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该群体的就业观也随之成为了注视的焦点,在学术界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回顾,主要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和特殊群体的研究等方面着手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
考。

标签: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回顾
1 研究概况
1.1 各年的研究情况
笔者于2007年12月1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分别以“大学生就业观”和“大学生择业观”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显示,从197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录有133篇论文,其中按年份分布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长,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在逐渐趋多,而且在2000 年和2006年产生了两次研究热潮,这同我国的就业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可见,“大学生就业观”这个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
且研究成果颇丰。

1.2 研究的学科视角
在133篇文献中,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和管理学中,其中以教育学为最重(见表2)。

就业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因此,就业观在教育学中站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成果中,教育学占了总数的80.45%。

紧随其后的是社会学和统计学,社会学涉猎的范围较广,一切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属其学科范围内,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一大焦点之际,该学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也愈加重视,而且从其自身学科特色出发进行了探讨。

位于第三位的是管理学、劳动学、人才学等,这几大学科
都是与“职业”相联系的,因此也较为关注“大学生就业观”,略见研究成果。

相比之下,其他学科涉猎该领域的较少,如心理学、教育管理、企业经济等都仅有1~2篇,尚需发展。

其中,在戏剧电视艺术类,韩金玲(2006)的《用希望拯救自己的灵魂——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及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用另类的视角探讨了传媒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有着很大的鼓
舞作用。

1.3 研究方法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见表3),运用实地调查研究,发放问卷的成果
较少,只占总体的15.04%,而且多集中在社会学和统计学中。

相形之下,运用文献研究的较多,占总体的60.15%,同时有很多学者也非常重视论点的说服力,引证了已有成果的统计数据,但从整体上来说,实证研究较少。

实证素材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实证素材之后,才能进行推论和理论提升,因此,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同时该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
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运用自填式问卷法,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2.1 大学生择业观特点及产生原因的静态研究
(1)择业观的消极方面及产生原因。

经过归类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的消极方面的主要观点如下:1995年,西安理工大学调查组在实证资料基础上就提出了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择业标准过分讲求实惠,缺乏敬业精神,择业期望过高,自由主义倾向,艰苦创业精神欠缺。

到了2000年,“大学生择业观”研究出现了高潮,杨仕勇有了新的见解,认为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还有具有浓厚的从政意识,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他们普遍注重政治价值取向;在择业准备上,重实用,轻理论,淡专业。

2003年,胡解旺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调查,得出了和以往不太相同的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自卑感强烈;就业期望较低,更趋务实;不愿回家乡。

在已有成果借鉴基础上,2007年贺锦、黄婕在江西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之上认为,现阶段大学生择业倾向是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期望就业地点为发达城市;期望就业单位为国企、外资企业;期望薪资待遇过高。

曹勇军还认为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还有片面择业,过分看中专业对口;
不能正确评估自我,期望值过高;盲目择业,缺乏长远职业规划。

大学生择业观之所以有很多消极方面,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纵观文献,学者们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社会因素:社会价值导向的变化,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诱导大学生趋向功利。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的职业观教育不够充分,就业指导滞后,使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

第三,家庭因素: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社会声望和职业的稳定性。

第四,自身因素:自卑或自负心理盛行,本身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却怨天尤人等。

(2)择业观的积极方面及产生原因。

从近两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观日趋理性化,出现了很多积极的方面。

罗毅华(2007)指出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积极方面有:①自主择业意识日益明显②竞争意识不断提高③风险意识不断提高④职业流动意识普遍增强⑤创业意识愈显突出。

同时,刘淑艳(2007)也提出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显示出利益意识增强;平等、公正和法制意识增强;自主、自立意识增强;发展意识增强;自由意识增强。

大学生择业观展现出这些可喜的积极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就业制度的
不断完善,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条件出发求职,独立意识的增强等。

综上可以看出,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特点及产生原因的静态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了,但是拘泥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2.2 大学生择业观转变及产生原因的动态研究
随着就业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不断的转变。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转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杨雄对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择业行为去向:对自我个性肯定和张扬替代排斥和依附,职业具体选择:坚持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②更趋向现代市场经济需求。

③“重新学习、充电”成为大学生的文化新时尚。

④“白领青年”将成为大学生们所羡慕效仿的社会职业
形象。

继杨雄之后,何飞龙于2002年也对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择业目标与动机上,由重社会地位、重职业名声转向重报酬、重实惠再转向重自我发展及社会需求。

②择业方式上,由依赖国家与家长转向崇尚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③择业价值上,由寻求接纳转向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

④择业意识上,风险意识从无到有,再到完全具备。

⑤择业行业上,由被动变为
主动择业。

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在举办“2004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活动基础上也对大学生择业观转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民营企业渐受青睐②就业难导致求稳心态渐增③行业发展决定就业④求职期望与个人评价
度降低⑤就业与深造存在矛盾⑥多样化的择业渠道7求职消费不断高涨。

杨宁坤(2006)在《关于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一文中也探讨了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他指出:这种转变首先是“自主择业”、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其次“从职能力”向“一专多能”的通用型发展;再次已从单纯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声望
向实际化转化。

最近,徐桥东(2007)也就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主要有①毕业生最看重个人发展②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未来
的发展③毕业生想借就业改变专业④毕业生不看重企业文化。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动态研究较之静态研究虽在数量上较少,但分析观点精辟,成果突出,为大学生未来择业观的动态发展的把握开辟了
道路。

然而,实证研究尚属较少,还有待发展。

2.3 大学生择业观的比较研究
在133篇文献中,只有何亚非(1999)的《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择业观比较分析与思考》这一篇文献进行了专门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择业观念①双向选择——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但民院学生对“计划”的依赖性强于其他高校,“压力感”大于其他高学校②重实际、求实惠、义利并重——大学生普遍的择业取向,但民院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择业取向①实现个人抱负与满足个人需求并重,但民院学生也重视个人的“晋升”。

②“三冷三热”突出,但民院学生的“从政”热情不减。

③向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但民院学生对“中小城市”情有独钟。

(3)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非所用没关系”,民院几乎没有学生考虑专业与否对口的问题,其他高校考虑此问题的学生也仅为61.7%。

另有李逸龙(1996)的《大学生的择业观——我校毕业生思想状况分析》一文也可部分看作是比较研究——性别对比分析,指出了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政治地位;男生更注重工作而女生更注重爱情和家庭;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立业;择业时,
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

2.4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研究
大学生群体虽则都过着校园生活,但是群体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分层,会有很多的特殊群体,如贫困团体、社团团体、性别团体等等。

这些不同的特殊团体的择业观特征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如前所述,胡解旺(2003)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就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同,阐释了贫困团体特有的择业观。

2007年,方翰青针对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展开的择业观调查也现实了女大学生特有的择业观念:在就业意愿上,最先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和工作环境;对薪酬的要求不高,自信心不足;就业单位倾向于外企;对自己专业的前景看好。

同时还提出影响该
观念的一大因素是优柔寡断的女性气质。

从这仅有的研究成果看,特殊大学生群体还未受到显著的关注,研究尚待发
展。

2.5 端正大学生择业观的政策及建议研究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133篇文献中有125篇文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归纳总结如下:①政府要加强就业市场与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服务体系,择业指导过程化、专业化,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利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要正视自我,正确对待挫折,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立足基层,人弃我取,从“等、靠、要”转向依靠自己,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增强自信心,终生学习,
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综上可知,如何端正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所有人都关注的焦点,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因此,各界学者可谓是群策群力,无论是宏观体制上还是微观执行上都提出了宝贵了意见和建议,因此可以说,该部分的研究已日趋成熟。

但同时也要注意,有些建议和意见过于空
泛或不切实际,操作性不强,与实际解决问题的手段大相径庭,应引以为鉴。

3 小结与思考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探讨,社会上已然是众说纷纭,学术界也是百家争鸣。

尽管如此,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存有不足:首先,概念层次不清。

在所有文献中,只有少数学者对“择业观”下了明确定义,但是都没有对择业观的概念层次进行界
定,如“择业观”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测量指标等。

其次,篇章结构“雷同”,缺乏视角创新。

统观文献不难发现,篇章结构多是先对择业观特点进行描述,然后讨论原因,最后提出政策,视角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第三,在已有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只占总体的四分之一,并且限于表层的描述性分析,深层次
的理论挖掘比较少。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可以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第一,增加特殊群体和比较研究的成果,让我们对多元的大学生择业观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

同时,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应该注重“换位思考”,把对招聘单位的研究也纳入到该体系中来,将大学生择业观和招聘单位的择才观进行比对,将对政策的制定大有裨益。

第二,要重视该群体间的差异,大学生这个群体犹如一个“小社会”,内部的异质性极强,差异、分化显著,因此应把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学历差异、地区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引入,加以分析,不能将所有的大学生一概而论,要突出不同阶层大学生的不同特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第三,从地区分布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和东部,而西部的调查研究最少。

现阶段,对西部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人才供
需问题,因此更加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共同富裕必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韩金玲.用希望拯救自己的灵魂——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及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6,(15):72.
[2]何淑云,姜林.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意向的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1997,1:60-62.
[3]杨仕勇,陈昌云.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及其引导[J].淮南师专学报,2000,2(4):52-54.
[4]胡解旺.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探微[J].青年探索,2003,5:50-52.
[5]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教育科
研,2007(2):68-69.
[6]罗毅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147-148.
[7]刘淑艳.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28):68-72.
[8]杨雄.90年代中国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1997,1:24-28.
[9]何飞龙.从择业观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广西高教研究,2002,6(3):38-56.
[10]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2004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12-15.
[11]杨宁坤,陈哲.关于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56-57.
[12]徐桥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变化剖析[J].法制与社会,2007,3:733-734.
[13]王柏远.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原因与特点及应对策略探析——基于教育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06,3:138-141.
[14]何亚非,郭娅.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择业观比较分析与思考[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5):62-65.
[15]方翰青.当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58-61.
[16]闫纪建.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1):147-149.
[17]陈英丽.寻求利益结合点,实现求才与择业的良性互动——论西部大开发与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J].未来与发展,2006,2:30-3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