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舍船(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 )( )
怡然( ) 便要还家( )邑人( ) 及郡下( )
4、作者在本文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借助注释,翻译1---2段。(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1—2段,思考。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既( )出,得( )其( )船,便( )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jùn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 )遣( )人随其( )往,寻向( )所志( ),遂( )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 )规( )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 )无问津( )者。
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翻译3--5。(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2.在横线上各填两个字,标出作者行文思路
____ ___桃花源 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渔人所见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预习困惑: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桃花源记》(二)
主备
沈军
学生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掌握有关文言词汇知识,进一步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预习任务及检查:
1、请你说说与陶渊明有关的诗文或故事: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
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暧:遮蔽 ⑤俎豆:祭器 诣:玩耍
预习困惑:
4.后来为什么寻不到桃花源了?
拓展提高:
阅读桃花源诗,找出寄托作者追求的理想生活的诗句。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ài)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本部分;学习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顺畅地翻译3-5段。
2.作者在本文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所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内容 :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一)
主备
学生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熟读并背诵课文1——2段。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怡然( ) 便要还家( )邑人( ) 及郡下( )
4、作者在本文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借助注释,翻译1---2段。(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1—2段,思考。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既( )出,得( )其( )船,便( )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jùn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 )遣( )人随其( )往,寻向( )所志( ),遂( )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 )规( )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 )无问津( )者。
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翻译3--5。(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2.在横线上各填两个字,标出作者行文思路
____ ___桃花源 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_______桃花源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渔人所见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预习困惑: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桃花源记》(二)
主备
沈军
学生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掌握有关文言词汇知识,进一步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预习任务及检查:
1、请你说说与陶渊明有关的诗文或故事: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
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暧:遮蔽 ⑤俎豆:祭器 诣:玩耍
预习困惑:
4.后来为什么寻不到桃花源了?
拓展提高:
阅读桃花源诗,找出寄托作者追求的理想生活的诗句。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ài)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本部分;学习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顺畅地翻译3-5段。
2.作者在本文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所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内容 :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一)
主备
学生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熟读并背诵课文1——2段。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