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写蚕妇的伤感。

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

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

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

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
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

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

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蚕妇
[唐代]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
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
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注释
晓夕:早晚。

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

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解:了解,懂得。

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

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

一作“煞”。

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

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

黄金屋,语出《武帝故事》:汉代陈婴的曾孙女名叫阿娇,其母为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

武帝幼时,长公主将其抱置膝上,问道:“儿欲得妇否?”又指阿娇问道:“好否?”武帝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后武帝继位,立阿娇为皇后。

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赏析: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

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

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

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

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

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

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

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

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
容,是这首诗的显着特点。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3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翻译
杜鹃鸟于四更时分啼彻窗外,唤醒养蚕妇人起身关照蚕宝宝们,担心着这几天桑叶不够影响了蚕宝宝吐丝结茧。

歌舞楼台之声竟远远传来,难道深夜了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入睡?
注释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稠:多而密。

玉人:指歌女舞女。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

杜鹃啼叫到还只是四更天的时候,蚕妇不得不起来察视养的蚕是否吃的桑叶稀少了,以免影响到蚕茧的产量。

蚕妇日以继夜辛苦地劳作,对她来说,那些“玉人”夜深达旦地歌舞供贵人娱乐,直到楼头明月已经西沉,挂在柳梢枝头的时候还没有回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这首诗用以表达蚕妇之辛苦,将玉人和蚕妇置于同一时间内,因身份不同而苦乐不均的情况。

但评论亦认为和歌女对比起不到辛辣讽刺之效果,玉人歌舞并非自己纵情享乐,亦为身不由己。

同样写蚕妇,北宋张俞的写法更为一针见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矛头堪称“稳、准、狠”,直接对准不劳而获之人,因而也流传更广。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4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古诗简介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翻译/译文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注释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宋代诗人。

字少愚,号白云先生。

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

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

著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鉴赏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泪满巾”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

三四句揭示蚕妇伤感的缘由,乃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

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

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

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人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5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古诗简介
作者是南宋进士谢枋得。

全诗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的辛苦。

翻译/译文
杜鹃鸟于四更时分啼彻窗外,唤醒养蚕妇人起身关照蚕宝宝们,担心着这几天桑叶不够影响了蚕宝宝吐丝结茧。

歌舞楼台之声竟远远传来,难道深夜了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入睡?
注释
①吟:诗体的名称。

②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③稠(chóu):多而密。

④玉人:指歌女舞女。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

杜鹃啼叫到还只是四更天的时候,蚕妇不得不起来察视养的蚕是否吃的桑叶稀少了,以免影响到蚕茧的产量。

蚕妇日以继夜辛苦地劳作,对她来说,那些“玉人”夜深达旦地歌舞供贵人娱乐,直到楼头明月已经西沉,挂在柳梢枝头的时候还没有回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这首诗用以表达蚕妇之辛苦,将玉人和蚕妇置于同一时间内,因身份不同而苦乐不均的情况。

但评论亦认为和歌女对比起不到辛辣讽刺之效果,玉人歌舞并非自己纵情享乐,亦为身不由己。

同样写蚕妇,北宋张俞的写法更为一针见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矛头堪称“稳、准、狠”,直接对准不劳而获之人,因而也流传更广。

蚕妇原文翻译及赏析6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翻译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注释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

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

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

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

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后两句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

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

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创作背景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在当时的封建朝廷,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