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实录 课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2’课前名言积累生读这些闪烁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了多少学子思想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继续聆听圣人的千古绝论简介作者1’山东是“孔孟之乡”老师想制作一张城市名人名片,作为“孔孟之乡”的主人你们能帮我完成吗。
我们在识记作家时可以从名时地评作等方面入手。
学法推荐 1’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呢?请看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聆听圣人智慧语言
一、.读准字音,读出句读3’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易读错的字词有
2.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2’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师:在划分句子节奏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吗?生4:我是在理解了这个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划分的。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读 2’好节奏正确停顿,我能行
3.读出气势 2’指导《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 南北分组齐读
三、朗读感知,译读课文学习文言文读好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读懂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
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1’
2、师生交流,质疑问难 2’听记积累 1’辨读积累 1’译读积累 3’理解了词语,句子意思就容易明白了对着课文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
四、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5’
让我们带着理解感情朗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感受作者的内心。
接下来进入精思环节。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题: 1’
师: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说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生1:我觉得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与“安乐”对比。
师:作者在论述中,是否有侧重点?生齐:有,侧重“生于忧患”。
师:是的。
接下来谈谈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
生5:课文开头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师:这六个名人有什么共同点?生 6:都出身在下层,有过磨难,最终都地位显赫,有作为。
师:那么他们的经历说明什么?生7:说明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以此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吧! 1’
师:用名言警句对文章进行解读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大家能不能用名言警句来解读论点 1’才华展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
师 2’: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除了摆事实,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10:讲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举事实过渡到讲道理,人才的造就必须先经过磨练。
师:作者认为要经过哪些磨练?生1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生1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师:你说的很好。
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生18:那这一句,属于道理论证。
犯过失、心理有不解、想不通是不是处于困境中?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师:犯了错误要改正,有了不顺要振作,靠的是自己还是别人?生齐:自己。
师:那么人才的造就除了客观环境的磨难,还要靠什么?生齐:人自己。
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师:1’全文哪一句论述了“死于安乐”的观点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同学们,作者由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这是类比的写法,我们在哪见识过?生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由战争中的事例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师(总结)1’:写法运用了举例、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辩论:环境与成才 3’
师: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孟子的人才观,他们认为顺境同样可以造就人才。
真理不辩不明,我们今天就针对怎样能成才这个话题来个辩论。
师:请正方同学发言。
正方和反方同学都举出了大量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才呢?我想这是每个同学都关心的问题: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逆境出英才成才,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
品味语言 2’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举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比比哪些同学背得最快, 最好.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朗读品味,比较赏析 2’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个性更强,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老师也很喜欢,并且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
◇担负重任须经受磨练。
句子的句式上来看,发现什么排比句式。
语气非常强烈。
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除此外还有其他特点的句子吗有对偶句文章多用短句,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助学资料3:师:经过品读,你发现孟子的文章语言有何特点
【中考连接】4’考大学,成大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为了这个理想,我们六载寒窗苦读,三年胡中磨砺,迎战着人生的每一天.2013年中考号角已经吹响, 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
让我们朝着理想——奋勇出击
感恩孟子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假若孟子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孟子寄语
挫折是财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希望你们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定能冲出困境
教师寄语 2’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孟子的思想和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它穿越时空一路伴我们前行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感激,齐声诵背诵表达敬意。
板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出人才磨难是幸福
主观需努力奋斗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