和亲、战争、会盟等关系 的演变作进一步探讨。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保持友好关 系的一项重要政策。

从汉朝开始,便有与周边少数 民族和亲的政策。

唐朝建立后,从一开始就本着友 好相处,有容乃大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与少数民族的 关系。

唐太宗言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 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为了实现与少 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唐朝亦实行了和亲政策。

公元六到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 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起吐蕃王朝。

贞观八年 (634),吐蕃赤聂松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者来 朝。

史载:“吐蕃赞普弄赞嗣位,帝遣行人冯德遐往 抚慰之。

弄(赞)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 公主,乃遣使随德遐人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THE SILK ROAD 73
吐蕃的这次请求被唐太宗拒绝,使者返回吐蕃,汇报情况:“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 浑王人朝,相离间,唐礼遂哀,亦不许婚乎。

”®松赞 干布认为请婚之所以会被拒绝,是因为吐谷浑在其 中阻碍,于是率兵掠夺吐谷浑。

与此同时,继续派遣 使者前去唐王朝求婚,并且扬言“不得公主,我即遣 化身军旅五万,杀汝,掳公主”®。

面对吐蕃的肆意进 攻,唐太宗命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与大将军执失思 力、牛进达、刘兰向吐蕃出兵,最终大败吐蕃。

松赞 干布感到惶恐,不仅派使者前来谢罪,并且再次请 婚。

经过此次战争,唐太宗也意识到,吐蕃的势力不 容小觑,且“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 伤”®,因此同意其请求,贞观十五年(641),“妻以宗 女文成公主”®。

对于文成公主,唐诗中虽没有留下直接描述的 诗作,但和亲对唐蕃文化影响还是有所涉及。

如陈 陶的《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 家。

”®这首诗反映的便是和亲政策实行后,中原文 化对吐蕃文化的影响。

当然,文化的影响绝不是单 方面的,白居易《时世妆》中“圆餐无鬓堆髻样,斜红 不晕赭面状” ®所提到的赭面,是吐蕃女子妆容风 俗,曾经文成公主初人吐蕃“恶其人赭面”®但最终 还是传入中原,成为中原女子的喜爱。

金城公主是唐王朝继文成公主后,嫁人吐蕃和 亲的第二位唐公主。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由大论 禄东赞辅佐朝政,大论禄东赞在吐蕃实行武力扩张 政策,唐蕃关系恶化。

执政的禄东赞派遣使者前去 大唐继续求婚,希望太平公主可以嫁于吐蕃,但是 “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唐朝 加以拒绝。

此时,吐蕃内部矛盾重重,权力斗争激 烈。

弃缩赞年幼继位,祖母没禄氏(即可敦)辅政,为了取得唐王朝的强大支持,以便安定吐蕃内部,多次派使臣求婚。

最终,中宗将自己的养女,雍王李守 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于赞普尺带珠丹。

景龙四年 (710),唐中宗诏左骑卫大将军杨钜,持节送金城公 主人吐蕃。

关于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之事,多位诗人在诗中 都有提及。

如,刘宪《奉和送金城公主人西蕃应制》中“外馆逾河右,行营指路岐。

和亲悲远嫁,忍爱泣
将离。

”®马怀素《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帝子今何去,重姻适异方。

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
梁。

望绝园中柳,悲缠陌上桑。

空馀愿黄鹤,东顾忆 回翔。

”®这些诗句都被浓浓的悲伤气氛所包围表
达了对公主远嫁的不舍。

史书记载,当时皇帝也是
“悲涕戯欷”®。

可见,这几首诗歌所表现出来事件、
情感,与当时的历史现状是符合的D张说《奉和圣制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云:“青海和亲日,潢星出
降时。

戎王子壻宠,汉国舅家慈”®。

武平一《送金城
公主适西蕃》:“广化三边静,通烟四海安1等诗歌
均记载了当时金城公主嫁入吐蕃这一事实。

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时,就曾感叹到:“见
中国服饰礼仪之美,缩缩愧泪之”S两位公主的人
藏,带去了丰富的医方药,书籍,食物配方等,为中
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吐蕃势力的R益强大,双方无休止的战争
在松赞干布逝世后,基本就未停止过。

唐王朝与吐
蕃相处和谐的局面,也因吐蕃政执政者的交替被打 破,从650年到842年,双方之间战争不断,在此以 石堡城战役进行论述。

石堡城,又名“铁仞城”,储光羲《哥舒大夫颂
德》诗中有“大非四决轧,石堡高峥嵘”的表述,其中 “大非”指大非川战役。

咸亨元年(670),吐蕃“人残 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 並废”®,面对当时情况,唐高宗立即任命薛仁贵、阿 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前去讨伐,最终这场战争以唐的 失败为结局告终,吐蕃吞并吐谷浑,占领其土地。

而 “石堡城,就成了赤岭山口的一道屏障,成为唐军人 蕃的咽喉,成为双方举目关注的战略要地”®。

因此,唐与吐蕃对石堡城进行了多次争夺。

开元十七年 (729),“朔方大总管信安王祎又率兵赴陇右,拨其 石堡城”®。

在李祎的带领下,唐军出敌不意,吐蕃守 城官兵措手不及,最终,唐取得胜利,石堡城归于唐 王朝,唐玄宗改石堡城为振武军,留兵设防。

开元二 十九年(741),距离上次的战争仅仅过了十二年,为了争夺石堡城,唐王朝与吐蕃之间战争再起,“吐蕃
74 THE SILK ROAD
又袭石堡城,节度使盖嘉运不能守”。

天宝元年 (742),唐玄宗命皇甫惟明,王忠嗣前去进攻,却未 成功,屡次失败后,天宝七载,“以哥舒翰为陇右节 度使,攻而拨之,改石堡城为神武军”®。

石堡城又重 新回到了唐王朝手中,此次石堡城之战,唐王朝取 得胜利。

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哥舒翰出现在不少 诗歌当中。

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云:“君 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 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中,其一首云:“赞普多教使人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哥舒 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还有西鄙人《哥舒歌》诗所 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 临洮。

”®
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攻破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收黄河九曲,以其地置洮阳郡,筑神 策、宛秀二军”®。

对于失地的收回,高适有诗提到此 事,他在《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写道:“遥传副丞相,昨夜破西蕃……解围频庙算,止杀报 君恩。

”@还有薛逢《凉州词》云:“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 流。

”®其中,黄河九曲曾经是在金城公主出嫁时,吐蕃“请河西九曲为公主汤沐,矩表与其地”®,但“吐 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 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在经过多年之后,哥 舒翰最终将黄河九曲之地收回。

玄宗末年,兴盛的唐王朝在这一时期千疮百 孔,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发动叛 乱,向唐朝挑起战争,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为了应 急,调兵东援,吐蕃抓住唐王朝边疆防御空虚的时 机,趁机侵夺,攻占石城堡,并且完全控制了西域。

此后,吐蕃成为唐王朝西北边疆的一大威胁,“外患 之亟,奠如吐蕃。

”®
在唐王朝与吐蕃的交往过程中,双方还通过会 盟达到和平相处的目的。

从705年到821年,重要 的会盟一共有8次。

在钦陵执政时期,吐蕃攻打凉州,唐军迎击,受到创伤,吐蕃伦尼萨前来请和,赞普带着军队又攻 打悉州,第二年,赞普亲自前去讨伐,却死于军中,吐蕃内“诸子立争,国人立弃隶蹢赞为赞普,始七 岁,使者前来告丧,且求盟”®。

这是唐王朝与吐蕃之 间的第一次会盟,也为日后两国不断地会盟奠定了 基础。

张说的《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中写道:“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

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

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

……知君万里候,立功在 异域。

”@题目中的郭大夫郭元振,即在这次会盟之 前,曾被武则天派遣前去吐蕃调和,张说希望郭元 振此次前去吐蕃,可以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危 机,并建立功业。

唐德宗在位期间,为了树立朝廷的威严与信 义,安抚边远各族,决定派韦伦前去吐蕃,送还之前 的俘虏,并赠送礼物。

在与吐蕃结盟的敕书中,吐蕃 认为其中使用的部分词语是唐王朝以君主的身份 对待吐蕃,将吐蕃视为臣,对此,德宗重新修改敕 书,将“献”改为“进”,“赐”改为“寄”,“领取”改为 “领之”,以此来体现两国的平等地位。

建中四年 (783年),“诏张镒与尚节赞盟于清水”®。

清水会盟 的成功韦伦的功劳不小。

殷尧藩《送韦侍御报使西 蕃》诗中记有:“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使者韦 伦为了完成朝廷使命,不远千里来到吐蕃,奔走于 唐蕃之间进行沟通,作者也希望韦侍御在去了吐蕃 之后,可以收回失去的故土。

在盟约中,重新表明舅 甥之国应该团结友好,安危同体,厘定了两国边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 同谷,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

蕃国守镇在 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 些诸蛮,大度水西南,为蕃界”®。

唐穆宗即位,吐蕃派使者前来祝贺,但率兵侵 犯青塞烽,进攻泾州,唐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吐蕃的 防御。

长庆元年(821),吐蕃再次侵犯清塞堡,被李 文悦击退,于是吐蕃派遣使者尚绮力陀思来到唐王 朝,希望两国可以会盟,最终,得到唐王朝的同意。

长庆二年(822),刘元鼎与论纳罗在吐蕃会盟,表达 双方在今后和睦相处,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
THE SILK ROAD 75
情,互不侵犯,同时划清界限。

长庆三年(823 ),唐王 朝与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会盟碑。

长庆会盟是 几次会盟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一次会盟。

因为此时双 方内部政局不稳,无暇顾及外部争夺,无论是经济 还是政治都走向衰落。

会盟的成功有劳于奔波于唐王朝与吐蕃之间 的使臣,他们对于调和、巩固双方关系起着重要作 用。

如姚合一《送少府田中丞人西蕃》诗记有:“护塞 空兵账,和戎在使臣。

”®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亦云:“边酒排金盏,夷歌捧玉盘……归来权可取,九万一朝抟。

”®权德舆《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番》云:“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青史书归日,翻轻五利功。

”@这些诗都是作者送出使吐蕃的使节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使者的期望及和平的向往。

综上所述,唐朝与吐蕃交往的两百多年时间,有和平友好的交流时期,也有短兵相接的摩擦时期。

“唐代涉蕃诗”记录了唐王朝与吐蕃之间交往的历 史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二者之间和亲、战争和会盟 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唐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 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主流。

诗歌中也为我们呈 现出那个时代更加生动的现实与更加细腻的情感,这也是在史籍中所少见的。

尽管诗歌中诗人带有各 自的情感,对相同的人物、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 悟,不同的评判,不同的表达,但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自始至终都鲜活的存在。

[注释]
① ®i W云:〈塘代涉蕃诗》£》,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大学,2016年。

②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唐诗论丛》1987
年第1期。

③吴逢箴:《论构成唐蕃友好关系的四个要素》,《中国藏学》
1998年第8期。

④白云杨:《试论唐与吐蕃实战关系》,《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⑤ 霍进:《略论唐朝与吐蕃战争》,《安徽文学》2011年第1期。

⑥ 吴逢箴:《送入吐蕃使诗浅析》,《西藏研究》1984年第4期。

⑦胡成霞:《从唐诗看唐朝赴蕃使臣》,《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⑨张瑛:《唐代吐蕃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12 年。

⑩[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98,唐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条,中华书局,2012年第2 版,第6360页。

⑪[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一》,中华书局,I960年,第11495页。

⑫《资治通鉴》卷195,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八月条,中华 书局,2012年第2版,第6252页。

⑬索南坚赞著,刘千立译注:《西藏王统记》第十三章《迎娶 甲木萨汉公主》,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丨页。

⑭[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97《边防(十三)•北狄(四)•突厥上》,中华书局,1988年,第5410页。

⑮㉒㉕⑯®®《新唐书》卷2丨6上《吐蕃传上》,第6074/6081/ 6074/6076/6081/608 丨页,中华书局,1975 年。

⑯⑫⑳㉑©⑳®㉛㉜⑭⑮⑩⑫⑭⑮⑯[清]彭定求等编:《全 唐诗》卷 746/427/71 /93/87/102/230/178/784/214/548/86/492/ 496/225/323,第 8492/4705/780/1008/942/1084/1820/2520/ 8850/2235/6334/927/5572/5623/2407/3634 页,中华书局,1960 年。

⑱⑳㉙®⑪⑬《旧唐书》卷丨96上《吐蕃传上》,第5222/5230/ 5235/5228/5247/524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

⑲《新唐书》卷83《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1975年,第3650页。

㉗黄新亚:《唐蕃石堡城之争辨析》,《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 第6期。

©《新唐书》卷135上《哥舒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 457丨页。

⑯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3页。

76 THE SILK RO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