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

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

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
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
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2. 张导演想创造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A
3.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参考答案:
A
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下台,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所以本题选A项。

B、C、D都是与材料符合并分析正确的。

4. 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下面展示的是其中一张调查表,下列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俄国在位沙皇
B.当时的俄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C.废除农奴制后沙皇仍代表地主的利益
D.1861年改革保留了封建的残余
参考答案:
B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B错误,符合题意;A、C和D均是当时俄国现状的正确表述。

5. 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实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该诗涉及到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6.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参考答案:
C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其根源在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参考答案:
A
8.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A.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参考答案:
C
9. 在以“同祭先师,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祭孔大典上,国人诵读的五句《论语》经典应不包括: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C
10.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参考答案:
C
“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

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1.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③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12. 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

”上述现象表明
A.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B.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C.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参考答案:
D
【详解】依据材料中“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信息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错误,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表述过于绝对,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

”毛泽东认识到中日战争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
C
材料没有涉及到战后两国的关系走向,A错误;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与否在材料中并无体现,B错误;根据材料“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可知中日战争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C正确;此时没有涉及到是否建立新中国,D错误。

14.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在研究《雅典民主政治》中写道:“我心目中的伯里克利是一个改革家。

他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他努力下,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雅典国家得以形成。

”对于这段文字,下列评语中比较恰当的一条是
A.结论和史实都有误
B.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C.结论正确,史实有误
D.结论有误,史实正确
参考答案:
C
题干中解散债务奴隶是梭伦,梭伦改革其中的内容有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被抵押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并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达到极盛,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打破了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雅典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公元前5世纪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15. 史学界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这次改革()
A.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B.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
C.彻底改变了俄国政治体制
D.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

农奴制改革未涉及政治民主化,故A项排除。

农奴制改革仍然维护沙皇专制制度,故C项排除。

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也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6.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宋朝
参考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了宋代中央官制特点,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枢密院”“三司主财”,符合北宋中央官制。

17. 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宣扬: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参考答案:
D
18.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工业革命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参考答案:
D
19.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反对封建纲常名教
D.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参考答案:
C
20.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的诞生是
A.英国封建主义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B.美国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矛盾的体现C.法国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斗争的产物D.德国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调和的证明参考答案:
C
21.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材料中该学者认为从秦始皇到清代宣统帝200余人的古代帝王中,真正懂得国家体制的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康熙帝四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即有效地加强并发展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问题,据此可知“国家体制”指的是中央集权制,故选D项。

宗法分封制并非在封建王朝时期,故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不属于国家体制,排除B项;郡县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体制,排除C项。

22.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对人类思想上的解放运动,“笼子”指的是封建的统治,因此三者都具有的是反封建特征,C选项正确;A选项中没有体现出“笼子”的主要含义,B选项不属于思想领域;D选项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排除。

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意义
23. 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

……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

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

”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三大战役开始前夕
C.重庆谈判开始前夕
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参考答案:
A
材料中的“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是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把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概念。

24. 陈旭麓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上述言论旨在说明()
A.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
B.变革封建制度所面临的艰巨性
C.中体西用自身存在着理论缺陷
D.洋务运动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
解答:陈旭麓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认为洋务运动如果不以”中体“作为前提,是没有办法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所以他认为洋务运动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故D项最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D.
25.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国民大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时间“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可知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根据“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中共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意识到掌握革命的武装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中“彻底摆脱了”表述错误,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才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排除D。

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大革命·概况及认识
26. 下图汉字字体分别是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参考答案:
B
古代的书法。

根据书法的特点分析,第一幅寿字是汉隶,是隶书;第二幅是草书;第三幅是行书,第四幅是楷书。

故选B。

其他各项均不正确。

27. 下列各项与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关,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女史箴图》②“剩山残水”③“吴带当风”④八大山人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28.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参考答案:
A
29. 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汉晁错《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
B.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
D.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的重农,三则材料均突出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并未涉及抑商方面的信息,也不是强调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保护,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30.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都出现了雇佣关系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

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

……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
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

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

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语言与思想解放的历史关联性。

参考答案:
32.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如图,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如图,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如图,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分)并列举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历史意义;(6分)
(3)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实行郡县制;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特点:建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2)行省制度,中书省辖地,宣政院。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这就是交托给他的政权;一种必然永远不会终止的统治权,并且他由于这种权力才在《圣经》中不仅被称为神父而且也被称为君王;……这个王国的职务不是交托给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交托给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务仍旧和神的事务有所不同:并且,特别是,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稣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样。

因为,那些关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们,必须服从他这个关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挥。

──〔意大利〕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

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

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

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

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

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著《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奎那的政治主张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这与中国汉朝董仲舒的
政治主张在内容和实质上有何相似之处。

(6分)
(2)对比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政治主张的特点。

(8分)
(3)对比材料二、三,概括17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17世纪东西方两种思似思潮在西方引发了社会变革,而在中国却没有,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王权依附教;君权神授;维护最高统治者利益。

(2)国家权利是每个人赋予的天然权利;国家权利至上;提倡民主政治;提倡自由。

(3)相同:反对专制统治;
原因: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占据主导。

西方: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想,都会统治受到冲击。

试题分析:
(1)从材料“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可以看出阿奎那的主张,这体现了君权神授的主张,实际上还是维护的统治者的要求。

(2)从材料“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可以看出斯宾诺莎认为国家权力是个人赋予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国家的领导,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至上的观点,认为民主政体是最自然的政体,认为政治的真正的目的是自由。

(3)明清时期中国的进步思想和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都是反对专制的,但是中国的思想并未发展成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主要原因要从中西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秦法严酷繁杂的成分,制定《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查明犯罪真相……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