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言”部字群与古代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言”部字群与古代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文化
汉字的形旁代表一个义类,“言”部汉字可以反映出古代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文化。
本文就《说文》所收录的261个“言”部汉字进行归类,描写以交际主体、目的、态度、状态、方式、结果等为经络组成的古代汉民族言语交际系统,借此探讨古代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的特质。
标签:“言”部字言语交际系统言语交际文化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概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啧而不可乱也。
”文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的功能。
文字记载着文化,也形成了文化,传播了文化。
汉字的部首大多代表一个义类,例如“心(忄)”部字群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目”部字群表示与眼睛有关的行为动作,“手(扌)”部字群表示手的动作等等。
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审美观念。
“言”“口”“舌”部都同语言有关,“言”部字群的数量较多,其字群的构造和意义系统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语用特征,也反映出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文化。
基于这一思考,我们选取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字书,对其中的“言”部字群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13字;许慎《说文解字》261字;《康熙字典》292字;《辞源》293字;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361字;李格非《汉语大字典》363字;冷玉龙、韦一心主编《中华字海》1274字。
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里,“言”部字群数量只有十几个,到后来发展到几百甚至上千,说明汉民族对言语交际方方面面的区分越来越细致,对言语交际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我们只选择《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的“言”部字群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说文》在字典史中有着特殊地位,要了解古代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文化,应该从《说文言部》入手。
二是受文章篇幅所限。
《说文》所收的261个“言”部汉字,从构造方式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形声字,共有243个,占绝大多数;二是会意字,只有18个。
从意义上看,表示言语交际行为或状态的字占多数,表示言语交际结果的字要少得多,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字兼表言语交际行为和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言语交际学的视角对《说文》“言”部汉字进行具体分析。
一、言语交际行为的主体:说者与应者
“言”部字群里表示说者言语行为的字数量很大。
《说文》对“言”的释义是“直言曰言,论言曰语”,把说者的言语行为分成说讲、论辩两大类。
比较常用的表说讲义的字如“言”“说”等;论辩义的字如“語”“談”“謂”“詖”“詻”“誾”“論”“議”“訂”“詳”“詽”“詾”“訟”等。
另外,还有表示非
正常状态下言语行为的,如“詤”表示睡梦中的自言自语。
表示应者言语行为的字较少,只有“諾”“譍(应)”“讎”“許”等几个字,这是因为应者在言语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行为动作相对比较单一。
二、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言语交际行为总是有目的的。
总的来说,交际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分而述之则是多种多样的。
诸如:
企图得到答复:訊譣詰
传达信息:謁譬諭諄誥詔訴證詗
教育他人:誨譔訓誡誋警
赞美、奉承他人:譽諂諛言誾
欺骗愚弄别人:諆諼詑謾詒誑譎詐訏訹訕譏誣誹謗言亞譖讒誂誘
惩罚别人如:謫誅討諽
约束人:誓
召集人:言乎謼
指责他人:訶言臣訐譴諯讓譙誶詰言望詭詆
劝谏:証諫諗誎
由上可见,人的言语行为目的有好坏之分。
古人对令人厌恶的言语行为动机区分得非常细致,说明我们的民族十分警惕这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目的的价值取向是诚信、和谐。
三、言语交际行为的态度
汉民族历来强调言语交际行为的诚信,《说文》里同义的字就有好几个,如“信”“誠”“諒”“諶”“訦”等。
要求慎重对待言语交际行为。
“謓,慎也”。
《礼记·缁衣》中有“故言必虑其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於言,而慎于行”的论断。
倡导和谐的言语交际。
“諴”“諧”“詥”“調”等字都是和谐、协调的意思,均以“言”作义符,说明言语交际是构成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同时,又对不良的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从而说明诚信、谨慎、和谐的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
说大话说空话:詡,大言也;詗,共也,一曰譀也;誧,大也;諞,便巧言也;誇,譀也;誕,词诞也;言萬,譀也;謣,妄言也;譌,伪言也;謬,狂者之妄言也;讂,流言也;譄,加也。
欺骗愚弄别人的言语行为:諆諼詑謾詒誑譎詐訏訹訕譏誣誹謗言亞譖讒誂誘
喋喋不休不体谅听者的言语行为:謧詍,多言也;讘,多言也;言誾,嗑也(多言)。
其他不良的言语行为:誖,乱也;譟,扰也;讙,哗也;訬,訬扰也。
四、言语交际行为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言语交际行为的状态,包括说话人的心理、表情、生理、音量、语速等因素,“言”部字群对这些状态均有刻划。
(一)心理状态
喜:訢,喜也;説,说(yuè)释也;誾,和说而诤也。
怒:譊,恚呼也;謲,相怒使也;謓,恚也;詽,诤语詽詽也(怒声争论)。
哀:譥,痛呼也,譆,悲恨之声也;言差,咨也(嗟叹);諅斤,悲声也。
愧:譇,譇拏,羞穷也;言作,惭语也。
谐:譺,騃也(相调笑)謔,戏也;誂,相呼诱也。
壮:讗,言壮貌;詯,胆气满声。
怯:讋,失气(言)。
乐:謚,笑貌。
思:諰,思之意(边说边想)。
(二)生理状态
言语困难:訥,言难也;訒,顿也;謘,语諄謘也(言语迟钝)。
音量大小:謐,静语也;謼,言乎謼也(大声叫号);諎,大声也;訆,大呼也;訶,大言而怒也;謍,小声也。
语速快慢:謜,徐语也;諣,疾言也;譶,疾言也。
五、言语交际行为的方式
从“言”部汉字里,可以分析出言语方式、诵读方式和歌唱方式三大类。
其中,表言语方式的字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了言语方式是言语交际的基本方式,诵读方式和歌唱方式都是言语交际的特殊方式,是言语方式的变化形式。
(一)言语方式的具体分类及特点
言语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具体的差异关系到言语行为主体的品格、言语交际的场合及言语交际双方的关系等诸多因素。
下面我们对言语方式的具体分类及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言说方式:言説講
侧重主体性,直接性,交际双方的关系具有多样性。
“説”对言语行为的场合、目的等均没有限制;“講”则强调行为的目的性,即通过交际达到和解的目的;“言”的范围最广,所有的言语行为和言语结果均可以称之为“言”。
2.训诫方式:訓誨譔誡誋警
侧重言语行为的教育性,交际双方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前三字都表示正面教育,三字又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訓”是说解式,“誨”是明白式,“譔”是专心式。
后三字表示从反面进行教育,说明“不能怎样”。
3.诰谕方式:誥謁譬諭諄詔訴
侧重告知性,听者是言语信息的受益者。
字例的意义差异有三:一是告知的对象,如“誥”“詔”是上告下;二是内容详略有别,如“諄”是详告;三是通俗程度,“謁”“譬”“諭”都强调通俗明白。
4.谏证方式:諫証諗言朿
侧重规劝性。
“諫”“証”都是直言劝谏,“諗”是深刻劝谏,“言朿”是数其失而谏之。
5.誉谄方式:譽諂諛讇
侧重称誉性,其差异表现在行为主体品格的高低方面。
后三字都表示品格低
下者的言语行为。
6.诩诞方式:詡詗誧譄譀誇誕謣
侧重宣扬性,行为主体品格低下,言语行为态度不端正。
归结起来就是说大话、说空话、说荒诞无根据的话。
7.讨诛方式:討誅諽謫
侧重惩罚性,交际双方处于敌对状态。
8:訆謼方式:訆諕譊謼謈譥
侧重渲泄性,强调主体行为。
通过叫喊这一特殊方式渲泄疼痛、冤屈、愤怒等情感。
9.訶訐方式:訶言臣訐譴諯讓譙誶言望詭詆
侧重指责性,强调主体行为。
“訶”是大声怒责,“言臣”“訐”是当面指责别人,“譴”是责问,“言望”是因埋怨而责备别人,“詆”是琐细责问等。
10.诈诳方式:詐諼謾詒誑譎訏詑
侧重欺诈性,行为主体品格恶劣,言语行为动机不纯,目的在于欺骗对方。
11.诽谤方式:誹謗訕譏誣言亞譖讒
侧重诬害性,行为主体品格恶劣,言语行为主体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诬蔑、陷害别人。
12.詛詶方式:詛詶言由譸
侧重伤害性,言语行为主体通过特殊方式攻击对方,伤害对方。
13.訬譟方式:訬譟譁
侧重破坏性,行为主体品格不高,故意喧哗、吵闹以达到破坏交际效果的目的。
14.謔誂方式:謔誂譺
侧重玩笑性,交际场合的非正式性。
15.议订方式:議訂論語詳
侧重讨论,交际双方具有合作关系。
16.辩讼方式:辯談謂詖詻誾諓諞謵訟詽詾
侧重对抗性,交际双方求胜负,不重合作,在言语态度上各有差异。
如“誾”是和悦而争,“詽”形容怒声相争。
17.谋访方式:謀謨訪諏
侧重合作性,强调交际的目的性,它们的差异表现在“谋”的方式上。
《说文》:謀,虑曰謀;謨,議謀也;訪,泛謀曰訪;諏,聚謀也。
(二)诵读方式的区分
《说文》有“誦”“諷”“讀”三字表示诵读方式,其特点都是诵读既成的言语作品。
“誦”是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諷”是背诵,“讀”则是诵读而又思其义。
(三)歌唱方式的区分
《说文》里表示歌唱方式的也有三字:“謠”“謳”“詠”。
“謠”是清唱,“詠”是长歌吟唱,“謳”是齐声歌唱。
(四)其他方式
《说文》里还有一些字可以区分特定场合的言语交际行为。
例如:
請拜谒、謙恭敬、謝辞行、諈、諉嘱托、訝迎客、詣问候、誽刺探、詧安慰、言匋往来传话、讄祈祷、諦审察、諱禁忌、誎催促、課考试、計记载、謄展转写录、診验视、詗密告、譯翻译、詁解释故言等。
六、言语交际行为的结果
言语交际结果即言语作品,从口头交际而言是指说出来的话,从书面交际而言是指写出来的文字作品。
言语作品是言语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在汉语里,行为和结果往往是用同一形式来表示,体现行为与结果的一致性。
我们略举说明。
言:行为义——说讲谈论议论问告知解释等
结果义——话、言论、政令、号令、誓言、主意、计策、学说、主张、字、句、著作等。
説:行为义——讲述、告诉、劝告、责备等。
结果义——道理、学说、文体等。
語:行为义——议论、辩论、交谈等。
结果义——话语、语言等。
誦:行为义——朗诵、背诵。
结果义——诗篇
議:行为义——言谈、谋议。
结果义——主张、意见。
話:行为义——告喻
结果义——话语
訃:行为义——报丧
结果义——报丧的文字
記:行为义——记载
结果义——典籍、标志等。
詔:行为义——告诉、教导。
结果义——皇帝颁发的命令
誓:行为义——发誓、起誓。
结果义——誓言、誓辞。
誡:行为义——告诫
结果义——教令、告示。
誥:行为义——告知
结果义——告诫之文
誘:行为义——劝导、引诱。
结果义——美称之词
論:行为义——分析、评议、推知、陈述等。
结果义——言论、学说、主张。
諛:行为义——谄媚
结果义——谄媚的话
謳:行为义——歌唱
结果义——歌曲
从意义上对言语结果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通称之言:言話語
论说之言:論説談議訟
约束之言:誓該军中约也
训教之言:訓誡誋警誨
称誉之言:譽
谄媚之言:諂諛讇
夸诞之言:詡誧誣譄譀誕謣
嘉善之言:誐
巧辩之言:諓諞
欺诈之言:諼
羞愧之言:言作
谬误之言:誤譌謬詤讂
可恶之言:誒
吉祥之言:譱
各类文体:誥詔訃該詩記誡誓誌諫譒
以上各言语结果可以分属于两个大类,一是“言”,即口头交际产生的言语结果;二是“文”,即书面交际的言语结果。
但许多字既表示“言”又表示“文”,体现言文一体的特征。
七、结语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其价值完全由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某一时的状态所决定。
通过上述归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民族在悠久的言语交际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一套完备、周密、互补相成的言语交际系统,可以说中国人重视语言的观念由来已久,既关注“说什么”,更注重“怎么说”,而价值观又决定了言语行为的取向和目的,由此也显现出了古代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的特质。
(一)强调言语交际行为主体的重要性。
行为主体的品格是言语行为实施的首要因素,品格的高低决定了言语行为的优劣。
(二)强调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性。
不同的交际目的用不同的汉字形式来表示,体现了交际目的的多样性。
尤其重要的是区分了好坏两大类型,从正反两方面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
(三)倡导诚信、和谐的言语交际行为,用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
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言语交际的和谐则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四)重视言语交际方式的语境。
按照传统文化思维,采取什么样的言语形式与策略,跟个人的性格、修养、社会经验等有关。
(五)讲究行为与结果的一致性,什么样的言语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言语结果。
从《说文》“言”部字群中可以看出,有些字的结构本身就能令人产生负面或不雅的联想,这不仅突显了语词的某种内涵意义,还充分显示了汉语表达功能的多样性。
(本项目系广东嘉应学院2010年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2010SKZ04。
)
附注:
①文中有一些古字采用了自造组合方式,自造字使用频率及页码如下:
言誾(1次,第2页),言乎(2次,第2、3页),言臣(3次,第2、3、3页),言亞(3次,第2、2、4页),言望(3次,第2、3、3页),言闟(1次,第2页),言萬(1次,第2页),言差(1次,第2页),諅斤(1次,第2页),言作(2次,第2、5页),言朿(2次,第3、3页),言由(1次,第4页),言
匋(1次,第4页)。
参考文献:
[1]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冷玉龙,丰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李格非.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
社,2000.
[6]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李玲璞,臧克,刘志基.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97.
[9]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姬凤霞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师能部514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