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记: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的时候,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无论做好事还是坏
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这就是著名的“塔西陀”理论。

随着新闻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公信力不足显然跟不上舆论开放程度,新闻发言制度也赶不上舆论监督的快速步伐。

随着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web2.0形态的崛起,有关部门面对作为群众的网民和公众,只是“我说你听”显然不够,广大群众需要“我问你答”。

特别是应对公共事务负面新闻时,政府的公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网民直接沟通,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场恰到好处的新闻发布会,一个经验丰富的新闻发言人,直接关系到政府对这场公共危机处理的成败。

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带来了官腔十足荒诞的“高铁体”,带走了几乎所有政府的公信力,自从高铁体诞生后,王勇平一直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直被当作标靶成为众矢之的。

简单的讲,政府公共关系的三要素是:政府,传播,公众。

大众传播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媒介起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的作用。

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新时代政府公共关系的需求的产物。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建制并不是太久,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正式开始确立并形成了初步的制度化,在2008年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才算真正的形成制度,几年间,形成了国务院、部委、省市区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尽管新闻发言制度相对完善了很多,但政府部门理念依然落后,对很多原本告知公众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着捂着。

因此,中国的发言人实际上就很容易被迫沦为了一个传声筒,或者是简单的通稿播放器。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新闻发言人难免不太适应“新闻”的要求,但是,如果能达到基本层次的职业要求,也能满足公众基本的“信息需求”。

这里的“基本要求”,比如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实际损失、人员伤亡、善后赔付、原因调查、责任追究等。

但在这方面,一些新闻发言人还达不到要求,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总是赶不上舆论的要求。

而公众也明白,这些信息的阻隔,不都是新闻发言人的错,也有他所在的政府机构不愿、不敢做的缘故,甚或说是他所在机构主要负责人不愿、不敢做。

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勇平在发布会上的种种糟糕表现可以为这种说法做注脚。

有舆论认为“2011年将成为中国政府新闻制度建设的重要拐点”。

然而,堪称中国史上最混乱的新闻发布会使王勇平离场,似乎寓意繁杂,而政府新闻制度的转身,显然还在面纱背后纠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