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的周长(2)》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圆的周长
(2)》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3例6,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圆的周长运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把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已知圆的周长,求那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运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那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运算方法。

3.明白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专门快算出圆的周长。

假如只明白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连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那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现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爱什么方法?什么缘故?
小结:这两种方法差不多上依照圆周长的运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摸索,用除法运确实是直截了当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

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因此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关心学生明白得什么是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摸索并运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明白得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运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摸索。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四、课堂小结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