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角度下对“茶”字变迁渊流的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06期
基金项目:福建省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KMD183003A )。
作者简介:刘成顺(1999-),男,山东肥城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再利用。
通讯作者:柯子星(1975-),男,台湾台中人,教授;研究方向: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再利用。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1日。
1
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发源于我国西南的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
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应用茶的国家,被称为是“茶的祖
国”[1]。
茶叶经过药用、食用到饮用这一系列的变迁,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日形成了:茶的历史、与茶有关的考证与解读、茶文化资源、饮茶习俗与茶艺等17个部分[2]。
其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延伸对旅游业、教育业等许多旁支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3-4]。
训诂学作为“小学”中的代表,又被称为“朴学”,它始于先秦,兴于两汉,变革于宋元,鼎盛于清[5]。
“训”就是解释和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即为“故”。
训诂学就是“训故学”,即解释
古代语言的学问[6]。
训诂主要的方法是依据字的“形”、“声”、“义”进行的释义方法[7]。
本文拟从训诂学的角度对茶的古字进行释义,从而在一个新的视野下探求茶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2对“茶”古字的释义2.1对“荼”的释义2.1.1“荼”的形训
《说文》中说到“荼,苦荼也,从艸,余声”,“此即今之茶字”。
郭璞注的《尔雅》中也将“荼”注释为可以食用的苦菜。
“荼”最早有“茶”的意思是在先秦,只不过这时候的“荼”和“茶”的含义是一种从属关系,“荼”包括一大类的可食用的苦菜,而采摘下来的茶叶属于这类苦菜中的一种。
“从艸”说明“荼”与草有关,是一种草本植物,并且可能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苦菜。
“余”字在《说文》中有“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主要有“饱足”、“多余”、“我”、“剩余”这几个意思。
上“艸”下“余”,可以推测“荼”是一种常见的,数量较多的一种草本植物。
2.1.2“荼”的声训
荼字的韵部在鱼部,同属的痡也在鱼部还有黄人二、赵思木等人的研究认为“荼”还有疲惫倦怠的意思,读音和“痡”相同。
所以荼、痡二字可能存在假借的使用。
《说文·疒部》训“痡,病也”。
所以可以推测“荼”字还带有“苦难”、“病痛”的引申义,这与《说文》释荼为苦菜的解法相吻合。
后来伴生的“荼毒”等词也是从“苦”的意思延伸得到的。
2.1.3“荼”的义训
“荼”的本义首先是苦菜,从草本植物延伸出去,还有“芦花”、“茅芦”等释义。
从苦菜“苦”的特点可以进行引申,引申出“苦难”、“毒害”的意思,在上博简《竹书八·子道饿》中曾出现
“荼”字,研究人员将其解释为痛苦、苦难的意思[8]
,这符合“荼”的义训引申规律。
“荼”苦涩的特点与草本植物的属性与采摘下的
茶叶产生通性,成为“茶”
的代字。
综合可整理义列为图一。
图一“荼”的训诂与引伸2.2对“槚”的释义2.2.1“槚”的形训
《说文》里有“槚,楸也,从木,贾声,春秋传曰:树六槚于蒲圃。
”以及“贾,贾市也,从贝,两声,一曰坐卖售也”。
从木,说明槚是木本植物;左木右贾,木材置于商市而卖,可以推测槚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木材,或为乔木与小乔木。
2.2.2“槚”的声训
“槚”与“葭”发音相似,都是属于上古见母鱼部开口二等字,葭可能是作为茶的异名“槚”的另一种写法,也可能是不同的译音用字,故二者常发生互用混淆。
这与当时四川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方言发音有关。
《茶经》“七之事”称“《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葭。
”所以“槚”作为茶的用法应该是“葭”的音译与混淆用法[9]。
“槚”被当作“茶”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其发音的相近。
2.2.3“槚”的义训
秦汉时期成书的《尔雅》里“槚,苦荼”,这里的“槚”毫无疑问就是茶,但是根据年代来看,应该是受“葭”发音的误导,而将“槚”混用为茶,唐朝的陆羽沿用了郭璞的说法。
由于发音的类似,槚被当作“葭”而指茶,茶在古时常常作“荼”字,荼字又被解为“苦荼”,所以《尔雅》里也有了“槚,苦荼”的说法。
2.3对“荈”的释义2.3.1“荈”的形训
“荈”是上“艸”下“荈”的上下结构。
《说文》中有“舛。
对卧也。
从夊ヰ相背,凡舛之属皆从舛。
”从“对卧”、“相对”可以引申出“冲突”、“相背”的意思,所以“舛”可以继续引申解释为“错乱”、“错误”、“违背”的意思。
从“形训”可以推测“荈”是一种“生长错乱盘杂的”或者是“不宜食用”的草本植物。
2.3.2“荈”的声训
司马相如所编的《凡将篇》里提到“乌喙、桔梗、……、荈诧”。
根据记载可以看出这些药材都仅仅是一个统称,“荈”在这里就是指茶,“诧”是对它的注音。
所以“荈”音诧(Cha )。
舛,按照南方读音为Chā,所以和它读音一样的“荈”和“诧”的
训诂学角度下对“茶”字变迁渊流的浅析
刘成顺,柯子星*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泉州362406)
摘要:对于“茶”字的发展和变迁,历来研究和争议颇多,本文通过训诂学的方法对“茶”的几个古字——“荼”、“槚”、“荈”、“茗”进行分析和释义,并基于此文字的变化探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研究表明,在唐朝之前,“荼”、“槚”、“荈”、“茗”和“茶”之间的“音”、“形”、“义”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使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混淆情况,唐朝以后才逐渐确认用“茶”来代表茶。
“茶”字的变迁与人们应用茶的方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训诂学;“茶”的古字;茶文化发展;应用茶方式的变化
思考·探索
301
2020年第06期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读音就一样了。
“荈”虽然南北的发音不同,但由于创字之初的发音是Chā,所以“荈”就成为代表茶的古字之一[10]。
从这里可以看出“荈”和“槚”的情况类似,都由于发音的相近而成为代表茶的古字之一。
2.3.3“荈”的义训
杜育的《荈赋》中“荈”的意思就是茶。
《抱朴子内篇·畅玄卷一》里“啜荈漱泉,而太牢同乎藜藿”,对“荈”的注释为“粟”,并作“叔”字,即为“菽”。
这也是对荈的一种解释,应该是从“荈”为草本植物这个角度进行引申得到,与“荼”引申为“茅芦”、“芦花”的例子相似,但指作茶在“荈”的释义中是最常见的。
2.4对“茗”的释义2.4.1“茗”的形训
原本的《说文解字》没有“茗”字。
“茗”字上“艸”下“名”,宋代二徐重刊过的《说文》里写道“茗。
茶芽也,从艸,名声,莫迥切”。
说明在宋代时,茗所代表的茶是茶芽,这与宋朝人饮茶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宋代人用建盏点茶斗茶而饮,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对于宋代饮茶和点茶的记载就极为翔实。
2.4.2“茗”的声训
茗,从艸,名声,名者自名也。
按照发音来看茗是一种“明星植物”。
从茶树栽培学的角度来看,茶树适宜种植在我国亚热带的地区,茶树生长的地方,往往伴生一些鲜花和香草,香味浓烈引人注意,更突出茶树的“嘉木”地位[11]。
《养兰说》里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表现了茶香的高洁与浓烈。
2.4.3“茗”的义训
“茗”字基本释义为茶叶或浸渍出来的茶汤或是直接与“茶”假借。
徐铉等补的《说文》释义茗为茶芽,郭璞注的《尔雅》中将“茗”解释为茶叶、茶芽的意思。
杨炫的《洛阳伽蓝记》中有“菰为饭,茗饮作浆”,“茗饮”连用,“茗”就是茶汤。
《万历野获编》中“幼时曾于二三豪贵家,见隆庆窑酒杯茗碗”,这里的“茗”就是“茶”字的假借,茗碗即茶碗。
从这里可以看出“茗”义的多元化,既可以表示茶芽、茶叶也可以表示茶汤、茶水还能直接与“茶”假借,当作“茶”字。
由于“茗”所代表的茶偏重于茶的饮用而成为茶字之一,而饮茶是现在人们用茶最普遍的方式,所以它成为了现在还高频使用的茶字。
3“茶”古字的变迁及其使用的混淆情况
根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所提供的语料对隋唐以前的“茶”古字的使用频率变化进行统计,制图得到图2。
图2“茶”古字使用次数的变化
从图得知,“荼”字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其余三个字,所以本文将以“荼”的混用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
除“荼”外的这三个字在先秦到两汉变化平稳,“荼”则大幅度增加,这和先秦时期《诗经》里对荼的大量描写有密切的关系,《诗经》以后,荼就成了一
个热度字。
魏晋时期,刚刚经过三国之乱,民生凋敝,饮茶便无
从顾及,涉及茶文化的文学也随之减少,所以出现了和茶相关的字使用次数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
魏晋到南北朝这一时期,玄学成风,人们热衷于清谈,这大大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兴起[12]。
其次,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百姓将生命的希望寄予宗教,道教和佛教得以大肆盛行。
《封氏见闻录》中就记载泰山有僧人饮茶提神以助修行的例子,佛教的僧人开辟茶园并种茶、采茶、制茶,提倡在农禅实践中领悟佛理,大大推动了茶学和茶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茶
道思想[13]。
道教的本源观念是“自然”,其与茶叶的自然属性十分吻合,这也确定道教特色茶文化虚静恬淡的特点,这种属性的同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使其和道教的发展相得益彰[14]。
由于宗教的兴起和玄学以及清谈之风流行,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所以涉茶相关的用语和字也开始多了起来。
魏晋时期人们好“服散”,这种行为影响也延展到了用茶的方式,人们开始把茶叶制作“丸剂”样的饼茶,通过“煮散”的方式服用,这是茶叶发展到“饮用”阶段的重要因素。
所以魏晋时期也是茶叶从“药用”、“食用”发展到“饮用”的过渡期[15]。
“槚”和“荈”混淆作为茶主要是因为其发音。
“槚”的本义是楸木,由于发音上和“苴”、“葭”字的渊源,语音变化的过程中也掺杂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发音,所以被混淆为茶,成为代表茶的古字[16]。
“茗”除了发音外,它的意义更全面更近乎于现在的茶,所以直到现在也在使用。
在唐朝以前,“荼”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是代表茶的古字里使用频率最高的。
统计毛亨注的《诗经》中出现“荼”字的诗句及其注解荼的意思可得出简单的结论:一,可食用的苦菜;二、茅芦,芦花;三、苦菜“荼”的苦味被引申为苦难和毒害的意思。
从“荼”的意思可以看出,荼和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当时的茶还没有作为一种特殊的作物被独立出来,采摘下来的茶叶归属于“可食用的苦菜”这一大类。
很多学者因为神农通过茶叶解七十二毒的故事传说从而将用茶历史推演到神农时代,是有一
定托古嫌疑的[18]。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已被公认为是秦汉时期,且此处的荼很有可能也是“可食用的苦菜”中的一类草本植物,并不能说是茶树所采摘下的茶叶。
后世许多涉及“荼”的文学作品,在注解时候强行将其联系为茶有失偏颇。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提到“茶”字是陆羽的《茶经》中由“荼”减一笔而得到的,可以看出“荼”对“茶”字的形成是有深远影响的,也能猜测出古时“荼”作“茶”用的混淆情况之重。
自唐代《开元文字音义》将“茶”作为俗字收录,陆羽著《茶经》后,“茶”才成为茶的专属字。
根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图3。
可以看出“茶”的使用次数远远超过“荼”。
图3唐以后“荼”与“茶”使用情况的对比
302
2020年第06期
历史·文化
4
结论
“茶”字的发展与人们应用茶的方式息息相关,“茶”字的演变也印证了人们由药用、食用发展到饮用茶的过程。
“荼”的本义是苦菜,茶在先秦时期是作为蔬菜食用的,所以“荼”是指“可以食用的苦菜”,采摘下的茶叶是属于“可以食用的苦菜”这一泛称范围内。
“荼”所代表的“茶”主要突出的是茶叶的苦涩味。
魏晋时期受名士们清谈和“服散”的影响,茶也开始作为一种丸剂从而过渡到饮用阶段,出现了“芼茶”,茶叶开始作为饮品被大众接受,从而发展到今日的饮茶方式。
而“茗”所强调的茶义是偏向于饮用的茶品,所以茗的使用频率从此开始提高。
“荼”字是由于苦菜的意义与“茶”苦的共通性产生的混淆,“荈”和“槚”都是由于发音的演变与茶产生假借与混淆,后来这种因为少数民族的个别发音导致的假借和混淆的字就逐渐被淘汰并不用了,所以现在“槚”和“荈”的使用很少。
“茗”则是突出茶的高洁和清香,而成为文人最喜欢使用的茶的代字之一又因为其强调茶的饮用,符合当今的用茶方式,所以成为了“茶”字以外的另一个被大众接受并常使用的茶字。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
[2]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中国茶叶,2020,42(02):1-10.
[3]周飞.茶文化旅游与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141-142.
[4]杨兆强.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9(11):136-138.
[5]陆宗达,王宁,宋永培.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第一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8.pp1-2.
[6]郭在贻.训诂学(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9.pp2-5.[7]李亚明.训诂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06):13-27.
[8]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pp128.
[9]李锦芳.茶称“槚”、“皋卢”语源考[J].古汉语研究,2005(03):75-80.
[10]宋在田.关于荈字音义的探讨[J].茶叶,1981(04):38-39+42.
[11]杨化冰,杨庭硕.《茶经》所载茶之异名考释[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2):134-140.
[12]王新成,李雪.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4):134-140.
[13]田真.佛教茶文化意蕴[J].中国宗教,2019(08):46-47.
[14]王春华.茶文化中的宗教因素[J].贵州茶叶,2013,41(02):55-56.
[15]曹柯平,周广明.茶托、发酵茶和汤剂——以考古发现切入中国早期茶史[J].中国农史,2019,38(05):121-133.
[16]薛德炳.茶的原始语音与茶在国内的传播[J].贵州茶叶,2015,43(04):34-36.
[17]毛亨,毛苌.《诗经》(2016年1月第1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
[18]陈焕良,梁雄.“荼”、“茶”异同考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77-80.
作者简介:高艳荣(196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大专,政工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
在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很大挑战。
而且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中,也使得当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生改变。
在全面发展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将高校思政教育茶文化有机结合,对于改革思政教育原有教学方式、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茶文化有机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缺乏足够包容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问题。
并且受不良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影响,思想意识观念发生诸多变化,过于向个人主义精神的方向发展。
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在优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让一部分学
生丧失抗压能力和分享意识,这也给思政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怎
样全面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思政教育优势是当前所要面临的问题。
第二,文化自信背景下,互联网高速发展,这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比如,学生会更习惯于通过移动互联网,对新鲜事物进行学习和了解,并且能够更加便捷的接收新信息核心思想,甚至在良莠不齐信息影响下,还会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方面发生改变,逐渐消解对文化自信的正确认识,盲目的学习和崇尚西方价值观,进而影响思想教育对学生良好文化意识和思想理念的培养。
同时,一些欧美电影和音乐在制作过程中,有更加凸显的引导力和感染力,这更容易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涵发生改变,认为他国文化优于本土文化,进而制约和阻碍学生文化自信观念的健全发展,而且对培养学生文化之前来说也是具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所以,在良莠不齐的信息环境下,思政教育需要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引导阵地,进而
对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茶文化有机结合
方法的研究
高艳荣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文化自信背景下,国家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其重要的一项责任就是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受社会多元思潮影响,多样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冲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进而使很多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文化自信背景下,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以及加强对茶文化有机结合至关重要。
传统茶文化中体现着正确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通过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文化自信,推动思政教育向着思想感染力的方向发展,而且这对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率也有很大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背景;高校思政教育;茶文化;结合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