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液体制剂辅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溶方式
(3)吸附于胶团表面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 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如 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一些染料,吸附于胶团的 外壳或部分进入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层而被增溶
(图5-5c)。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此
类物质增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
增溶方式
(4)增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对短链芳香烃
(一)增溶剂的概述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HLB值在3~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W/O(油包水)型乳 化剂; 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O/W型乳化剂; HLB值在13~18(15-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增溶剂; 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润湿剂和铺展剂。
(一)增溶剂的概述
例:0.025%吐温可使非洛地平的溶解度增加10 倍。 增溶剂能显著增加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的 溶解度。
(三)常用增溶剂的选用
1.增溶剂用量的选择

增溶体系是溶剂、增溶剂和增溶质组成的三元 体系,三元体系的最佳配比常通过实验制作三 元相图确定。

制作三元相图:按一组比例取增溶剂和增溶质 混匀,分别滴加纯化水,计算各混浊点处三组 分的重量或体积百分数,并绘入三角坐标图中。
2.根据增溶剂与药物的性质选择
苯、甲苯 水杨酸
b 交错插入型
c 表面吸附型
d 外壳溶解型
对羟基苯甲酸
二、助溶剂
一)概述 1.助溶剂的定义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 中形成的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 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 为助溶剂。
一)概述
2.助溶剂的作用机理 1)络合: I2 + KI → KI3 = K+ + I3碘酊中碘化钾与碘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而增加碘的 溶解度,碘化钾可使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从 0.03%提高到5%。
应用及注意事项
为常用溶剂。本身具有一定 药理作用,与水混合时可产 生热效应和体积效应。
丙二醇
内服及肌内注射用药的溶剂。 因辛辣味及价格较贵,口服 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聚乙二 醇类
常用低聚合度的PEG 300~600等。可与水、 常用于外用液体制剂,如搽 乙醇等以任意比例混合,并能溶解许多水溶 剂等。 性无机盐及水不溶性药物。对易水解的药物 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兼具保湿作用。
(三)非极性溶剂
3.乙酸乙酯 可溶解甾体药物、挥发油剂其他油溶性药物。 常用作外用液体药剂的分散媒。
溶剂品种 脂肪油
主要特性 为常用非极性溶剂,如花生油、麻油、 豆油等植物油。能溶解固醇类激素、油 溶性维生素、游离生物碱、有机碱、挥 发油和许多芳香族药物。 饱和烷烃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分为 轻质(0.828~0.860g/ml)与重质 (0.860~0.960g/ml)两种。 无色微臭油状液体,可溶解挥发油、甾 体药物及其他油溶性药物,具有挥发性 和可燃性。
3.根据增溶剂的毒性和溶血性选择
2)溶血性: 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大、溶血作用强, 不能用于注射剂; 吐温类表面活性剂较其他聚氧乙烯类溶血作用小: 吐温20>吐温60 >吐温40 >吐温80 ; 浓度小,溶血作用弱。
增溶机理

一般认为胶束内部与液体烃近似,因此如在 CMC浓度以上的活性剂溶液中加入难溶于水 的有机物质时,就得到溶解的透明水溶液,称 为增溶现象。
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
第四章 液体制剂辅料
第一节 液体药剂溶剂 第二节 增溶剂与助溶剂
第三节 乳化剂 第四节 助悬剂 第五节 矫味剂与矫臭剂 第六节 防腐剂 第七节 着色剂 第八节 处方实例
第一节 液体药剂溶剂
一、概述 液体药剂:溶液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等 溶剂 分散介质
二、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卖泽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如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可用维生素A、D、E的 增溶。 (3)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平平加0,平平加A。
2.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有强烈的生理作用(溶血和刺激黏膜),一般供 外用制剂使用。 肥皂类 硫酸化物 磺酸化物
常用增溶剂

聚山梨酯(吐温) 卖泽(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脂肪酸钠

例如,常温下,乙苯基本不溶于水,但在
100mL0.3mol/L的十六酸钾溶液中可溶解3g。
增溶机理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表面 活性剂浓度小于 CMC 时, 2- 硝
基二苯胺溶解度很小,而且不
随 表面活 性剂浓 度改变 。在 CMC 以上,溶解度随表面活性 剂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表 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超过 CMC 越
石蜡、其它碳 氢化合物
油、植物油
脂溶性药物
(三)潜溶剂(cosolvent)
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应用混
合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 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 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甘油、丙二醇、 聚乙二醇等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 如甲硝唑在水中溶解度为10%(W/V),如果采 用水 - 乙醇混合溶剂,则溶解度提高 5 倍。苯 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三)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
介电常数均较低, 溶质分子以范德华力 (色散力) 保持于溶液中
麻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香族药物 多作外用药剂的分散剂(洗剂、擦剂、滴鼻剂等) 也做内服药维生素A、D溶剂药。
(三)非极性溶剂
2.液体石蜡 液状烃混合物,无色透明液体。 性质稳定,能溶剂生物碱、挥发油及一些非极性 药物等。 肠道中不分解也不吸收,有润肠通便作用,作口 服药剂和搽剂的分散媒
(二)半极性溶剂
2.丙二醇 药用一般为1,2-丙二醇,性质与甘油相似,能 溶解多种药物。可作内服及肌内注射用药溶剂, 口服有辛辣味。
(二)半极性溶剂
3.聚乙二醇(PEG) 相对分子量300-6000 液体制剂用分子量300-600
溶剂品 种 乙醇
主要特性 可与水、甘油、丙二醇以任意比例混合,可 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2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40%以上能抑制某 些药物的水解。 药用为1,2-丙二醇,性质同甘油相似,但 黏度小。可与水、乙醇、甘油以任意比例混 合,能溶解许多有机药物,同时可抑制某些 药物的水解。
应用及注意事项 多用于外用液体制剂,如 洗剂、搽剂等。易氧化、 酸败。
液状石蜡
轻质液状石蜡多用于外用 液体制剂,重质液状石蜡 多用于软膏剂及糊剂中。 常作为搽剂的溶剂。在空 气中易氧化,需加入抗氧 剂。
醋酸乙酯
三、溶剂的选择
优良溶剂要求:
1. 2. 3. 4. 5.
对药物有良好溶解性和分散性; 无毒、无刺激、无不适气味; 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和附加剂反应; 不影响药物药效和含量测定; 具有防腐性和成本低
二)助溶剂的种类
3.其他 无机盐:碘化钾、磷酸钠 多聚物:PEG PVP 酯类: 多元醇 丙二醇、甘油
2.助溶剂的作用机理
2)形成复合物(复盐) 苯甲酸钠对咖啡因的助溶作用。 苯甲酸钠与咖啡因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 由1:5变为1:1.2。
2.助溶剂的作用机理

2)形成复合物(复盐)
水杨酸钠 羟基活性氢 羰基亲核氧原子 水杨酸钠咖啡因 咖啡因的溶度
2.助溶剂的作用机理
(3) 形成分子缔合物
(一)极性溶剂
3.二甲基亚砜(DMSO) 吸湿性强,能溶剂水溶性药物,亦能溶解脂溶性 药物 主要用于外用制剂,能促进许多药物透皮吸水, 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溶剂品种

主要特性 可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以任意
应用及注意事项 最常用。易水解、霉变,
比例混合,并能溶解大多数无机盐、 不宜久贮。应注意药物
类的苯、乙苯等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开始加
溶时被吸附于胶团-水界面处,加溶量增多后, 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极性基之间,进而更
深地进入胶团内核。在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的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溶液中,苯加溶于胶团的聚
氧乙烯外壳中(图5-5d)。
增溶方式
图5-5 增溶方式示意图
增溶的方式:
a 内部溶解型
图 :苯巴比妥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
机理
关于潜溶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
机理,一般认为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改变了原溶剂 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 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水的介电常 数,增加了对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
第二节 增溶剂和助溶剂
一、增溶剂 二、助溶剂
一、增溶剂solubilizer
生物碱类、糖类、蛋白质等多种极
性有机物。 甘油 味甜。能与乙醇、丙二醇、水以任
的稳定性及配伍禁忌。
可供内服,但常用于外
意比例混合,对苯酚、鞣质和硼酸
的溶解度比水大。对皮肤有保湿、 滋润、延长药效等作用。含水10% 则无刺激性,且可缓解药物的刺激 性;30%以上可防腐。 二甲基亚 无色澄明液体,具大蒜臭味。能与
例如茶碱在水中溶解度为1∶100,用乙二 胺为助溶剂形成氨茶碱,其溶解度为 1∶5。
2.助溶剂的作用机理
4)复分解反应形成可溶性盐 常以有机酸盐作助溶剂与离解型药物发生复分解 反应形成盐而增加溶解度。
二)助溶剂的种类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 1.有机酸及其盐 苯甲酸、水杨酸、枸橼酸、对氨基水杨酸及其钠 盐 2.酰胺或胺类化合物 烟酰胺、乙酰胺、乙二胺、乌拉坦及尿素等
(一)增溶剂的概述


在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有些药物在溶剂中即使达到 饱和浓度,也满足不了临床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这 时可加入增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煤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 液中,却能增加到50%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煤 酚皂”溶液。 许多药物如油溶性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生物碱、 挥发油等可经增溶而制得适合治疗需要的较高浓度的 澄明溶液。
三、溶剂的选择
1.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相似相容 2.根据临床给药途径选择 口服要求无毒,外用要求无刺激和无过敏 3.混合溶剂选择 难溶药物采用混合溶剂

无机盐,有机 盐
乙二醇类
乙醇
醛、酮、高级醇、 醚、酯类 (如巴比妥酸类、 生物碱及酚类)
糖、鞣质
芝麻油、蜡类 树酯、挥发油、 弱电解质
四氯化碳、 乙醚、石油醚、 矿物油、己烷

一般非离子增溶剂的增溶能力较离子型强; HLB值越大,对极性强的药物增溶效果好,对 极性低的药物则相反。(相似相溶)
3.根据增溶剂的毒性和溶血性选择
毒性、刺激性和溶血性不同,不同的给药途径选择不同 的增溶剂。 1)毒性、刺激性: 阳离子性 > 阴离子型 > 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口服无毒; 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给药途径不同,毒性: 静脉 > 口服 > 外用
(一)极性溶剂(溶媒)
1.水


水分子见图,在中,氧原子上带有部分负电荷 -在相邻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缔合:n H2O=(H2O)n 解离;
(一)极性溶剂(溶媒)
1.水 溶解范围广 化学活性强 新鲜纯化水
(一)极性溶剂
2.甘油 吸水性强,多用于外用药剂,常用作黏膜用药剂 的溶剂 黏度大,多药物在局部滞留延长药效,对某些药 物刺激性有缓和作用
多,微溶物就溶解得越多。
增溶方式
被增溶物在胶团中的增溶方式有四种: (1)增溶于胶团内核 饱和脂肪烃、环烷 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一般 被增溶于胶团的内核中,就像溶于非极性碳氢 化合物液体中一样(图5-5a)。
增溶方式
(2)增溶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栅栏”处
长链醇、胺等极性有机分子,一般以非极性碳氢 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处于表面活性剂极性 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图55b)。
(一)增溶剂的概述
定义: 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 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增溶。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叫增溶剂。被增溶的 物质叫增溶质。
(二)增溶剂的种类
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吐温类:即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吐温20:去氧皮质酮、维生素A醋酸酯 吐温40和吐温60:巴比妥 吐温80:维生素E、黄体酮
用液体制剂。
主要用于皮肤科药剂, 但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砜(DMSO) 水、乙醇、丙二醇等以任意比例混
合。溶解范围广,有万能溶剂之称。 孕妇禁用。
可促进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
(二)半极性溶剂
原理: 能诱导某些非极性溶媒分子, 使之产生某种程度的极性
1.乙醇
能溶剂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有一定药理作用,易挥发、易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