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民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民心□刘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国家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时代特质必然驱动新闻工作者对“民生题材”倾注更大的热情,民生新闻已经占据了各类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有机统一而构成的一种新闻报道模式。

当前我国媒体民生新闻的民间立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是对党的大政方针和新闻政策的积极呼应。

同时更应该看到,民生新闻也为党的新闻事业开辟了新的空间。

因此,民生新闻对于党报而言,绝不应被动的反映,而应主动的介入。

党报做民生新闻时,要突破“时政新闻是官员看的,民生新闻是百姓看的”的固有理念,对于重大政策、重大事件,要找好角度、做好解读。

这是党报的强项,也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了避免与都市报产出“同质化” 的新闻,在“三贴近”的基础上,党报必须采取“以高度取胜”、“以深度取胜”的策略,作高端新闻是党报的优势,高度的贴近、深度的贴近,是党报民生新闻品质超群的重要保证。

民生新闻虽然发源于电视新闻,但它目前也是各级党报新闻采编的重要内容,通过民生新闻这个上通下达的桥梁,各级党报能够迅速反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民生政策,从而争取广大读者受众、增强媒介市场竞争力,拓展与广大读者的交流渠道,增强党报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加强策划,有始有终,努力增强民
众意识
党报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其
新闻采编主要是围绕党委政府以及各部
门的日常工作展开,加之在发行上的优
势,大部分党报都没有参与到市场竞争
中来。

市场意识差,受众服务意识缺
失,这些原因造成了党报的民生新闻数
量少,关注面狭窄。

更令读者遗憾的
是,党报民生新闻还存在虎头蛇尾甚至
是有始无终的现象。

例如,某报曾报道
一家中专院校门前因下水管道堵塞、污
水横流、无人修理,造成该校师生和周
边居民一遇雨天便无法正常出行的民生
问题。

该报道刊登后,一直没有进行回
访,没有解决人们心里的疑虑。

有的媒
体尽管开设了《这些事请你快办》等反
映百姓呼声的民生栏目,但没有后续报
道,不知道这些事究竟办了没有、是如
何办的,没有给读者和百姓一个交待。

长期以来,党报新闻工作者本着“帮
忙不添乱”的原则,在舆论监督方面是
慎之又慎。

在这种情况下,民生新闻应
该成为党报树立公信力、增强竞争力的
最有力、最便捷的途径和桥梁。

针对每
一条报道的民生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抱
着对报纸发展负责、对群众利益负
责的态度,努力增强群众意识。

对民生新闻的重要价值有一个清
醒和正确的认识。

实践证明,凡是在民
生新闻报道中做到了有始有终的党报,
都能赢得很高的关注度,形成巨大的社
会影响力。

所以,党报应加强报道力
度,增强民生新闻的完整性。

一旦选择
报道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百姓
生活生存的困难和问题的报道,党报必
须进行追踪和回访:困难和问题经过报
道得到了解决,报纸再次进行报道可以
展示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极高的工作
效率,亦可使党报赢得群众的信任;困
难和问题经过报道没有得到解决,报纸
再次进行报道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引起重
视,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从而树立党
报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良好形象;困
难和问题得到了重视,但没有得到有力
的解决,报纸也可以继续进行报道——
在连续完整的报道中,党报的公信力自
然而然地就树立起来了,长久坚持,最
终能赢得群众的口碑。

放低姿态,换位思考,真诚关注普
通百姓
去年以来,中央号召在新闻战线开
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
级各类媒体纷纷响应,尤其是党报等主流
媒体积极投身其中,采写出大量生动活
泼、质量上乘的新闻佳作,触及老百姓切
身利益的民生新闻占据较高的比例。


疑,这一活动深受欢迎,效果极佳。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报记者在
报道中唯“己”、唯“上”,不进行深
入采访,不能换位思考,采写出的报道
难免与群众的实际困难、真实想法有差
距。

出现官味重、官腔浓的官样文章,
无法赢得读者和群众的信任。

“视角单一、官味太重”是党报
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一个硬伤,这不仅
违背了民生新闻“平民视角”的采编原
2012年第07期
23
新闻与传播研究NEWS RESEARCH
则,而且也与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宣传思想拉开了距离。

因此,党报要做好民生新闻,不论是在采访、写作,还是在编辑、策划中,都必须秉持“平民视角”。

而要做到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牢固的民生意识、群众意识,真诚地关心普通百姓,细心地关注他们在生活、生存、生计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在采访中要作风踏实,观察入微,要抱着为群众反映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行采访,全身心地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获得最真实、最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再次,在写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如实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等因素,考虑群众的感受,心系百姓冷暖,真正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排忧解难。

同时,要注意避免党报会议报道、工作报道面孔冷漠严肃、官腔十足的弊病,使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写作。

描写细节,描摹人情,精心地遣词造句,巧妙地布局谋篇,在写作中体现民生新闻独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写出广大群众和读者看得懂、喜欢看的精品力作,拉近党报与百姓的距离。

在这一点上,党报必须放低姿态,开阔眼界,学习同行,取长补短。

有些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的作法有独到之处。

实际上,会议报道、工作
报道是党报的传统优势,现阶段,各级
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
是为了百姓利益,党报更应先声夺人,
抢占先机,把民生新闻做实、做精、做
深,更好地吸引读者,为党和政府中心
工作服务。

设置议题,加强引导,让民生新闻
贴近民心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常常在
实际工作中遭遇到“民生新闻四不像”
的困惑和窘境:党委政府的一切工作都
是围绕百姓展开的,难道说一切相关报
道都是民生新闻吗?一切报道都可以用
民生新闻的视角和手法进行采写吗?答
案当然是否定的。

概念的模糊造成了选
题的浮泛,造成两相混淆的主要原因是
党报新闻工作者混淆了“民生新闻”与
“工作新闻、会议新闻”的概念。

没有
从根本上搞清楚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
延,以至于工作新闻、会议新闻没有体
现党报的高度和权威,而民生新闻又没
能体现既有的亲切灵活和实际效用。


此,只有明确民生新闻的内涵,明确其
与党报日常工作会议报道的区别,才能
避免选题流于日常化、浮泛化的弊病。

在切入视角上,会议、工作新闻是官方
的、权威的,而民生新闻是平民性的、
贴近性的。

在写作手法上,会议、
工作新闻是正式严肃的,多用叙述手
法,而民生新闻是灵活多变的,多用描
写、叙述兼及议论。

从观照层面来说,
会议、工作新闻是宏观的,而民生新闻
是微观的,在选题上尽量从普通百姓的
生活、生存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包括
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
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
反响等。

值得注意的是,选题微观并不
意味着浮泛和琐碎,这是目前电视和市
场类报纸民生新闻的一个弊端。

党报民
生新闻在选题时,要慎重考虑,反复选
择,尽量避免陷入琐碎庸俗的误区,既
要体现党报的民生视角和人文关怀,又
要展示党报的思想高度。

明确“民生新闻”内涵、慎重选
择报道题材,有利于党报规避民生新闻
一事一议表面化、庸俗、琐碎、浅薄化
的弊病,有利于党报设置议题,加强引
导,将民生新闻做大、做深、做强,有
利于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体现主流媒
体坚定的立场。

《人民日报》开设的
“民生三问”等专栏,从选题、采写、
报道形式等方面为党报树立了标杆,值
得省级党报学习借鉴。

(作者刘义:陕西日报传媒集团)
(二)加强媒介行业自身的规范
自律是管理网络信息的有效重要手
段。

由于网络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过于
严厉的管制手段反而会影响网络信息资
源的正常开发和利用。

与政府直接干预
比较,自律有其优势,是一个比较合适
的政策取向。

特别是在推手行业还处在
发展初期,更需要行业的自律。

(三)网络立法急需完善
网络推手行业作为新生的行业得
到迅猛发展,法律法规的滞后也在情理
之中,但也不能忽视法律法规的重要作
用。

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网络推手行业是
约束,也是保护。

网络推手行业只有在
“严刑峻法”的法律约束下,才能从本
质上实现行为规范。

法律法规的完善也
是对网络推手行业所涉及的更大范围利
益各方的保护和约束。

只有在这一完善
的法律规则之下,网络推手行业才能健
(上接第44页)者和管理者,还应该是
互联网发展的促进者。

政府有责任净化网络内容,保障网络安全,增加民众上网机会,使这一新兴的媒体得到蓬勃发展。

美国学者Susman在其主笔的2000年新闻自由调查报告《互联网和新闻自由2000》中指出:政府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进行互联网信息审查:制定详细的互联网执照颁发规定和管理规定;在互联网上贯彻现有的限制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法律;通过控制服务器过滤互联网内容;或在信息发布后审查其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电子内容。


如今网络推手的规范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发展,网络推手一旦失控,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面影响。

政府作为行政的主导力量,应该对网络推手行业加以支持和引导,让其能在可控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康可持续地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效应。

注释
①陈廷雯.“网络推手”打造网络奇迹川女命运三月间改变[N].解放日报,2005-11-14.
②赵新慧,吴海燕,冯小倢.“乖妹儿”引来“天仙M M”[N].成都晚报,2005-10-13.
③④⑤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⑦[美]S us m an.互联网和新闻自由2000[J].2000年新闻自由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①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②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匡文波.网络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⑤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⑥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⑦徐剑,蒋宏.中国新闻传播学高影响论文评介[M].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李婧: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24 2012年第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