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事实上,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情感教育中的教育观念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境激情,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段编成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形象美.而《荷花淀》、《祝福》等课文则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直接感知美,领略美,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还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堪为撩人的一笔。
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文质兼美,应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主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讲读,积极思维,闭目遐思,展开想象。
这样,学生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北国雪景图:辽阔的北疆旷野迷茫,玉龙狂舞;天寒地冻,粉妆玉砌,滔滔黄河。
偃声息威;逶迤群山,游若银蛇。
雪霁日出,红白交映,这是何等绚丽而又壮观的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山河壮美的意境之中。
情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人固为己学,人亦为他学。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
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
情于学生。
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
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
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
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
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
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知识渊博也情感富有的源头。
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
的支点。
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
这话不无道理。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
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情感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重要.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从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式
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更能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发展的交互修正,小组信息轮换型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包括平时沉默寡言或害羞木讷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