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作业8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 8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联合,创办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 A.颠覆清代统治,成立人间天国
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
C.进行改朝换代,达成民主革命
D.流传西方宗教,代替儒家学说
分析:太平天国没有直接打击西方列强,故B项错误;“拜上帝会”仍拥有浓重的专制
思想,故 C 项错误;洪秀全传教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故 D 项错误;颠覆清代统治,建
立“太平天国”才是最后目的,应选 A 项。
答案: A
2.马克思说:“推进了此次大爆炸( 指太平天国运动) 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
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妥协行为
B.英国的侵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致使太平天国运动迸发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致使西方列强的侵略
D.英国的侵略是太平天国运动迸发的根来源因
分析: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刺激作用,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
运动迸发的本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不过起了一个加快或许是推进的作用。
应选B 项。
答案: B
3.《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回国
库”,由国家一致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本质上表示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推行绝对均匀主义
C.安排全部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要求取销封建土地私有制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他回国库,由国家一致支配,是为了实
行绝对均匀主义,成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
饱暖”的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 B 项。
这一制度剥夺农民劳动成就,并不是公正,清除A项;“圣库”制度主假如控制分派环节,清除 C 项;《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取销土地私有制,清除D 项。
答案: B
4.某专家在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创造者们) 言辞的崇敬同等的承诺越
来越使盼望解脱重重压迫的穷人绝望。
”以下最有可能致使“穷人绝望”的是() A.金田起义匆促举事 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幻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弛 D .《资政新篇》因故未能推行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中理想社会的各样主张,在起义此后显然是流于形式的幻想,
未能真实实行,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5.《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拥有充足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宽阔了
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论是鉴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适应了近代中国经济构造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取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拥有充足
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宽阔了发展的场所”,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选A 项。
答案: A
6.有看法以为,“农民战争素来不过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旧是旧式农民
战争,但已萌生了一些新芽”。
以下与之结论最为符合的是()
A. 1851 年金田起义 B .1853 年公布《天朝田亩制度》
C. 1853 年定都天京 D .1859 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分析:资料“但已萌生了一些新芽”主要重申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59 年《资政新篇》的出台,指出要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故 D 项正确; 1851 年金田起义和1853 年定都天京,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无必定联系,故A、C 两项清除; 1853 年公布《天朝田亩制度》,拥有幻想性,表现出“太平天国仍旧是旧式农民
战争”,故 B 项清除。
答案: D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不是终生制,国家大
事由“各省” ( 即各州 ) 公议定定,官员选任在规准时间、地址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
贤良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以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
的重要手段。
资猜中的他()
A.主张经过改革来增强中央集权
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主张发展工商业来复兴天国
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特意人材
分析:“权归于一”,反应出洪仁玕主张经过改革来增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洪仁玕以为美国国家大事由“各省”( 即各州) 公议定定,否认了联邦政府的威望,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不够清楚,故B项错误;资料反应了洪仁玕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没关,故C项错误;资料也没有波及引进外交方面的特意人材,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8.有史学家以为:“德源( 洪仁玕 ) 的思想虽不够充足,但却十分难得,朝这个方向走
下去,必定能上道。
”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民众
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联合起来拯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找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成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
分析:联合所学可知,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
中国社会,他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使中国走向兴盛, C 选项切合题意。
为了宣传拜上
帝教,洪秀全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的均匀主义来发动民众,这不切合历史潮流, A 选项清除。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未将反封建与反侵略联合起来拯救民族危
亡,他提出的主张是为了拯救衰微中的太平天国, B 选项清除。
成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不切合历史潮流, D 选项清除。
答案: C
9.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归纳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来源因时说:“宗派、
等级、享福主义三种思想,总本源在农民阶级悲观方面的狭小性、守旧性、私有性正是
这些特征的反应,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定崩溃。
”最能表现“这些特征”的是() A.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 .提出《资政新篇》
分析:资料反应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限制性,天京事变是农民阶级限制性的突
出表现,应选 C 项。
答案: C
10.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英国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政策总基调是“中立”。
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放弃“中立”,要求保持清政府的一致稳固,并“借师助剿”太平军。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英国()
A.在列强分割中国中处于劣势
B.欲改良与中国的友善关系
C.不满太平军把锋芒指向自己
D.踊跃保护在华的既得利益
分析:依据资料英国对太平天国政策由“中立”到“借师助剿”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 D 选项切合题意。
资料表现的是英国对华政策,没法得出列强分割中国的结论, A 选项清除。
英国改良与中国的友善关系的说法不切合史实,
当时中国是被侵略的对象, B 选项清除。
太平军的锋芒是清政府, C 选项清除。
答案: D
11.李秀成在1862 年 1 月发出通知说:“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
自谕以后,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消亡。
”该通
告表示当时 ()
A.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B.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预中国内政
C.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假装
D.清政府“借师助剿”惹起人民不满
分析:依据资料“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
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消亡”可知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预中国内政,B 选项切合题意。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中国社会矛盾的说法与资料没关, A 选项清除。
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假装的说法与资料没关, C 选项清除。
清政府“借师助剿”惹起人民不
满的说法与资料没关, D 选项清除。
答案: B
12.从时代特点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过去农民运动的最大不一样在于()
A.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成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D.提出成立财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肩负着反侵略的任务,这是我国过去历代农民起
义所未碰到过的新状况,应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
资料二《资政新篇》中指出:“兴车马之利,以利轻快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昼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别人仿做”“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
准其自售,别人仿制,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行也”“兴市镇企业。
立官严明,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资料三凡外邦人技艺精良,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稀有
多奇,致生别事。
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育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诋毁国
法也。
——《资政新篇》
(1) 资料一中《天朝田亩制度》封面上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 镌,雕琢。
这里指出版) ”中的“癸好三年”是指哪一年?一些历史学家以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幻想
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找寻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由。
(2)依据资料二,指出作者提出了哪些重要主张?这些主张的目的安在?
(3)资料三中,作者提出了如何的看法?
(4)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剖析《资政新篇》没法实行的主要原由。
(5)依据资料一、二、三,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所有制主张上的不
一样之处。
答案: (1)1853 年。
原由:这类制度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取销封建土地所有制,均匀一
切社会财产,以求人人同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反了客观规律,是一种
幻想,没法实现。
(2)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近代交通业;发展近代工业;同意个人成立银行,发展近代
金融业;成立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征收关税。
目的:复兴太平天国。
(3)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同等来往,但不一样意外国干预中国的内政。
(4)不可以反应农民阶级的利益,得不到农民阶级的支持;缺少实行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严重的战争局势也使它没法实行。
(5)《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成立起“国库”的公有制;而《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
义私有制。
14.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因为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 世纪三次灾害性的战争使他们遇到了巨
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遇到的羞耻性失败,迫使中国人翻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
尊态度,从头评论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响
——《全世界通史》第十六章
资料二“中国绵延不停的起义已持续了十年之久,此刻已经汇成了一个强盛的革
命”,“能够勇敢预知,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系统的马上迸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广泛危机迸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 年)
资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之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赐予公众的慌张比赐予老统治者们的慌张还要厉害,他们的所有使命,好像不过是用丑陋万状的损坏与阻滞对峙”。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 年)
资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资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遇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害性的战争”分别是指什么?面
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如何的斗争?
(2)资料二、三表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论发生了如何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
论供给历史依照。
(3)指出资料四反应的农民运动的进步性。
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由是什么?
分析:此题以农民运动为考察点,考察剖析理解资料的能力。
第(1) 问联合所学知识作答;第 (2) 问注意剖析资料;第(3)问认识农民运动的进步性和限制性,可从阶级自己的限制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剖析。
答案: (1) 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变化:从赞誉到否认。
赞誉依照:扫荡了清王朝统治次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
摇动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拥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资政新篇》。
否认依照:利用宗教发动起义,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定都天京后,进步
心减退,腐败思想日趋滋生,领导企业发生内哄;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过改朝换代的
工具。
(3)进步性:反对帝国主义,拥有朴实的爱国思想。
原由:农民阶级不是重生产力的代
表,不可以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中外反动权力的联合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