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和答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历届自考及统考案例题参考答案
2003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
某幼儿园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生10以内减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她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讲述“3-1=2”:“森林里有三只漂亮的小白兔,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把其中一只小白兔给叼走了,最后只剩下了两只。
”老师刚说完,有个孩子突然大哭起来了,整个课堂一下子乱了套。
请你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发展的特点。
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我们先来看一下幼儿理解发展的总体特点:
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1)幼儿在听完老师所说的问题后,立即哭了起来。
他对于小白兔被大灰狼叼走感到非常难过,这体现了幼儿的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客观的问题出发。
2)另外,从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运算过程。
2003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
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
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
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1.我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具体说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记忆、想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
(2)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还可以发展其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小薇所在幼儿园对小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并不符合心理学基本原理。
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整个幼儿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并且培养其对书面言语的兴趣。
让小班幼儿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识字,必然会减少其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4.综上所述,琪琪所在幼儿园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父母完全不必为此而担心。
2004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
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
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
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
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
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小南的这种表现属于攻击性行为。
而且其行为属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2.根据案例可以看出,小南的这种行为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妈妈平时对他百依百顺,所以对小南的这种行为可能经常不加制止。
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事实上构成了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强化。
2)小南的父亲对孩子很粗暴,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挫折感。
而挫折感是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3.为了纠正小南的这种问题行为,家长必须要改变原来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亲要采取共同的教育策略。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加以及时制止,并用说理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采用粗暴的方式。
2004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
案例:有一名实习生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幼儿×××水平测验”,他设计了两个题目:I“设A>B,B>C,请小朋友说说A和C哪一个大”;II“小王同学比小李同学高,小李同学比小张同学高,请问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谁高”。
他选用“随机取样”方式在大班选用了题目I,在中班使用了题目II,可出乎意料,他发现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于大班。
他满意地把这个新发现告诉老师,老师说他可能弄错了。
……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测验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个方面? 2.老师为什么说他可能弄错了,请你给他指出来。
答:1、该实习生进行的是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
2、该实习生的错误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
最初是直观行动思维,整个幼儿期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大班年龄段,逐渐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本题中的实习生所用的I题要求学生比较的是抽象的符号,即字母A、B、C。
而II题比较的是孩子的身高,是比较具体形象的问题。
两者的难度明显不同,I题对幼儿思维发展的水平要求更高。
3)该实习生让中班幼儿做II题,正好符号该年龄段儿童的思维水平,所以成绩较好。
而大班儿童仅仅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期,整体上仍然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
所以做I题的成绩不理想。
3、用不同难度的题目测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导致了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反而高于大班的水平。
2005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
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
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
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
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
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幼儿理解发展有这样一些特点:
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2、佳佳听到妈妈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以后哭得更凶了。
因为她只听到“不带你找妈妈”,他不理解妈妈那句话反过来的意思是不哭小狗就会回来了。
如果妈妈从正面直接告诉她“你不哭,小狗就会回来的”,佳佳可能渐渐就不哭了。
3、总的说来,这个案例中,佳佳的表现明显体现了幼儿理解的直接性、表面性和情绪性等特点。
2002年4月自考卷(2005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
最近,一位母亲来信反映她3岁半的孩子患口吃至今已整整一年多。
表现为一说话便高度紧张,言语断断续续,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更是如此。
虽然夫妇俩经常提醒、纠正孩子的说话,有时甚至还吓唬、惩罚孩子,但收效很小。
孩子已变得十分沉默、自卑。
据这位母亲反映,他们夫妇俩及孩子的直系亲属的言语能力均属正常;孩子的听觉、发音等器官及相关的言语系统经医院检查也无异常。
这位母亲十分焦虑、苦恼,但再也不知怎样做才好。
请你帮这位母亲就其孩子患口吃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矫治方法。
答:(1)对该孩子口吃原因的分析:
造成口吃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但更多为心理性的。
从来信可推断出该孩子患口吃的原因为心理性的。
具体的原因有:①孩子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2—3岁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②父母急躁、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加剧了孩子的紧张;③模仿口吃患者。
(2)矫治方法:
①为孩子创设宽松的言语氛围,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②教育孩子说话时不要急躁,想好后再慢慢说出;③教育孩子不模仿别人的口吃;④对孩子说话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应及时强化、鼓励。
2002年7月自考卷
方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爸爸妈妈虽没文化,但也勤劳聪明。
李强则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
两人同时进了一所较好的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学习、游戏中,两个孩子都表现得很出色。
但幼儿园老师总认为李强将来会比方明更有出息。
你认为这种想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1)老师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位老师认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一定比农民家庭的孩子有出息,过度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是过分强调客观环境中的某个方面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这种以家庭出身作为儿童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生理成熟。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环境,其中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3)除了客观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我们也不能忽略主观因素的作用。
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以及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儿童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将会大大促进儿童的发展。
4)这位老师只重视客观因素中的父母亲文化程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忽略了幼儿园环境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他的看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2003年4月自考卷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我认为这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感知觉规律的基本理论。
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几种条件的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2、1)这位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利用“猫”和“鱼”作为教具,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演示这些活动教具,较好地突出了对象的活动性。
因为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2)这位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容易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儿童感知并加以把握。
3)这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同时结合教具进行,符合“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的要求。
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3、总体来说,这位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语言教育的特点,能够将教学过程和儿童感知觉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维持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使儿童能够充分把握整堂课的教学重点。
2003年7月自考卷
某幼儿园来了一位实习教师,她的任务是小班的音乐课和中班的绘画课。
她初步计划第一堂音乐课以自己的示范表演为主,每隔15分钟休息一次;绘画课主要让孩子们画太阳,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
虽然她作了精心准备,但效果不理想。
孩子们有的讲话,有的跑出去,不理会她的要求,使这位实习教师非常沮丧。
试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你觉得怎样做效果会好些?
答: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
2)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
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
3)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所以例子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
2.针对上述情况,这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应适当减少单纯的演示活动的时间,并且要在此同时安排一些儿童自身参与的活动。
比如在演示过程中请儿童进行模仿,提问并请儿童回答等。
2)避免让幼儿从事难度过低的活动,活动难度应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
比如在要求孩子们画太阳之前,通过谈话,想象一些在灿烂阳光下的生活场景等,然后再通过画画加以表现。
2004年4月自考卷
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答: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并不合适。
2、儿童思维发展表现在两大方面:
在思维方式上: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思维工具上:
1)直观行动思维阶段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在此阶段,行动之前缺乏思考与准备,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在此阶段,儿童倾向于边做边说;
3)抽象逻辑思维依靠的是语言,儿童往往到了大班以后才开始在行动之前用语言进行计划和准备。
3、案例中的小明只有3岁零3个月,思维仍然带有直观行动阶段的特点,所以表现为做事情之前不爱思考,行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
这是完全正常的表现,家长不必为此烦恼和担忧。
4、在此建议小明的父母不需要强求小明每次都要想好了再行动。
多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活动材料,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感知觉和动手能力。
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家长的耐心引导,小明将会逐渐养成在行动前进行思考和计划的好习惯。
2004年7月自考卷
案例:宝宝已经2岁零7个月了。
前几天,妈妈和宝宝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的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了说不完的话。
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的心思。
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
”“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
妈妈和他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么“不听话”。
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的走那凸凸凹凹的地方,比如在饭桌上,本来会自己好好的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起来放到嘴里。
不过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今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送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妈妈,你辛苦了”。
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教育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其行为完全符合该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根据教材的观点,1~3岁幼儿的典型特征表现在:
1)学会直立行走;
2)学习使用工具,当然有时还会出现反复或倒退。
案例中宝宝“本来会自己好好的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起来放到嘴里。
”这一行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3)言语和思维开始真正发生。
孩子喜欢思考问题和讲道理,甚至和大人争辩一些问题。
比如案例中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
”“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不再象以前那样对大人顺从了。
比如案例中“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的走那凸凸凹凹的地方,”这类表现。
3.这个时期教育中应注意:
1)重视安全问题,及时排除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
2)结合具体事物给孩子讲道理,切忌依靠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
3)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2005年4月自考卷
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
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
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
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
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
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
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
(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答:1、兰兰的行为说明幼儿想象有这样一些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但是出现了有意成分,想像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因为:她在拿起纸笔后,先自言自语,说要画小猫咪。
2)想像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因为:她的绘画作品中涉及了猫、草地、小花、兔子等较多内容,而相互之间缺乏整体联系。
3)想象活动主题不太稳定。
因为:她在刚画画的时候说要画小猫咪,又画了兔子,又说像小火车,后来又想起来还没给小猫画嘴和胡子。
2、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成人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由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如游戏中的玩具,绘画的材料等,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于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005年7月自考卷
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
答:1、卓尔母亲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2、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按顺序分别是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直到掌握数概念。
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拿了三个,表明卓尔尚未达到按数取物的水平。
因为数数本身就是比按数取物更低水平的表现,卓尔的这种表现符合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大致顺序。
所以他的母亲不用太担心。
3、母亲要想提高卓尔对数概念的掌握水平,可以再教给他数数的同时,引导他动手去数周围常见的事物的个数,通过这种练习更好地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2006年4月自考卷
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
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
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
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
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6分)
(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8分)
答:(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我认为他基本上属于胆汁质类型。
因为强强表现为精力旺盛,刚强,以感情用事,符合胆汁质的表现。
(2)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发扬其长处,培养良好性格,同时防止不良品质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用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2006年7月自考卷
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
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
这样的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并加以分析。
答:这样的育儿方式肯定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
1)长期在木桶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婴儿的肌肉不能得到充分的活动,不能获得大量的运动经验,所以对动作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