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 到个源头。
6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 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 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 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 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 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 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 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7—11 题。
10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 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 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 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 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
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将往观乎四荒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3 分)
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 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 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8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 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 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 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 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 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 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学年高一 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
高一上册
试题预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 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 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 法。
5 / 30
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 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 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 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
3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 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 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 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商君书·算地》说得 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 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 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 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 3 分)
1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 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 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离骚》节选)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 然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
11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 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 批判性地继承。
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 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 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 项是()(6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 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 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 得深刻的认识。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 提出来了。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 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 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 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 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 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 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
7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 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 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 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 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 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 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 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 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 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 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 纱的,玻璃的!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 是“争人”。《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 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这里虽 区分了“王”与“霸”。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 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 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 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 今称为“楚辞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 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2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4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 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 之“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 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 “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 通的。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 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 赋,以收民心。
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 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 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 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 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 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 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 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 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 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 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 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 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 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 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2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 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 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 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 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同时,法家有 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 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 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 “瞭望”,是以幽默的笔调来写学者们的考察有意义。
9 / 3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 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 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6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