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401-500篇(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
练401-500篇(含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木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选文第二段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3.当“一分一秒地过去”时,“我”愈来愈强烈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4.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原称伶仃洋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大桥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55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约35.6公里,其中包括6.75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目前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整个大桥造价超过720亿元人币,由中央及粤港澳三地府共同出资兴建,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建成后可抗8级地震,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中国政府也将港珠澳大桥视作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计划的核心,以期增加区域融合,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12月15日,在珠海拱北湾,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有300个足球场大小的珠澳口岸拱北人工岛建成;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2018年元旦前夜,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标志着大桥具备通车条件;2018年3月15日,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获批准正式交付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港珠澳大桥未来将会形成“三小时生活圈”,缩减穿越三地时间。
从香港或澳门、珠海之间来往,不用再经过多重海关或路上堵车浪费时间,开车时间从四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左右。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图1
图2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
图3
珠江三角洲,每天有超过4000艘船只在这片水域行驶。
为了给珠江口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让出通道,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中6.75公里采用海底隧道。
两个面积各为十万平方米的人工岛,承担着桥隧转换的功能。
这个海底隧道工程是最后一个贯通的部分,千余名专家及技术人员呕心沥血,历时7年,突破数个世界级难题后,最终在海底成功打造了一段“金城汤池”。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该隧道与东西两个人工岛一起,被称为港珠澳大桥核心控制性工程。
隧道由东西岛头的隧道预埋段和每节排水量达8万吨的33节预制沉管以及长约12米重达6500吨的“最终接头”①而成。
6.75公里的海底隧道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最深处近50米)、单个沉管体量最大、使用寿命最长、隧道车道最多、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
大桥的深海隧道对接,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被称之与神九和天空一号太空对接②的“深海之吻”。
整个“深海之吻”对接在环境复杂的海底进行,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共需对接33次,③ 3年,堪称“马拉松赛跑”。
6.在(材料三)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①组装②媲美③用时
B.①拼接②比肩③耗时
C.①接洽②等同③费时
D.①连接②抗衡③历时
7.某班将组织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其中要了解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将图1中的主要信息介绍给大家。
8.有人将港珠澳大桥比作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和造价200亿美元的“脐带”,请你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分别说明这样比喻的原因。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孩子,你慢慢来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二十几支桃红色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
他很慎重、很喜欢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
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
”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
“王爱莲,作业呢?”
林老师的眼光冷冷的。
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她永远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她个子也矮。
六十个学生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想象王爱莲的样子:蓬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着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不交作业,还敢来上学?”林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只是冷冷地看着你。
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
“解黑板上第三题!”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
王爱莲拿起一支粉笔,握不住,粉笔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
她又拾起一支,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
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
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着要发生的事。
藤条抽下来,打在她肩上、背上……
那一年,我们十一岁。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chéng nuò;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地往上抽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9.第③段中,小孙儿打不成蝴蝶结的原因是:
10.第⑧段主要写了;这段内容看似与打蝴蝶结的故事无关,却不能删去,因为;文中还有第段也看似与故事无关,却不能删去。
11.联系上下文,第⑮段“那一年,我们十一岁”改为“那一年,王爱莲十一岁”,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相同吗?为什么?
12.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要用正确的方法。
B.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其成长。
C.世界纷繁杂乱,更要好好珍惜眼前的斜阳浅照。
D.为人父母者更要懂得教育和保护自己的孩子。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x时x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
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
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13.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给你怎样的感受?
14.“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使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15.“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一句话中“揪”换成“抓”可以吗?为什么?
16.文章写到“我”四次流泪,请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因______而流泪,是____的泪。
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因_______而流泪,是__________的泪。
③“我的眼泪又来了”因______而流泪,是______的泪。
17.关于大雁,名人这么说过:
(1)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李白《宣州谢姚楼饯别校书叔云》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雁的名言警句?在下面写出几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
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
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
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
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
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18.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
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20.文章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21.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这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中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
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儿,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海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⑥“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22.为什么“我”见到闰土时,“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却说不出来?23.闰土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其中的“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
24.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终于”“分明”对表现闰土的思想性格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5.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寒噤?文章的“厚障壁”指什么?
26.第⑦段反映出“我”怎样的心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A.“我”为闰土的二十多年来所遭受的生活磨难和精神摧残感到悲伤。
B.“我”为闰土的巨大变化感到失望和愤慨。
C.“我”为眼前闰土凄凉的神情和恭敬的话语感到震惊、悲哀。
D.“我”为眼前闰土的巨大变化感到震动和害怕。
27.作者对中年闰土进行了哪些描写?举例说明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8.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思考:奥林匹克精神的意义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猪脚糖》,完成下列小题。
猪脚糖
琦君
“桂花糕、豆沙糕、茯苓糕、猪脚糖啊。
”每天一大清早,我听到这一声叫卖,就会从床上跳起来,连声喊:”妈妈,我要吃猪脚糖,我要吃猪脚糖。
”
多难听的名字,可是它却是又软又甜又香,一种最好吃的糕。
样子四四方方的,雪白柔软的糯米粉,当中镶着圆圆一片猪油豆沙和着桂花,看去就像一片膏药。
乡下人的脚被跳蚤咬了就常常烂,烂了就东一片西一片贴膏药,因此卖糕的在文雅的茯苓糕后面,拖着长音,喊出一声“猪脚糖”。
孩子们听到了就一窝蜂赶去买。
母亲说我是吃猪脚糖长大的,每天早上吃两块,下午吃两块,吃得满嘴满鼻子的豆沙,然后用舌头,一舐,桂花香一直留在牙齿缝里。
现在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台湾很少桂花,闻不到桂花香,就使我格外怀念故乡的桂花猪脚糖。
我故乡庭院里有好几株金桂,八月里开得满树的金黄色。
母亲每天早上要折一枝供在佛堂里,我有时就折一把跑到对岸的耶稣教堂里,送给那位教我唱赞美诗的张伯伯说:“张伯伯,给你供上帝。
”他笑嘻嘻地接过去,高高地插在讲台桌上的花瓶里。
摸摸我的头说:“谢谢你,小春,你想吃什么?”我马上说:“我要吃猪脚糖。
”张伯伯在口袋里掏出三个铜子说:“去买三块,张伯伯一块,你两块,吃饱了,张伯伯弹风琴给你听。
”吃猪脚糖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当中黑膏药似的糖酱舐光,再吃边皮。
我一边舐糖酱,一边听张伯伯弹风琴唱歌:“昔在今在,以后永在,耶稣不离开。
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有时要离开,耶稣不离开。
天地万物,都要改变,耶稣不改变。
……”张伯伯重重复复地唱了好几遍,调子很低沉,看他神情好像很伤心的样子。
歌词说些什么,我却是半懂不懂,我问他:“张伯伯,你的爸爸妈妈呢?”
“早已去世了。
你知道吗?人迟早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求永生,将来到天堂去。
”
“我妈妈也有一个天堂,是极乐世界,那个天堂跟耶稣的天堂一定是隔壁邻居吧”我说。
张伯伯没有回答,只是摸着胡子笑,他又牵着我的手,到教堂后面矮墙边,指着一株桂花树说:“这是一棵月月桂,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开花,月月都香喷喷的,比金桂还好。
你折一枝带给妈妈。
”
“给妈妈供菩萨吗?”我问。
“随便她。
”他说:“礼拜天,你能请妈妈陪你来做礼拜吗?””我妈妈是佛教徒,不
做礼拜。
”我摇摇头说。
“你呢?”“我还没一定,等长大了再说。
”
我长大以后,就去杭州读书了。
有一年暑假回到故乡,到教堂里看张伯伯,他比以前老得很多了。
他拍拍我的肩问我:“要不要吃猪脚糖?”我不好意思地扭过脸去。
他颤巍巍地在风琴前面坐下来,弹起赞美诗,我也和着唱起来。
因为我念的是教会中学,会唱好多赞美诗了。
他问我:“信主了没有?”我仍摇摇头。
“还没有一定吗? ”他慈爱的眼神一直望着我,一副渴切的神情,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们唱完赞美诗,一同走到后院。
矮墙边的月月桂开得和以前一样的芬芳,我伸手折下一枝,凑在鼻子尖闻着,半晌没有说话。
张伯伯感慨地说:“花一年年的开,小孩子一年年的长大,大人却一年年的老了。
”
我想起他唱的那首“昔在今在”的诗,问他说:“您不是说耶稣永不改变吗?”“是的,耶稣永不改变。
小春,希望你有一天能懂得永生的道理,接受主的恩典。
”我仍旧低头不语。
回家以后,我把张伯伯的话告诉母亲。
母亲说:“张伯伯是位仁慈的牧师,我虽是佛教徒,也非常敬重他。
”
“妈,您说我究竞是信佛呢?还是信基督呢?”
“这个妈妈没法替你决定,要看你自己的领悟了。
”
第二天一大早,张伯伯送来一大盘桂花猪脚糖。
他说:“小春,送你最爱吃的东西,表示我对你的欢迎。
”
我感激地接过来,母亲却马上把猪脚糖捧到佛堂上去供奉,回头对张伯伯笑笑。
张伯伯也报以谅解的一瞥。
看他们两位老人,各有不同的信仰,脸上却有着同样仁慈的光辉。
我大学毕业以后,回到故乡,母亲刚去世数月,张伯伯的墓园已经绿草如茵了。
教堂矮墙边的月月桂虽然在春寒料峭中仍旧送来扑鼻的芳香,情景依稀,而人事的变迁,却使我悲从中来。
我折了两枝桂花,一枝插在母亲佛堂里,一枝拿进教堂,插在讲台上的花瓶中。
一如童年时,我对佛堂与教堂有着同样的向往。
如果张伯伯还在世,他若再问我:“小春,你信基督教了吗?”我仍将回答他:“还不一定。
”
我心里总在想母亲和张伯伯在天堂里是不是做了邻居呢?
“桂花糕、豆沙糕、茯苓糕、猪脚糖啊。
”亲切的叫卖声又起,我看看须发花白的卖糕人,取出五毛钱说:“买两块烂脚糖。
”他用粽叶包了两块香香软软的烂脚糖递给我,又找我三毛钱。
我摇摇头说:“别找,你留着吧。
”我捧着猪脚糖,踽踽地走回家去。
不知什么时候,两颊却已被泪水润湿了。
29.“猪脚糖”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0.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写“张伯伯”,读完全文,说说你对“张伯伯”的认识。
31.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2.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