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

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如贾湖遗址的龟甲、半坡遗址的陶钵、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尊,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闪现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献大多是晚商王室于占卜活动中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述文辞,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个方面。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它历经数千年岁月冲蚀,依然能以其独特的形态、简练的文辞、宏大的体量,确证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随着中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书簿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

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留存下来一批民族语言文献。

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

直到现在,有些汉字系的民族文字还在民间使用,如壮族的方块壮字、白族的传统白文,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

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

规范汉字是经过整理、由国家发布、在全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字,是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文字,是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节选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的陶钵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尚不能记录语言文字,但接近早期的文化“密码”。

B.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主要依赖于隶书发生变化和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

C.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开始无本民族文字,随着民族往来不断增加,采用汉字交流和记事。

D.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文字,必须要有在全国通用、经过整理、由国家发布等一系列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汉字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B.文章以考古材料、古代文献作论据,论证汉字为中华文化传承创造稳定条件。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向纵深深入,最后总述并加以强调。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发展情况分析,也有现实生活的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发现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商甲骨文,让今人得以顺利了解商代的历史、生活图景。

B.秦朝实施“书同文”制度,改变“文字异形”局面,在汉字文化发展上是重要转折。

C.因为汉字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所以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许多方面都一脉相通。

D.会盟碑汉藏文字,元朝政府规定用汉楷,足见民族统一历史进程中汉字起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

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

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

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

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

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

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

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

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

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

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

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

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

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

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

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

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

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

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

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这篇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5.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

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6.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8.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医药资/
B.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这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纪年法之一,此外常见的还有干支纪年法。

B. 庶吉士,亦称庶常,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 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

长官为户部尚书。

D. 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建议皇帝并尊两宫太后,后来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 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

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 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

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 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

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请完成下列默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己。

”(《论语》)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5)故有之以为利,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______________,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______________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看我非我真面目藏古今学术我看我现出庐山聚天地精华
留住秋水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传尺素书田丰神
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谁就像谁天涯雁入毫端水国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校社团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专题调查表的部分内容。

你觉得调查表在内容的设计上有什么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题号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1
你喜欢参加文化活动吗?
A.喜欢,很感兴趣。

B一般
2
你喜欢哪种文化活动?(可多选)
A看电视。

B跳广场舞。

C绘画、剪纸。

D去乡村图书室。

E吹拉弹唱。

F其他(如打桌球)
3
你认为艺术活动少的原因是什么?
A周围缺少这样的设施。

B没有时间参加
C周围很少有这样的活动。

4
你觉得家乡现有的文化设施好吗?
A好。

B不好,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需求。

C无所谓。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

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