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¾ K imberly A . Elliott , / Economic Sanctions0 , in Peter J. Schraeder, ed. , Intervention into the 1990 s U . S . Foreign Policy in the Third World ,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2. p. 110.
权力产生影响。¼ 当然, 一 种行为是否具有政治意义 还取决于目标国的感知。敌对国家之间对对方行为的
感知往往更倾向于从政治角度进行考虑。总体来讲, 虽然许多学者能够在概念上对经济制裁做出详尽的描
述, 但在实际经验中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目标则要困难 得多。
二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 理论解释及分析
经济制裁的使用频率应该与其效率成正比, 因为
) 33 )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理论述评
政策或行为。但随着经济制裁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这种单一的理论越来越缺乏解释力。目前关于经济制 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类型: 冲突预期分析、公共选 择分析和信号分析。
( 一)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 各国不仅关心绝对收 益, 而且也关心相对收益。对相对收益的考虑根植于 这样一个恐惧, 即对方可能会将其所得用于未来的军 事目的, 从而危害其安全。因此, 各方更愿意放弃当前 的收益以换取未来更大的安全。由于经济制裁对发起 国和目标国之间的财富和权力具有再分配的效果, 这 必然要影响到其在未来冲突中的地位, 因此任何一方 都不会轻易做出让步。冲突预期理论将国家假定为自 我效用最大化的单一理性行为者, 对其而言, 经济制裁 的短期机会成本固然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双方对未 来冲突的预期, 这种预期会使双方更加在意当前相对 收益的分配。另一方面, 当前的妥协还会损害国家的 威望, 从而纵容对方在未来冲突中更加频繁地采取强 硬措施。相反, 即使代价高昂也不屈服, 将使对手在新 的冲突中有所收敛。/ 在一场危机中, 任何一方的退让 都被视为威信的丧失, 同时, 胜利的一方 将增强其威 信0。¹ 随着冲突预期的上升, 各方越来越不愿做出可 能影响其物质和声望的妥协。
而更多的学者, 如卡特( B. E. Carter) 、帕普( R. A. Pape) 和舒维巴赫( V. L. Schwebach) 则强调国际经济制 裁目标的非物质性, 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 尽管其适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但是其基本特征仍然是 要通过经济压力来达到超经济目的, 因而有别于纯粹 出于经济收益考虑的报复 措施。在贸易 谈判或纠纷 中, 为迫使对方让步而采取的提高关税或减少配额等 经济手段, 不应属于国际经济制裁的范畴。
¼ [ 美] 汉斯#摩根索著, 徐昕等 译: 5国际间政 治 ) ) ) 寻求权力 与 和平的斗争6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36 页。
½ K . A . Elliott , G . C. Hufbauer, / In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Sanct ions: 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 ions in t he 1990. s0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 ew , Vol. 89, M ay 1999, p. 403.
经济制裁往往针对某种既已存在的政策或行为, 因此一些没有预先针对国的经济限制措施往往被排除 在经济制裁的范畴之外。比如, 一些国家出于保持竞 争优势或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目的, 而对有 关的技术和物资出口实行限制, 一般不被认为属于国 际经济制裁的范畴。因为这类出口管制在制定时没有 具体目标国, 也不是要改变某种具体的政策或行为。»
新分析了他们的研究案例, 认为除了一小部分外大多 没有真正成功, 其中被认为成功的案例中有一半以上 包含有军事手段的使用, 因而难以准确地确定经济制 裁与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其量化指标。À
这引起了学者们对经济制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
深入思考。关于经济制裁的传统理论是建立在工具理
性的基础上, 据此认为只要给目标国造成尽可能大的 损失, 使其抵制的成本大于服从的成本, 它就会改变其
对于包含有经济目标的经济强制政策, 哈夫波尔 ( G. C. Hufbauer) 等人强调关键看其背后是否存在政治
¹ David A. Baldw in, Economic Statecraf t , N. J. : Princet on U niversity Press, 1985, p. 9.
只有存在成功预期的前提下经济制裁才会被使用。但
据伊利沃特等人统计, 在 1914 年到 1998 年间国际社 会所发生的 170 多件经济制裁案例中, 有 150 多件发 生在 二战 后, 其 中仅 1990 ~ 1998 年 就 发生 了 50 多 件。½与此同时, 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1938 ~ 1972 年间, 迫使对方做出让步, 达到制裁预定目标 的为 67% , 1973~ 1990 年则下降到 22% 。¾即使在两极 对抗消失后的 90 年代, 成功率也只有 1/ 4 左右。¿ 就是 这些有限的成功率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帕普重
¿ K . A . Elliott , G . C. Hufbauer, / In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Sanct ions: 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 ions in the 1990. s0.
À R . A. Pape, / 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0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22, No. 2, Fall 1997, p. 93.
有些经济制裁并不是要目标国改变什么比如以惩罚和报复为主的经济制裁以及以削弱或缓解目标国经济发展和军事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制裁其成功的标志不在于非要使目标国改变其政策或行为只要发出了信关于经济制裁的各种理论在其特定案例中都可以寻求到证据支持而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又存在不同的局限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9 期
动机。比如就/ 财产国有化0而采取的经济强制, 其背 后有着更重要的政治动机, 对此而采取的经济强制措 施, 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报复。如果目标国能够就没收 损失进行赔偿, 则表明其愿意遵守基本的国际政治经 济准则。¹
查恩( S. Chan) 和德拉里( A. C. Drury) 不仅将贸易 纠纷中为增加商业利益而采取的经济报复措施排除在 经济制裁之外, 还将作为战争辅助手段或用于颠覆目 标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也排除在外,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 已属于经济战的范畴, / 经济制裁是为了取得特定的政 策变化而有意采取的压缩经济资源的操作手段, 其目 的是要影响目标国, 而不是摧毁它; 而这种影响的焦点 是目标国的意图 ) ) ) 特别是它对成本收益的计算 ) ) ) 而不是它的能力0, º 由此而将经济制裁限制在应付非 生死对抗的范围之内。
伊利沃特( K. A. Elliott) 等 认为, 经济 制裁应该包 括作为军事辅助的经济强制手段, 无论在战争期间, 还 是在冷和平时期的竞争中, 其目标都是通过破坏对方 的军事潜力来间接影响其行为。那些用于颠覆目标国 政府的经济措施,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 与其他 经济制裁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出口管制确实可以作为国际经济制裁的一种 重要手段, 用来限制目标国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主导 建立的/ 巴黎统筹委员会0, 其目标性非常明确, 即通过 阻止苏联东欧等国获得其所需的特定商品和技术来对 其政府施加压力, 并限制其军事潜力的发展。
由以上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争论可以发现, 其焦 点在于对经济性质的目标与政治性质的目标的区别的 认识。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使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 政治经济化相互交织, 要严格区分对外行动的目标性 质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 正如汉斯#摩 根索所指出 的, 并非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含有政治性 质。一般说来, 许多活动是在完全未考虑权力因素的 情况下进行的, 而且也不会对从事这些活动的国家的
阮建平
=内容提要>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传统认识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之上, 据此认为 其目标就是要改变目标国的某种行为。随着经济制裁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引起了人们对 其效率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主要源自于对其性质、动机、功能和影响因素的不同认识。
虽然就改变目标国的行为而言, 经济制裁的效率在下降, 但并不能由此而忽视经济制裁对 其经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由于对经济制裁研究的政策偏好, 西方学者较少论及 经济制裁的防范问题, 而这正是经常成为西方经济制裁对象的发展中国家所应关注的。
¹ K . A . Elliott , / The Sanct ions Glass: Half Full or Completely Empty?0 Internati onal Security , Vol. 23, No. 1, Summer 1998, p. 53.
º Steve Chan and A. Cooper Drury, / Sanctions as Economic Statecraft : An Overview , 0 in St eve Chan, ed. , Sanctions as Economic Statecraf t : Theory and Practice ,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 2000, p. 2.
一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 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争论, 首先源自于对其内涵 和外延的不同认识。这些争论主要是: 出于经济目标 的经济强制是否属于经济制裁; 贸易战、经济战、技术 管制与经济制裁的关系是什么?
有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界定, 认为凡是用于 对国外行为体的强制性经济手段, 包括在贸易纠纷中 所实施或威胁实施的经济报复措施, 都属于国际经济 制裁的 范 畴。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巴 德文 ( D. A. Baldwin) 就认为, 经济制裁的概念应该扩展, 不仅应包 括出于政治目的的经济强制, 即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制 裁, 还应包括出于经济目标的贸易战, 以及其他为获得 国内政治支持, 向第三方显示决心, 或仅仅是为了进行
» Paul M . Evans, / Caging the Dragon: Post - War Economic Sanct ions Against t 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0 , in David Leyton - Brown, ed. ,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anction , London: Croom Helm, Lt d. , 1987, p. 62.
因此, 虽然对未来冲突的强烈预期可能使发起国 倾向于采取强制战略, 但同时也削弱了获得让步的机 会, 即使对于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危及目标国安全 的要求也会面临强烈抵抗。德莱兹勒( D. W. Drezner) 指出, 大国可能利用经济强制获得一些基本权利, 这些 基本权利在以后的冲突中可以被用以威胁目标国。比 如要目标国实现更大自由化的要求, 可能使发起国在 以后的冲突中利用其国内的分化。º 这就是为什么许 多国家对西方看似/ 温和0的民主人权要求进行抵制的 一个原因。当然, 这并不是要为某些国家的腐朽专制 政府进行辩护。但正如塞缪 尔#P. 亨廷顿所 指出的,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由于政治制度化的滞后, 民众被民 主所唤起的政治参与热情所产生的政治能量, 难以通 过有效的政治体制有序释放, 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紊 乱。这种动乱很容易被外部力量所利用。
=关键词> 国际经济制裁; 理论; 述评 =作者简介> 阮建平, 1974 年 12 月生, 武汉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2001 级博士生。 ( 武汉 邮编: 430072)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9550( 2004) 09- 0032- 06
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 国际经济制裁的历史比 较久远。二战结束以来, 经济制裁在国际社会得到了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廓清这些 不同认识, 对于深入把握国际经济制裁的内在规律, 探 索全球化条件下防范制裁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
) 32 )
惩罚等目的而采取的经济强制。因为这些目标只是在 对改变目标国行为的相关程度上不同而已, 广义上的 行为包括信仰、态度、观点、预 期、情感以 及行动偏好 等。¹ 而且, 经济目 标和政 治目标 本来就 缺乏绝 对界 限, 随着经济因素在各国外交政策中地位的迅速上升, 二者的界限愈加模糊, 任何一种试图影响他国的行动 都具有政治性。因此, 他认为关于经济制裁的传统定 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实际意义。
权力产生影响。¼ 当然, 一 种行为是否具有政治意义 还取决于目标国的感知。敌对国家之间对对方行为的
感知往往更倾向于从政治角度进行考虑。总体来讲, 虽然许多学者能够在概念上对经济制裁做出详尽的描
述, 但在实际经验中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目标则要困难 得多。
二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 理论解释及分析
经济制裁的使用频率应该与其效率成正比, 因为
) 33 )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理论述评
政策或行为。但随着经济制裁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这种单一的理论越来越缺乏解释力。目前关于经济制 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类型: 冲突预期分析、公共选 择分析和信号分析。
( 一)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 各国不仅关心绝对收 益, 而且也关心相对收益。对相对收益的考虑根植于 这样一个恐惧, 即对方可能会将其所得用于未来的军 事目的, 从而危害其安全。因此, 各方更愿意放弃当前 的收益以换取未来更大的安全。由于经济制裁对发起 国和目标国之间的财富和权力具有再分配的效果, 这 必然要影响到其在未来冲突中的地位, 因此任何一方 都不会轻易做出让步。冲突预期理论将国家假定为自 我效用最大化的单一理性行为者, 对其而言, 经济制裁 的短期机会成本固然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双方对未 来冲突的预期, 这种预期会使双方更加在意当前相对 收益的分配。另一方面, 当前的妥协还会损害国家的 威望, 从而纵容对方在未来冲突中更加频繁地采取强 硬措施。相反, 即使代价高昂也不屈服, 将使对手在新 的冲突中有所收敛。/ 在一场危机中, 任何一方的退让 都被视为威信的丧失, 同时, 胜利的一方 将增强其威 信0。¹ 随着冲突预期的上升, 各方越来越不愿做出可 能影响其物质和声望的妥协。
而更多的学者, 如卡特( B. E. Carter) 、帕普( R. A. Pape) 和舒维巴赫( V. L. Schwebach) 则强调国际经济制 裁目标的非物质性, 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 尽管其适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但是其基本特征仍然是 要通过经济压力来达到超经济目的, 因而有别于纯粹 出于经济收益考虑的报复 措施。在贸易 谈判或纠纷 中, 为迫使对方让步而采取的提高关税或减少配额等 经济手段, 不应属于国际经济制裁的范畴。
¼ [ 美] 汉斯#摩根索著, 徐昕等 译: 5国际间政 治 ) ) ) 寻求权力 与 和平的斗争6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36 页。
½ K . A . Elliott , G . C. Hufbauer, / In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Sanct ions: 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 ions in t he 1990. s0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 ew , Vol. 89, M ay 1999, p. 403.
经济制裁往往针对某种既已存在的政策或行为, 因此一些没有预先针对国的经济限制措施往往被排除 在经济制裁的范畴之外。比如, 一些国家出于保持竞 争优势或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目的, 而对有 关的技术和物资出口实行限制, 一般不被认为属于国 际经济制裁的范畴。因为这类出口管制在制定时没有 具体目标国, 也不是要改变某种具体的政策或行为。»
新分析了他们的研究案例, 认为除了一小部分外大多 没有真正成功, 其中被认为成功的案例中有一半以上 包含有军事手段的使用, 因而难以准确地确定经济制 裁与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其量化指标。À
这引起了学者们对经济制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
深入思考。关于经济制裁的传统理论是建立在工具理
性的基础上, 据此认为只要给目标国造成尽可能大的 损失, 使其抵制的成本大于服从的成本, 它就会改变其
对于包含有经济目标的经济强制政策, 哈夫波尔 ( G. C. Hufbauer) 等人强调关键看其背后是否存在政治
¹ David A. Baldw in, Economic Statecraf t , N. J. : Princet on U niversity Press, 1985, p. 9.
只有存在成功预期的前提下经济制裁才会被使用。但
据伊利沃特等人统计, 在 1914 年到 1998 年间国际社 会所发生的 170 多件经济制裁案例中, 有 150 多件发 生在 二战 后, 其 中仅 1990 ~ 1998 年 就 发生 了 50 多 件。½与此同时, 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1938 ~ 1972 年间, 迫使对方做出让步, 达到制裁预定目标 的为 67% , 1973~ 1990 年则下降到 22% 。¾即使在两极 对抗消失后的 90 年代, 成功率也只有 1/ 4 左右。¿ 就是 这些有限的成功率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帕普重
¿ K . A . Elliott , G . C. Hufbauer, / In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 Sanct ions: Same Song, Same Refrain? Economic Sanct ions in the 1990. s0.
À R . A. Pape, / 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0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22, No. 2, Fall 1997, p. 93.
有些经济制裁并不是要目标国改变什么比如以惩罚和报复为主的经济制裁以及以削弱或缓解目标国经济发展和军事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制裁其成功的标志不在于非要使目标国改变其政策或行为只要发出了信关于经济制裁的各种理论在其特定案例中都可以寻求到证据支持而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又存在不同的局限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9 期
动机。比如就/ 财产国有化0而采取的经济强制, 其背 后有着更重要的政治动机, 对此而采取的经济强制措 施, 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报复。如果目标国能够就没收 损失进行赔偿, 则表明其愿意遵守基本的国际政治经 济准则。¹
查恩( S. Chan) 和德拉里( A. C. Drury) 不仅将贸易 纠纷中为增加商业利益而采取的经济报复措施排除在 经济制裁之外, 还将作为战争辅助手段或用于颠覆目 标国政府的经济措施也排除在外,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 已属于经济战的范畴, / 经济制裁是为了取得特定的政 策变化而有意采取的压缩经济资源的操作手段, 其目 的是要影响目标国, 而不是摧毁它; 而这种影响的焦点 是目标国的意图 ) ) ) 特别是它对成本收益的计算 ) ) ) 而不是它的能力0, º 由此而将经济制裁限制在应付非 生死对抗的范围之内。
伊利沃特( K. A. Elliott) 等 认为, 经济 制裁应该包 括作为军事辅助的经济强制手段, 无论在战争期间, 还 是在冷和平时期的竞争中, 其目标都是通过破坏对方 的军事潜力来间接影响其行为。那些用于颠覆目标国 政府的经济措施,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 与其他 经济制裁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出口管制确实可以作为国际经济制裁的一种 重要手段, 用来限制目标国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主导 建立的/ 巴黎统筹委员会0, 其目标性非常明确, 即通过 阻止苏联东欧等国获得其所需的特定商品和技术来对 其政府施加压力, 并限制其军事潜力的发展。
由以上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争论可以发现, 其焦 点在于对经济性质的目标与政治性质的目标的区别的 认识。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使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 政治经济化相互交织, 要严格区分对外行动的目标性 质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 正如汉斯#摩 根索所指出 的, 并非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含有政治性 质。一般说来, 许多活动是在完全未考虑权力因素的 情况下进行的, 而且也不会对从事这些活动的国家的
阮建平
=内容提要>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传统认识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之上, 据此认为 其目标就是要改变目标国的某种行为。随着经济制裁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引起了人们对 其效率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主要源自于对其性质、动机、功能和影响因素的不同认识。
虽然就改变目标国的行为而言, 经济制裁的效率在下降, 但并不能由此而忽视经济制裁对 其经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由于对经济制裁研究的政策偏好, 西方学者较少论及 经济制裁的防范问题, 而这正是经常成为西方经济制裁对象的发展中国家所应关注的。
¹ K . A . Elliott , / The Sanct ions Glass: Half Full or Completely Empty?0 Internati onal Security , Vol. 23, No. 1, Summer 1998, p. 53.
º Steve Chan and A. Cooper Drury, / Sanctions as Economic Statecraft : An Overview , 0 in St eve Chan, ed. , Sanctions as Economic Statecraf t : Theory and Practice ,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 2000, p. 2.
一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 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争论, 首先源自于对其内涵 和外延的不同认识。这些争论主要是: 出于经济目标 的经济强制是否属于经济制裁; 贸易战、经济战、技术 管制与经济制裁的关系是什么?
有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界定, 认为凡是用于 对国外行为体的强制性经济手段, 包括在贸易纠纷中 所实施或威胁实施的经济报复措施, 都属于国际经济 制裁的 范 畴。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巴 德文 ( D. A. Baldwin) 就认为, 经济制裁的概念应该扩展, 不仅应包 括出于政治目的的经济强制, 即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制 裁, 还应包括出于经济目标的贸易战, 以及其他为获得 国内政治支持, 向第三方显示决心, 或仅仅是为了进行
» Paul M . Evans, / Caging the Dragon: Post - War Economic Sanct ions Against t 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0 , in David Leyton - Brown, ed. , The Utili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anction , London: Croom Helm, Lt d. , 1987, p. 62.
因此, 虽然对未来冲突的强烈预期可能使发起国 倾向于采取强制战略, 但同时也削弱了获得让步的机 会, 即使对于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危及目标国安全 的要求也会面临强烈抵抗。德莱兹勒( D. W. Drezner) 指出, 大国可能利用经济强制获得一些基本权利, 这些 基本权利在以后的冲突中可以被用以威胁目标国。比 如要目标国实现更大自由化的要求, 可能使发起国在 以后的冲突中利用其国内的分化。º 这就是为什么许 多国家对西方看似/ 温和0的民主人权要求进行抵制的 一个原因。当然, 这并不是要为某些国家的腐朽专制 政府进行辩护。但正如塞缪 尔#P. 亨廷顿所 指出的,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由于政治制度化的滞后, 民众被民 主所唤起的政治参与热情所产生的政治能量, 难以通 过有效的政治体制有序释放, 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紊 乱。这种动乱很容易被外部力量所利用。
=关键词> 国际经济制裁; 理论; 述评 =作者简介> 阮建平, 1974 年 12 月生, 武汉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2001 级博士生。 ( 武汉 邮编: 430072)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9550( 2004) 09- 0032- 06
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 国际经济制裁的历史比 较久远。二战结束以来, 经济制裁在国际社会得到了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廓清这些 不同认识, 对于深入把握国际经济制裁的内在规律, 探 索全球化条件下防范制裁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
) 32 )
惩罚等目的而采取的经济强制。因为这些目标只是在 对改变目标国行为的相关程度上不同而已, 广义上的 行为包括信仰、态度、观点、预 期、情感以 及行动偏好 等。¹ 而且, 经济目 标和政 治目标 本来就 缺乏绝 对界 限, 随着经济因素在各国外交政策中地位的迅速上升, 二者的界限愈加模糊, 任何一种试图影响他国的行动 都具有政治性。因此, 他认为关于经济制裁的传统定 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