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身体名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词义转移认知研究
作者:卢薇薇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5期
摘要:韩语中人体名词“귀”对应的汉语人体名词是“耳”。

基本语义是头部两侧具有听力功能的感觉器官。

耳朵在外形上有类似半圆形的独特模样和构造,位于头部两侧,有收集听取信息的功能,这些外形、位置及功能特征使其生成了很多的扩张语义。

本论文将研究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词义转移的认知特征,目前该类研究较少,旨在抛砖引玉,从隐喻和转喻角度探究二者在词义转移认知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韩汉;身体名词;认知;词义转移
我们将对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词义转移是如何具体实现的,以及对其词义转移的认知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观察分析一下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语义项。

“귀”的语义项:
(1).머리양옆에서듣는기능을하는감각기관.바깥귀,중간귀,속귀를세부분으로
나뉜다.예:귀를막다/귀를후비다.
(2).모가난물건의모서리예:거울의한귀가깨졌다./장롱의귀가잘맞지
않는다./귀가맞지않는다.
(3).두루마기나저고리의섶끝.또는주머니의양쪽끝부분예:주머니의귀가닳다.
(4).바늘윗부분에있는실꿰는구멍예:바느질을하려고귀에실을꿰었다.
(5).바둑판과같은넓적한바닥의네모서리부분
(6).돈의근단위에함께붙는적은단위의액수.또는부른물건값보다조금더붙이는
금액예:쌀닷섬값이란것같으니이천냥에서귀가좀빠지는돈이야.
(7).두루마기의양쪽겨드랑이아래손을넣게만든구멍예:두루마기의양쪽귀를
크게내다.
“耳”的语义项:
(1).耳朵,听觉和平衡的器官。

例:耳塞、耳闻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例:耳门、耳房
(3).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例:木耳、银耳、巻耳、虎耳草
基于隐喻和转喻实现的基本原则,身体名词“귀”的扩张语义(2)-(7)和“耳”的扩张语义(2)(3)都是隐喻语义。

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转喻扩张语义在词典中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来,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语义。

下面我们将对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扩张语义是由于哪些取象特征实现其隐喻以及转喻语义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귀”和“耳”的词义转移隐喻分析
观察上面的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语义项后,我们发现其语义扩张主要是受到其外形特征和位置特征的影響生成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由于外形特征取象而生成的隐喻现象。

身体器官耳朵的外形特征是轮廓鲜明的半圆形,中间有小孔。

根据相似性原则,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可以隐喻相似的物体,其实现方式主要是取象外形特征。

如“바느질을하려고귀에실을꿰었다.”中的“귀”可以表示针的顶部穿线的小孔,这是因为穿线的针眼和身体器官耳朵的孔有相似的形貌特征。

韩语身体名词“귀”通过取象其独特的外形特征可以隐喻其他事物有孔这一部分性特征。

例如,在韩语“주머니의귀가닳다.”中的“귀”可以指口袋两侧结束的部分。

因为口袋两侧部分的外形特征是小孔的形象,这样的隐喻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汉语身体名词“耳”的语义中没有这类隐喻词义。

汉语身体名词“耳”的词义转移也可以取象其外形特征,但和韩语不同的是其取象特征主要使用的是其半圆形的外形特征。

比如,“木耳、银耳、巻耳、虎耳草”中的“耳”都是取其半圆形外形的语义来生动地描写多种植物的外形,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像物体小孔的部分(形貌意象)耳→耳状物(形貌意象)
作为身体器官的耳朵在头部两侧的位置,与之位置相似的事物不少,所以,取象与其相似的位置特征生成的隐喻也有很多。

但是,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取象位置特征进行隐喻时不是选择其位于两侧的特征,而是选择位于一侧的特征进行取象的倾向较多。

如,韩语“거울의한귀가깨졌다.”中的“귀”是指有角的镜子中的一个角的意思。

韩语身体名词“귀”可以指称像棋盘一样的宽底又有四个边角的物体的一个边角。

汉语“耳门、耳房”中的“耳”也是隐喻了位于一侧的意思,其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 位于旁边的事物(位置意象)耳→ 分列两旁之物(位置意象)
韩语身体名词“귀”的扩张语义生成中与汉语身体名词“耳”不同,有同时取象位置和外形特征来实现隐喻的倾向。

例如,韩语“귀”可以隐喻钱十进制后的小额数字也可以隐喻找回的零钱。

“귀는떼고십만원만주시오”中的“귀”就是这样的小额数字的意思。

那么下面将对“귀”的隐喻词义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进一步分析。

耳朵由于位于头部两侧的位置,这一位置与除了头部以外的形象很相似。

这样的形象可以象征事物剩余的部分。

因为耳朵是头部以及整个身体以外的很小的形象,所以可以比喻事物剩余的不多的部分或者数量。

人们用耳朵这样的位置和外形特征来隐喻钱的额数和数量。

这样的隐喻是取象位置和外形特征的结果。

因此,韩语“귀는떼고십만원만주시오”中的“귀”比喻十万元这一大额数字之外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数额。

汉语身体名词“耳”没有这样的隐喻,比较后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 钱的额数(位置及形貌意象)
韩语身体名词“귀”还可以实现同时取象位置特征和形貌特征的另一种隐喻,由于韩国人不但很重视耳朵有孔的特征还十分重视耳朵位于头部两侧的特征,于是可以实现位置和形貌特征相似的两个事物之间的投映,例如“두루마기의양쪽귀를크게내다”中的“귀”象征的是长袍大褂两侧腋下的插手的口袋的开孔,因为这与耳朵的位置特征和形貌特征都相似,其词义转移路径如下:
귀→ 长袍大褂两侧腋下的插手的口袋的开孔(位置和形貌意象)
二、“귀”和“耳”的词义转移转喻分析
观察上面韩中身体名词“귀”和“耳”的语义项可以看出其隐喻性词义较多,转喻性词义较少。

但是,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距离,这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比喻耳朵的形象特征。

耳朵作为身体的听觉器官,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听取信息。

汉语身体名词“耳”经常比喻“从他处收集信息后悄悄传达的人”,例如,“耳目”就是指暗中打听情况来通风报信的人。

并且汉语中还有“顺风耳”这样的词汇,这个词汇在古代指能听到很远地方传来的声音的人,在现代主要指在听取信息收集情报方面有特长的人。

耳朵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可以代替人体整体这一特征也与“事物和部分ICM”认知模型中的部分指示整体的情况相一致。

这个转喻主要是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

韩语身体名词“귀”没有这类转喻,汉语身体名词“耳”的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耳→人(事物和部分ICM)
耳朵作为听觉器官通过听声音的方式具有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取象这样的功能性特征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可以指称“听力”。

这样的转喻符合近接性原则。

例如,“귀가
먹다/귀와눈이어둡다”中的“귀”不表示作为身体听觉器官的基本语义而是指听的能力。

汉语中
也有这样的例子,“耳聋、耳背”都是指听力不好,其中的“耳”都指听力的意思。

“耳聪目明”指人的听力好视力好,这样的词汇中的“耳”也是指听力的意思。

这样的转喻都是取象耳朵的功能特征,形成了一个“感知ICM”认知模型,其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耳→ 听力(感知ICM)
人们常常对某个事物很关心时会凑近耳朵去听,没有兴趣时一般不会侧耳倾听。

这就构成了一个“感知ICM”认知模型,这样的转喻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可以指称注意力。

这样的认知ICM中的感知器官指称感知能力。

韩语和汉语“귀를기울여듣다/侧耳倾听”中都通过凑近耳朵去听的形象来表示人集中注意力认知听和感知。

汉语“耳”表示集中注意力来感知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洗耳恭听”是凑近耳朵恭敬地去听的意思,也是来表达集中注意力。

“俯首帖耳”是“低头并且侧耳”的意思,主要是来表示凑近耳朵低头靠近说话者,表示注意力集中。

这些表达中的“耳”都是转喻了“注意力”,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其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耳→ 注意力(感知ICM)
人类的心理变化都可以通過人体器官的生理反应进行表达,包括面部在内的所有五官都会表现出生理反应。

耳朵虽然没有动态的物理性属性,但是具有可变性生理属性。

例如,根据人的感情状态耳朵的颜色和温度等都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颜色和温度等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范畴,形成一个“范畴和属性ICM”认知模型。

由于感情变化身体器官耳朵的状态也产生变化,耳朵的变化指称感情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因果ICM”。

“얼굴과귀가빨개졌다.”和“面红耳赤”中的身体名词“귀”和“耳”都是指人兴奋或者害羞时面色变红,耳朵变红的形貌特征。

这是由于人兴奋或者害羞时皮肤的血液数量一般会增多的生理现象。

耳朵的这一生理反映可以指称人的感情状态。

这样的转喻取象了耳朵的形貌特征,其词义转移路径如下图所示:
귀/耳→ 感情(范畴和属性ICM,因果ICM)
三、“귀”和“耳”词义转移的认知特征
对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词义转移的认知特征经过以上分析后,我们做出如下总结分析:
1.韩汉身体名词“귀”和“耳”根据相似性原则都可以隐喻“旁边的一部分”,根据近接性原则都可以转喻“听力、注意力、感情”等。

2.韩语身体名词“귀”比起汉语身体名词“耳”隐喻的用法更多。

既有取象形貌特征的转喻,又有取象位置特征的隐喻,还有同时取象位置和形貌特征的隐喻。

隐喻的形式多样,数量丰富。

汉语身体名词“耳”只有单独取象形貌特征的转喻和单独取象位置特征的隐喻,这说明韩国人在对耳朵的外形特征及位置特征认知时更加关心。

3.从隐喻方式上看,韩国人对耳朵的内侧有孔的形象和内部特征以及前部特征比较关心,而中国人对耳朵的整体形象以及半圆形外形特征更加关注。

转喻方式上两者也有区别,韩语身体名词“귀”不指称人,而汉语身体名词“耳”可以转喻人。

参考文献:
[1]龚群虎,《人体器官名词普遍性的意义变化及相关问题》,语文研究,1994 (4):42-48。

[2]成滢,《漫谈与五官有关的成语习语》,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0 (28):281-283。

[3]李芸,《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第30卷第4期。

[4]赵学德,王晴,《人体词“舌”和“tongue”词义转移的认知构架》,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11月。

[5]赵学德,《人体词“牙/齿”和“tooth”词义转移的认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6月。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8N103《韩汉头部人体名词词义转移的跨语认知研究》阶段性成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课题重点课题10600300300508《韩汉头部人体名词词义转移的跨域认知研究》”的结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卢薇薇(1986.5-)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延边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韩汉语言文化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