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破解新员工“三分钟热度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症下药,破解新员工“三分钟热度症”
文孟广桥
新员工职时激情满满,几天后便如同霜打了的茄子,这种现象被称为“三分钟热度症”,它是新入职员工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一个公司如果能在一百名新入职的员工中,遇到十个工作一年,激情不减的员工也就相当不错了。
员工存在“三分钟热度症”的原因
急于刷存在感
在为企业做咨询时,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我们做过专门的观察,通常情况下:入职一个月内,95%以上的人表现出对工作充满着激情;入职三个月内,保持工作激情的员工会有55%;入职超过六个月,还有工作激情的人则降到了30%左右;入职满一年后,依然有工作激情的不会超过10%。
据心理学研究,每个人都无法保持以持续的激情从事某一工作,对工作的激情是一个逐步衰减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衰减快一些,有些人衰减慢一些。
激情主要来自于多巴胺,在理论上,它对同一个个体它只能维持6个月到4年的时间。
所以,要维持激情需要在其衰减后,进行新的刺激。
通常情况下,人都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心理。
当入职到一个新的单位后,会产生‘两怕’。
一是怕被遗忘,淹没在人群里,于是鼓足力
量尽情表现;二是怕被别人超过,成为‘剩人’,也会强打精神表现自己。
其实,一个新入职的员工真积极还是假积极,只要分析一下他提出建议的质量就能知道,经常提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他的激情大多是强装出来的。
急于留下好印象
现在的员工尽管不全懂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但大多数人也知道踢好头三脚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新入职时有积极的表现也是人之常情,对此,应该不难理解。
如果其仅仅是为博得好印象而努力,那么持续的时间自然不会太久,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也就正常了。
新鲜感的刺激
人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不管是工作环境、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会因新奇的刺激而产生激昂的情绪,在此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工作热情会有所增长,进而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
随着新鲜感的消失,积极的情绪随之下降,体现在工作上就变成了疲沓。
受到不满意影响
一般,新员工对新单位都是抱一种理想心理走入的,当现实与心理预期产生了差距时,如,工作条件、岗位职责、所遇领导、公司状况等不如意,情绪也会随即衰落,随着更多的不如意情景的展现,其工作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
对于大多数新入职员工来说,都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循环,对此应该正确对待,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许多原因,如受到家庭、朋友等其它的刺激。
企业遇到这种情况,关键是如何应对。
破解“三分钟热度症”
企业每招录一名员工都付出了不小的成本,员工的离职也会让企
业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作为HR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有工作波动员工的工作。
一般遵循“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查看简历回顾招聘面试。
不管有没有工作情绪的波动,HR对待每位新入职的员工,甚至是老员工,都要定期对简历及招聘面试过程进行分析,再次定位员工的工作动机、职业倾向、智能优势,结合其工作的表现修正我们的认知误差。
尔后,与其任职的岗位进行匹配,得出是否相宜的结论。
实际工作中,大都不注意这步工作,总以为招录入职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错误的。
因为,多么高级的招聘官也不可能说自己对求职者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100%。
用现实表现修正识别误差是最正确的方法。
另外,对待老员工也要利用一定时间进行再回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步,直面沟通摸清实情。
带着问题面对面与新入职员工进行沟通,是发现其思想真谛的最有效方法。
沟通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一是由HR进行沟通(最好是招聘面试该员工的人)。
带着从第一步回顾出的问题,结合对工作观察到的问题与其展开沟通,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源。
注意沟通的议题可以很多,不要限定在发现的问题上。
二是由其直接上级与其沟通。
因为他们已经相处了一段时间,交流的心理障碍会少一些。
最
后,将两方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出主要的问题。
第三步,展开外围访谈
带着前面两步获得的信息,向该员工的同事了解情况。
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前述得到的信息进行验证;二是发现新的情况。
最后,将三步得到的问题进行归纳,确认该员工从积极到消极的真正原因,描绘出其工作情绪衰减的脉络。
然后,将问题反馈给员工,对其进行帮助。
如果其对现在的工作并不喜欢(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或者是已经产生了离职的念头,仅仅是在等待时机(如在等待转正),就要果断劝退(对于没有太大价值的员工,试用期内劝退是最节省成本的方法)。
另外,有一项基本功——识人辩才,HR应努力学习与练习,识的越准,我们后续的工作量会越小,且工作的针对性会越强。
它应是获取高工作积极持续性员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