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彩那天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彩那天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以诚待人”为主题。
《中彩那天》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从而体会“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蕴涵的哲理
二、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和段落”理解文章,感受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围绕“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这一条主线,选取我和父亲两个不同的视角,从两个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读、思、议、说为主,体会文章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金钱、物质,认识到诚实和守信是人的道德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分析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常安慰家人的这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为能帮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父亲这种诚实守信的内在品质的高尚,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一个人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这一条主线,选取我和父亲两个不同的视角,从两个对比入手引出人物内心尖锐的矛盾冲突,体会文章中心。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即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质疑、研读、探索、解疑,升华领悟人物品质。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抽奖”的游戏,介绍奔驰轿车,让学生体验奖品的昂贵,中奖的兴奋和旁观者的羡慕,为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上课
一、揭示课题:理解“中彩”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1处对比,引发质疑,知道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引读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生观察人物的表情,并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父亲和我的句子,通过对比,引发质疑,父亲为什么中了奖也不高兴?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中奖后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那这个难题是什么?读课文7、8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是留车?还是还车?板书
设计意图:由矛盾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下面将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尖锐矛盾冲突的分析,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
三、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体会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教师出示以下两句话,对比阅读,谈感受。
1、“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
谈感受:父亲用那张05102号彩票领取奔驰车,从领取奔驰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辆车已经属于我们了,在场的人见证了这一时刻。
小结:因此从旁人的角度看,奔驰车归父亲所有。
这是无可厚非的。
2、“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母亲告诉我:“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
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
”
谈感受:这几句话中可以让人感受到,父亲在买彩票已经有意区分了两人的彩票,并用K字做了标记,在他内心已经将05103号彩票留给自己,后来中奖的05102号是要给库伯先生的。
只是后来两人都将这件事淡忘了。
试想,如果这件事没有被淡忘,那么中将的当然是库伯先生,只一点,父亲心里很清楚。
小结:因此从父亲的角度看,奔驰车应该是库伯先生的。
母亲的话浮现在了父亲心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读并体会父亲内心的挣扎。
别人越羡慕,父亲的心里越不安,此时的父亲会想什么?即使我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留下车,也不会有人知道的,那就留下车吧!可是,那个淡淡的K字总是不断的浮现在父亲的脑子里,它时刻提想着父亲,刺痛着他的心,父亲还是还是逃不过自己良心的谴责。
(二)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师引导抓住“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句话。
问学生你从“擦”字体会到了什么?父亲想消灭证据,留下车。
是啊,他为什么想留下车?
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句子,体会父亲对车的渴望。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生活拮据,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
3层体会,3次朗读,层层推进,理解生活的拮据。
1、抓住词语六口、一人、全靠、维持理解“拮据”的意思。
读出生活的拮据。
2、师补充资料,二战前德国的民生状
况。
读生活拮据的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3、联系生活经历想像那是怎样拮据的生
活。
读出一个贫穷的人对轿车的渴望。
2、“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的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
创设情景理解梦寐以求:在许多个夜晚,父亲无数次做着同一个梦,他正正开着汽车------------。
以此体会亲父亲的内心深处确实渴望拥有这样一辆汽车。
他连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汽车啊!可是,贫穷的家境让那只能是梦,不可能实现,现在居然抽到了汽车,该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
可是在真的拥有了汽车,在美梦成真时“他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这说明什么?
出示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读并体会父亲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与自己做人的原则之间的冲突,怎么能不挣
扎。
他的良心不断的谴责者自己,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依旧过不了自己的良心这一关。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体会父亲诚实守信这种精神,感受这种品质,必须讲清两点:第一、他生活“拮据”,非常贫困;第二,他“梦寐以求”,需要汽车。
他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表现出这种思想境界的,就更显难能可贵。
此时归纳父亲矛盾冲突的根源:
留车,他就选择了(金钱、物质);还车,他就选择了(诚实、守信)。
这两个都是父亲想拥有的,这确实是个难题,而且牵扯到了人的道德问题。
如果你是父亲将如何选择?让生以己之口说父亲之心声,设身处地的感受父亲决定还车时刹那间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崇高的品质。
父亲最终选择了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是什么让他决定这样做的,是母亲的那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这是最终驱使父亲作出将中奖的汽车还给库伯先生的根本所在。
四、理解母亲的话,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你就是父亲,终于还车了,心情怎么样?(生)读第9自然段,读出父亲的高兴,轻松。
板书
2、创设情境,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
师随机提问:
(1)你就是库伯,父亲把车还给你时,你会说什么?例:(生: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师:父亲得到了你的友情。
)
(2)你就是旁观者,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什么?
(3)你就是库伯的老板,此时你怎么想?
(4)你就是父亲的孩子,你会怎么评价父亲?
生回答时,教师及时总结提练:父亲虽然失去了(),但是却得到了(友情,尊重,信任,重用,内心的安宁)。
3、此时,你还觉得他们家贫穷吗?答案是否定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所以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
4、再次出示这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围绕:诚实+守信=财富,思考财富指什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突破难点。
自悟,组内交流启发,全班交流,老师总结提升。
5、根据板书体会;
对比父亲中奖时的严肃和还车后的轻松,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当我们做的事情违反道德时,终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只有遵守道德,遵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彩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快乐。
5、师小结。
再读母亲的这句话,记在心中。
五、扩展延伸
1、出示有关诚实守信的名言,生读,内化体会。
2、出示江西省评选的道德模范的图片及事迹,激励学生争当道德模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说板书设计
5 中彩那天
中奖时道德难题(留?还?)还车后
—————————————————→严肃、咆哮诚实,守
信高兴轻松
这样的设计,理清了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了父亲中奖到还车的思想过程,突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
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
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三个小问题是: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课后题(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总结出放鱼的理由主要有:鱼大,钓的时间长,没有人看见。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这两个问题的预设目的是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我分两步逐步丰富这部分内容。
一是抓“看”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詹姆斯,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爸爸,这鱼多
大啊,我们不放了吧?爸爸,就这一次还不行吗?爸爸,难道您不爱我了吗?让学生在情境回答中体会父亲的坚决。
从而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道德实践”这样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讨,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
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紧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
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自学遵守规则,才能有益于自己的一生。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放:正确不放:错误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既是本课难点,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
(五)、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两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
二、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方法教学。
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中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故又拟认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词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启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利用多媒体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因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故引入课题开门见山。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三)、品读交流,协作提高。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人们为什么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为此要充分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圆
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
为了突出这些景观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练习朗读,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
相信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
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激情让他们谈感受:“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就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
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师进行激情升华,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实践延伸,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师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惧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
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板书设计
最后,介绍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既表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再现了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变化,也体现民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设想付诸实施,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
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21 圆明园的毁灭
(爱)
瑰宝、精华众星捧月
风格各异
(恨)
珍贵的文物
化为灰烬?? 掠毁烧
《慈母情深》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是社岗小学倪林,我说课的题目是《慈母情深》。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介绍。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组课文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
作者深感不安,他用这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回来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
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
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
特制定如下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情,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情,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且《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主要采用讲读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代悟法。
四、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