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唐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唐诗赏析
登鹳雀楼唐诗赏析
《登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登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词句注释
⑴(guàn)雀楼:古名鹊楼,因时有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
飞鸟:指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
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译文
远道来登雀楼,楼阁高比人间。
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赏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
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
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
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
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
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
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
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拓展阅读】
雀楼西百尺,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鹊楼是山西永济市著名的景观,同时也被称为4大名楼之一,以其临江远的优越位置和历代文人在此的兴衰感叹而闻名于世,现今的鹊楼已经过系统的重建,有望恢复曾经的辉煌。
相传当年时常有雀(,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
可惜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后,失去往日的华和兴盛,遂于元初毁于战乱。
但经过人员的系统修理,它已经旧貌换新颜。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雀楼八个字:“前中条,下大河。
”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雀楼。
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雀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雀楼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
现在,这座九层高楼在永济市黄
河岸边落成。
登楼观大河,其势依旧雄伟壮观,令人遐想。
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