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生态学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微生态学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李明
来源:《广东科技》 2014年第12期
李明
(玉林市玉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鱼病防治中常常应用到微生态学,并且能让鱼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提高治愈率,既实现了防治鱼病的目的又有利于环保。

微生物学的运用领域很广泛,而且在不断地扩大,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微生态学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学;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工作好坏既能影响到渔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影响到鱼产品的质量。

很多水产养殖户,常常用抗生素来对鱼病进行防治,但是抗生素长时期滥用或者超剂量使用,造成抗生素对
鱼病的防治效果差或者无效,这就需要采用微生态学的办法防治鱼病,实践证明微生态的防治
方法对鱼病的防治十分奏效,微生态学在鱼病防治中的作用被很多养殖户认可和采纳。

1 微生态学的简介
微生态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的互相间联系的学科,它是人体生命学重要的组成成分。

自1977年至今30年间微生态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
重要的成果就是它的制剂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又被称之为是益生剂,它通过正
常微生物或者促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来调整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已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 水产品养殖业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2.1 鱼类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鱼类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间的关系是防治鱼病的前提条件。

非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和生
物性的生态因子对鱼类影响不是孤立、单独的,而是起着综合的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鱼与其生活环境间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鱼类繁衍生存至今,这说明鱼类已
经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一旦生存环境条件有所变动,会使得鱼类产生一些影响,环境条件
在鱼可生存的变动范围内,对鱼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一旦超过它生存的变动范围就会发生鱼
类死亡的后果。

2.2 鱼病防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鱼病的防治和鱼所生存的环境系统有很大关系。

①在防治鱼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鱼类
所生活的环境自然规律,这就是为鱼病进行防治的前提条件,要取得防治鱼病良好的效果,就
必须协调鱼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②在鱼病的防治中不能对其生活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生
态学的鱼病防治是在这基础上提出的防治方法。

3 微生态鱼病防治的检查步骤
3.1 检查病鱼应注意的事项
在诊断鱼病时,最好对有明显病状的活鱼做检查,要不然因为鱼死后或死亡时间过长,病
原体死亡或离开鱼体,因此无法做出鉴别。

很多病状,在活鱼或者刚死的鱼身上很容易分辨,
一旦鱼死的时间过长,鱼的器官、组织腐烂之后变质,原来表现出来的病状完全无法鉴别出来。

在检查鱼病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鱼的体表湿润,当鱼体表在干燥状态时,病原体也就很快
死掉甚至出现崩解。

有些表现出来的病状,会因为干燥而无法看出病因。

在做检查解剖的时候,其所分离出来的器官应该保持完整性,分开放着,保持湿润状态,以防干燥,避免各个器官之
间的病原体相互感染。

3.2 检查鱼病的技术手段
(1)肉眼检查:养殖鱼类得病后肌体会出现一些病理变化,有时候其症状比较清楚,用肉眼完全可以看出其病状,如得水霉病的鱼身体上常常会见到水霉菌的寄生、患寄生虫病的鱼有
时会发现有甲壳动物类寄生虫在鱼体表等。

(2)镜检法:用肉眼检查后还需要用显微镜对鱼的某些器官和粘液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当一些病鱼没有很明显的病状,用肉眼完全观察不出病因时,就要凭借显微镜来找出病因,有两
种检查方法:①玻片压展法:拿出两片玻片,其中一个要将待检查器官的一小部分放在上面,
或用体表上刮下来的粘液放在其上面,然后再滴加适量的食盐水,用另一片盖在上面,压成透
明的一层,这时可以用显微镜做检查了,如果发现可疑的病状,利用高倍的显微镜做进一步详
细检查;或用解剖针或镊子把检查物取出,放在有食盐水或者清水的培养皿中,为下一步的观察、处理做好准备。

②载玻片压展法:利用小剪刀取出小块组织物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
理盐水,再盖上玻片,轻轻压过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之后,如果发现可疑现象或寄生虫时,
再利用高倍的显微镜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4 利用微生态学对鱼病进行合理防治
4.1 检查鱼的病因
鱼病发生的原因一般有寄主、病原、环境三种因素,这几种因素之间如果经过相互作用失
去平衡之后,就会发生鱼病。

如果要达到彻底将鱼病治愈的目的,必须先分析病因,这样才不
至于耽误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4.2 合理选药
水产养殖中对鱼病防治的时候要根据鱼的病情,选择采用经过国家认证过厂家生产的鱼药、添加剂。

对于鱼的营养性、细菌性的肠道疾病,尽量不要利用抗生素对鱼进行治疗,抗生素即
会杀死病原体也会杀死有益的菌群,进而会破坏鱼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活
菌群的生态制剂如“肠泰”来拌料投喂,进行肠道调理。

选药的时候认真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遵照渔医的嘱咐来治疗病鱼,注意药的生产日期和
保质期等。

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或者有致畸、致癌的药物。

严谨采用一些对水环境具有严重
破坏的鱼药。

5 控制药物残留,根本上防治鱼病
利用微生态学治理鱼病中对药物残留的控制有许多的方法,主要的管理方法具见图1。

5.1 药物残留控制的意义
因为水产养殖的药物残留有毒性损伤等危害,严重地威胁人体的健康,这已经成为伤害人
们的隐形杀手。

所以,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控制成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紧迫需要,也是我
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与国际贸易者竞争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让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且要严格控
制鱼药物的残留。

因此,养殖户必须加强药物残留的控制力,完善养殖工作和严格管理对鱼病
的防治工作,将残留控制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提高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5.2 药物残留控制的措施
依照药物在水中动物体内药代的动力学规律来合理选用药物,药代的动力学是物理中的动
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鱼体内动态规律的学科,利用数学作为一个手段,分析药物在鱼体内的
分布、吸收、排泄和代谢的两边规律。

有效地防治鱼病,尽可能减少用药,以此保证水产品市
场的健康运行,提高我国水产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技术水平。

5.2.1 控制好饲料质量
①正确使用鱼吃的饲料。

确保购买饲料的来源可靠,确保其没有药物残留,保证其安全,
使用绿色无公害的饲料。

②最好使用绿色添加剂,具有防病的作用,副作用也少,没有药物残
留现象。

例如益生菌的好处,既可以降低鱼类的死亡率,又具备改善水域环境的作用。

5.2.2 实行适时停药
使用有些药物虽然能保住鱼上市的安全,但是这些鱼需要一个吸收、转化、消除的过程,
所以需要停药一段时间之后,鱼产品才可以进行食用,这是休药期的制度,就是在最后停药的
时间到鱼产品上市的时间。

5.2.3 推广生态养殖的技术
展开多方面的生态养殖教育培训,以此提高水产养殖者对水产品安全的认识,引导其对鱼
病的科学用药,推广健康的水产品养殖技术。

针对我国在水产品的养殖事业上只注重数量,不
注重质量;注重规模,不重视管理,造成水域的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水产品的健康问题。

有关部门应该展开普及科学的水产养殖,正确使用水产品药物,宣传药物残留对动植物和人类
的健康危害,提高全民意识和参与,自觉地抵制违禁药物和药物残留的水产品,保持市场的健
康运行。

5.2.4 加强我国鱼药物的监测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视频药物残留的监测工作,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监测体系,其中包括检验机构、法律法规、技术队伍等等。

美国、日本、安达利亚、欧盟国家等纷纷开始立相关法律,对食品中存在的病原体微生物进行一个严格的监测,如农药、杀虫剂、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

但是当前,我国在水产品药物残留方面的管理水平落后于其他
国家。

总而言之,对于鱼病的治疗贵在及时,但是在养殖户中真正能精确诊断出鱼病的是很少,
请人治疗又是在耽误最佳防治、治疗的时间。

所以采用微生物制剂要特别注意这类问题,在微
生态的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环保且无公害的养殖原则,有些鱼病具有病毒性,要迅速发挥治疗
功效,持久的作用比较长。

在目前渔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急需要水产品养殖业改
革自己的养殖方案和养殖方式,采用绿色无公害的养殖技术和鱼药物,为我国水产品的可持续
发展事业做出贡献,为生态环境的健康着想,以此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姚树华. 浅析微生态学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J]. 广东科技,2013,56(18):147.
[2]李明锋. 生态防治鱼病的初步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2012,32(3):17.
作者简介:李明(1965~),男,工程师,大专,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普及推广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