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
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
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
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
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
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
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
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
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
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
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
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
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
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
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
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
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
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
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
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
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
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并且注意回归传统,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1.D
2.D
3.A
4.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①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①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
5.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①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①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这是原因之一,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
B.“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文中说“有可能”。
C.“……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错误,选项错置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结果,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一的观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这是说明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这些戏曲艺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C.“《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D.“《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轰动效果”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出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所以这则材料应该是探讨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就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
共有五段文字,第一段“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历史……”“现实的原因有很多……”,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第一段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第二段在第一段年轻人疏离戏曲的基础上指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提出观点;第三段“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以及第四段“同时,我们不应把……”是分析戏曲如何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第五段“一要美……二要真与善,……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由上文得出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信息以及借助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
考生可以筛选出年轻人对待戏曲的态度、年轻人这样对待戏曲的原因、年轻人的喜好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如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如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
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
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
雪花飘来。
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着……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往哪走?
佟保中下坝……
二嫂(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当逃兵?
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功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嫂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莉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
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斌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杨宁先对,对,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情鼓掌。
佟保中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
李斌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林场还能办下去?
李斌一定办下去!
高志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第二幕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佟刚啊……(欲说又止)
佟刚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刚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
孩子,你娘死了。
你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
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佟刚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
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别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激动地)儿子!
佟刚爹!
第三幕
2013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舒纹(沮丧地对着佟小林)老公,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我还是要回省科学院了。
佟小林别丧气,失败是成功之母!
杨娜小林说得对,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
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尾声
2017年。
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奶奶,我是榛子!……
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人舒纹?! ……
舒纹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纹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有删改)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上人们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这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埋怨。
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体现人物形象,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9.剧中人物舒纹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答案】6.B
7.A
8.①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
突;①佟保中、秦海生的想离开塞罕坝与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的冲突;①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①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
9.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
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
①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
塞罕坝务林人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
①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
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
①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博大情怀。
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扎根艰苦的环境,对生态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
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埋怨”错,结合剧本内容理解,二嫂的语言应是表现了二嫂对佟保中等人的挽留。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暗示了社会环境”错,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本剧的故事没有关系。
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中的“1963年12月18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交代了舞台氛围,“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①”交代了塞罕坝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舞台说明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中,戏剧冲突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戏剧第一幕中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
由此概括出: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突。
通过二嫂说“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以及韩大伯说“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可知,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而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
其次,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
“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①”“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这反映了塞罕坝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
由李斌说“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和杨宁先说的“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可知,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他们对植树造林一往无前、满腔激情。
所以,该剧中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的一往无前、满腔激情形成戏剧冲突。
最后,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物自身。
如: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