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_我校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校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状况调查分析
余蓝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100083
要:不同文化并存为中外学生交往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中外学生交往从微观层面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与融合,并 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

国际型大学必须将多元文化纳入到教育的视野,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 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在对不同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弘扬,赋 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文化特征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外学生交往;校园文化
是“临时约定”的,34.1% 为“每周一、二 , 学生选择根据彼此关系的性质决定(通常“辅 之留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这里当留学生回国或者离校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 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深度。

言,大多数中国学生直言与外国学生交往是为 多的是为了真实地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提高交 化背景下大学生内在的需求。

此外,中国学 使用哪种语言、
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等表现出较高的关注,有 最感兴趣,其次是日韩、拉美、东南亚和非
需要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多元文化社会中 产物。

北京语言大学每年有来自 170 多个国家的 7000 多名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同时有 近 4000 名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对外汉语、 中文、外语、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课程。

中 外学生在同一校园学习生活,为跨文化交流提 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会如何与来自多样化 文化背景而价值观往往与自己不同的人打交 道,已经成为中外学生的必需。

为了能客观地反 映中外学生交往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校园文化的 影响,笔者以“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感 受状况”为题展开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法(发 放调查问卷 530 份,回收问卷 494 份,有效问卷 478 份;调查对象以中国本科生为主,采访了数 十名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内容涉及中外学 生交往的过程、内容和形式及其相互影响等)。

以此为基础,笔者从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视 角,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色,对 目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并 就今后如何凸显“多元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 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一、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和感受
文化种类、形态的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 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 征。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召
开的“全球文化多样性”大会上对“多元文化” 的内涵作出如下释义:多元文化包含各族群平 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
需求。

可见,多元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存在差异 这一事实的简单认可,更与文化主体的生存发 展权密切相关。

大学是各种文化、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阵
地,不可避免地要将多元文化纳入到教育的视 野。

大学校园里多样化文化背景以及多元文化
带来的多样化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 闭和僵化的状态,并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主体 性和选择性;同时,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 态也受到了冲击和震荡,甚至会产生信仰危机、 道德失范和价值冲突。

面对多元文化激烈而尖 锐的冲突和欧美强势文化的挤压,当代中国大 学生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兼
容并蓄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这些都 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来实现。

其核心是培养 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对民族文 化的理解和接纳;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多元文化 社会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相互差异,谋求 多种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我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造就了每 一个体对多元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来自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也从微观层面反映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沟通与融合,这些 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 向与行为选择。

调查显示,就北语校园文化 最突出的特点是否为“多元文化”这一问题,
43.9% 的中国学生持肯定态度,23% 认为不 是,还有 30.9% 说不清楚。

其中,持否定态 度的人认为,尽管中外学生学习、生活区域 没有截然分开,但社交圈子仍相对独立,中 外学生交往限于个人化 ,“一对一”的交流 形式不足以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

由此可见, 留学生人数众多且文化背景多样,并不等同于 “多元文化 ”。

多元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不仅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更贯穿于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

我校校园文化 建设应充分挖掘中外学生交往过程中跨文化交 流的价值和意义,服务于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标 和办学特色。

二、中外学生交往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中外学生交往概况 1 、关于中外学生交往的过程、形式和内

中国学生结交外
国朋友人数的总体情 况(见表 1 ),说明
中外学生同校以及特
殊的中外学生构成比
例为我校绝大多数的
中国学生创造了接触 外国学生的机会,为交
友提供了客观条件。

“辅导 ”、“语伴” 是中外学生交往的特
有名词和普遍形式 。

“辅导” 是指中国学生 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提供有偿帮助的一种形 式。

中国学生一般在入校一段时间后,就开
始自发地通过贴广告或他人介绍的方式寻找辅 导对象,学校也提供了专门张贴广告的场所, 提供“辅导”的服务价格一般为 20 元 / 小时 左右 。

“语伴” 是指中外学生无偿地互相帮 助学习对方语言的一种形式 。

“辅导 ”、“语 伴”是中外学生要求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
问卷结果显示,“聊天”是中外学生交往 最常见的方式,其次是学习互助、吃饭、出 游、运动等。

中外学生交谈的话题自由、宽 泛,主要围绕个人兴趣爱好、大众娱乐、旅 游购物、语言学习、文化差异、政治以及个 人经历和未来发展等。

2 、中外学生交往的特点 第一,私人化。

大多数中外学生之间的交
往限于个人行为,属于私人性质。

从结识的 方式来看,55% 的中国学生是通过偶然机会认
识外国学生的,46.7% 是通过朋友介绍,22. 6% 是自己主动结识,17.2% 是对方主动结识; 通过学校组织活动结识外国学生的最少,仅占 14.6% 。

换言之,通过“官方渠道”交友的
很少。

这种私人化交往的现状有其优势,即
能够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不同文化的不同 需要,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但缺 乏管理层面对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有意识地引 导和调控。

第二,随意性。

中外学生交往有相当大的
偶然性和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交往频率,54.4% 的中国学生与外国朋友见面 次”,6.7% 为“每周两次以上”或者“很 少、不经常联系 ”;二是交往对象的稳定性 和持久性,外国朋友“比较固定”的占 63% “经常更换”的占 26.8% ,还有 4.8% 的中国 导” 相对固定 ,“语伴” 则更换频繁, 加 的 “比较固定” 一般也仅指半年或一年 )。

表示一般不会与其保持联系。

这种随意性在一 第三,文化倾向与偏好。

就交往目的而 了学习外语或者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但更 际能力。

这反映跨文化交流本身就是经济全球 生对外国学生来自哪个国家、
72% 的中国学生对具有欧美文化背景的留学生
洲。

这种偏好固然与其语言学习(英语)的
强势文化的主导地位。

文 化 论 坛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年第 13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Jul.2005
(二)中外学生交往的效果 就与外国学生交往对自身有何影响来讲,
58.2% 的中国学生认为“有影响,但不大”,
29.1% 认为“没有影响”,13.8% 认为“有 很大影响 ”。

数据显示,从浅层次的生活习
惯、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到深层次的处事
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学生都受 到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见表 2 )
以交际规则为
例,中外学生对
不同文化背景的
交往对象,会比
较注意和尊重对
方的交际规则, 如守时、 礼仪、 着装、 场
合和避讳等。

通过问卷了解到,交流过程中
外国学生对
中国文化、 习俗、 饮食、 服饰、 社会经济 现状以及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表现出 极大的兴趣,中国学生认为自己给外国学生提 供的最大帮助依次为提高汉语水平、了解中国
文化和适应中国生活,自身所获得的帮助则直
观地表现为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外语水平、获 取出国信息等。

这说明中外学生交往起到了积 极的互动作用,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方 面尤为突出。

尽管如此,但是仍有 35.4% 的
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学生交往过程中发生过令人
尴尬的事情(见表 3 ),反映出生活习俗、情 感表达、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因素 在交往中的重要性。

4 、心理品质
中国学生认为自己在与留学生交往过程中 最欠缺的是自信,其次是幽默、信息、坦诚, 还有人认为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对本民
族文化的了解等。

在外国学生看来,中国学 生相对欠缺的依次为坦诚、信息、幽默、自
信等。

化节、中外学生艺术团等文娱活动,为中外
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但从覆盖面和深度上还 应加宽、 加深。

中外学生均青睐 “面对面” 的,开放、宽松和自由环境下的交流形式, 如旅游、社会实践、座谈等,因此,学校举办的 活动应把握这一特点,增强参与性、贴近中外学 生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丰富活动的文 化内涵,以弥补中外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足, 激发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的主动意识,培养他们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鉴别力和包容力。

(三)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措施建议
1 、加强中外学生组织的信息沟通。

我校 留学生的管理体制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相 对松散、自由,且活动区域及参与群体相对 集中,中国学生要与留学生共同组织或参与他 们的活动比较困难,这就使得信息沟通尤为重 要。

建议学校学生处与留学生处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 ; 建立中外学生 (会) 联络处, 加强 中外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之间的信息沟通。

校 内各种宣传媒体,对中、外学生的活动都要 及时报道,校广播站还可以吸收“洋主持”, 使用不同语言进行广播。

2 、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活 动。

如定期就不同的文化专题(节日、习俗、 艺术、宗教等)开展讨论、展览和讲座,让 学生自己讲述、展示本土文化;开辟汉语角, 为中外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提供固定场所 及硬件设施;建立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网站和论 坛;吸收外国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社团,组织 中外学生一起参加的出游和社会实践等。

3 、结合中外学生对语言环境的需要,对 学习互助的方式加以规范和引导。

组建“辅 导”、“语伴”的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信息、 组织活动,增加中外学生接触的机会,拓展 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空间。

4 、效仿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 “核心 课程 ”, 斯坦福大学的 “文化、 思想、 价 值” 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 “现代文明课 程”,开设中外学生公选的文化选修课,通 过同堂学习缩小交流距离。

5 、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国学生的自信心、 乐观态度、信息素质、知识结构和诚信品质。

在新生入学接受外事教育时,要使他们认识原 则性问题,对实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也要有所预见,收集、整理不同年级和不同 专业的中国学生在与留学生交往过程中发生问 题的小案例,加以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三、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理解和认同校园“多元文化”特色与 目标 一所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其文 化特色,它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表征。

位于校园文化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应当凸显 学校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我校特有的 多样文化并存和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营造了 “多元文化”氛围这一天然优势, 要有充分 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和发展契机的意识,并要采
取措施使全体师生员工都能理解和认同。

文化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教 育理念对文化氛围的渗透也相当明显。

无论是 办学特色还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都应服务于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以国际型大学
为目标的大学,我校必须立足于利用多元文化 环境,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全球意识,更 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 化在世界所处的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
“多元文化”的特色, 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 相互认识和了解,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宽 容心态,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 感,使中外学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体,成 为展现、传播、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使者,并 最终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文化特征和文化 品格。

(二)把培养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作 为切入点 多元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样 需要切身体验和感受。

将中外学生交往纳入校 园文化的视野,并提升到跨文化交流的高度与 层次,有助于校园文化贴近学生生活,体现 指导性、实用性和建设性。

目前我校中外学 生交往存在两大局限:一是以个人活动为主,
集体活动较少;二是以文体活动为主,与生
活密切联系的较少。

中外学生通过贴广告、朋 友介绍等方式认识,并结成目的明确、性质 单一的
“辅导 ”、“语伴” 关系, 不仅对 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限制,还掺杂了一些
经济利益。

就个人交往而言,虽然以提高语 言水平为主要动机,但客观上仍起到了文化交 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中外文化的普遍差异 和冲突。

文化背景的不同,尤其是价值观的
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 达和生活习惯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双方在
交往过程中的潜在盲区和误解。

如何引导进而 缓和、化解交流中由于文化因素引起的矛盾, 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在宏观上加以控制和调整。

另一方面,77.8% 的中国学生认为,除中
外学生自由交往外,学校也应为中外学生提供 交流机会。

因为渠道的多样化能够在最大程度 上满足不同语言水平、不同性格的中外学生对
交往的不同需要。

目前,我校举办的世界文
原因 思维方式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生活习俗不同 价值观念不同 语言表达错误 选择人次 163 130 98 88 15 比例
34.1% 27.2% 20.5% 18.4% 3.1%
表 3 引发尴尬的原因和选择人次所占比例
(三)中外学生交往存在的障碍
1 、情感表达方式差异 大多数中国学生
认为,外国学生表达情感
的方式依据其文化背景不同亦有所差别。

欧美 学生一般比较直接,日韩、东南亚学生则较 为含蓄,尤其是在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 语言等方面,由于文化的不同,常有歧义和 误会。

2 、交流主体地位不同 中外学生在交往
过程中基本能做到平等对
话,但也存在着影响交流的平和心态。

47.9% 的中国学生反映在与外国学生接触过程中对方 “有优越感,但可以接受”,仅 3.1% 选择“很
强烈 ”。

当涉及有损国家、民族和个人尊严
的问题时,中国学生大多会采取当面指出、断 绝来往、回避或转移话题、尝试沟通与理解 等做法。

3 、消费水平存在差距
41.6% 的中国学生认为中外学生消费水平 “差别很大”,45.8% 认为“有差别,但不 大”,还有人认为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

尽 管中国学生的消费观念及水平正在发生改变,
但中外学生的交往对此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 视。

以用餐为例,60.3% 的中国学生表示接受 西方 A A 制的付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 社会 学研究,2001,(3)。

2 、余晓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发展初 探”[J ]. 比较教育研究,1994 ,(6 )。

3 、郭春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 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 月第 1 版。

4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 流能力的学问》[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

5 、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 与对策”[J ].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
版),2 0 0 2 年,(1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