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应运而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球发展正在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阶段。

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深度。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从一穷二白走到世界前列,比如“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就是这样的。

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光荣绽放。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IT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我国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取得广泛成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要实现简单的数据交互,更要实现数据整合与加工再造,为工业、建筑、交通等更多产业信息化提供支撑,为更多智慧城市领域发展提供示范,为更多人民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提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日新月异信息化典型保障
B . 沧海桑田信息化典范保证
C . 沧海桑田现代化典型保证
D . 日新月异现代化典范保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B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 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B .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C . 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D .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
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的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 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

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

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3. (9分) (2017高三下·黄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

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

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

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

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

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

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

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

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
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B . 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C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 .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

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 . 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并且在各地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是因为他们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民族历史。

C . 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 . 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

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E . 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3)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4. (12分) (2017高二下·湖南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

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

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
人们能够坐它。

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

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

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

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

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

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

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

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

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
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

不久,他被捕了。

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

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 .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 . 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 .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 . 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8·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絪,字文明,余庆从父行也。

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有名士。

擢进士、宏辞高第。

张延赏帅剑南,
奏署掌书记。

入为起居郎、翰林学士。

德宗自兴元还,置六军统军视六尚书,以处功臣,除制用白麻付外。

又废宣武军,益左右神策,以监军为中尉。

窦文场恃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

絪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书、门下。

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著为令也?”帝悟,谓文场曰:“武德、贞观时,中人止内侍,诸卫将军同正赐绯者无几。

自鱼朝恩以来,无复旧制。

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文场叩头谢。

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

明日,帝见絪曰:“宰相不能拒中人,得卿言乃悟。

”顺宗病,不得语,王叔文与牛美人用事,权震中外,惮广陵王雄睿,欲危之。

帝召絪草立太子诏,纲不请辄书曰:“立嫡以长。

”跪白之,帝颔乃定。

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侍郎。

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李吉甫密谮絪漏言于从史,帝怒,召学士李绛语其故,且曰:“著何而处?”绛曰:“诚如是,罪当族。

然谁以闻陛下者?”曰:“吉甫为我言。

”绛曰:“絪任宰相,识名节,不当如犬彘枭獍与奸臣外通。

恐吉甫势轧内忌,造为丑辞以怒陛下。

”帝良久曰:“几误我!”先是,杜黄裳方为帝夷削节度,强王室,建议裁可,不关决于絪,絪常默默。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太和中,年老乞骸骨,以太子太傅致仕。

卒,年七十八。

絪本以儒术进,守道寡欲,所居不为烜赫事,以笃实称。

善名理学,世以耆德推之。

(选自《新唐书·郑絪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B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C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D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申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父为伯父、叔父的通称。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文中的郑余庆跟郑絪父亲同辈。

B . 进士为唐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始置于隋朝。

其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明清时代不尽相同。

C . 乞骸骨即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亦为此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