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本文将从爱国主义的概念、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1 爱国主义的概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2 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

语文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3.1 教师首先要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

这些课文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

要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首先要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然后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文本中包含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主要可分为一下几类:有的课文歌颂了中华民族古代英雄人物,为正义的事业而鞠躬尽瘁的激情,如《出师表》、《五人墓碑记》等;有的课文表现了为民族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等;有的课文是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典范,如《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谈骨气》等;有的课文表达了为民族喋血捐躯的悲壮事迹,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有的课文则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如《雨中登泰山》《桂林山水歌》等。

3.2 通过讲述祖国自然风景的美丽,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

有描绘祖国山水美的,如《桂林山水歌》,这篇文章写出了祖国桂林山水的特色,以及作者对桂林的热爱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句句写景,也句句抒情,有十分强烈的感人力量。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便很容易激起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力求像导游一样,带领学生饱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美丽的山川,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3 通过学习杰出人物的英雄业绩,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我国培育了一大批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爱国志士,他们是我们景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梅岭之章》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不计个人安危,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歌颂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在教这类篇目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在钦佩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凌云壮志。

3.4 通过祖国悠久文明,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赞美我国杰出桥梁技艺的《中国石拱桥》,有介绍精湛雕刻技艺的《核舟记》等,这些课文都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师可通过讲解这些悠久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应该努力让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光辉的过去,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培养过硬本领,以担当起振兴中华历史重任。

3.5 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中,我们就可以着重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通过讲解作者的政治抱负,鼓励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篇课文,我们教师就该重点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有利于学生体味其中的爱国情感。

3.6 在感情朗读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实践证明,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朗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容易被激发。

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弄懂“忧患”和“安乐”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又如朗诵《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爱国诗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词境录像配旋律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内心得到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7 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因此。

语文课要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活动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爱国主义有关的新闻事件和图片,让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