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京华 河中石兽赏析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品原文
满江红1〃小住京华2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风味徒思浙5。
苦将侬6、强派作娥眉7,殊未屑8!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9。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10。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11当磨折。
莽12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注释译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满江红·小住京华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小住京华创作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
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满江红·小住京华诗词鉴赏
满江红·小住京华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满江红·小住京华名家点评
著名教师朱姗《语文博览,阅读有得》:“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
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
过关检测
1、请赏析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2、词的上片“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的景
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
用?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
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
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
”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版)[1]。
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河中石兽作品原文
河中石兽
沧州1南一寺临2河干3(gān),山门4圮5(pǐ)于河,二石兽并6沉焉7。
阅8十余岁9,僧募金重修,求10石兽于水中,竟11
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12(zhào)数小舟,曳13(yè)铁钯14(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5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6,是非木杮17(fèi),岂能18为19暴涨20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21(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22乎?”众服为确论23。
一老河兵2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2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6(niè)沙为坎穴2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28坎穴中。
如是29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30,遂31反溯流32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33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34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35天下之事,但36知其一37,不知其二38者多矣,可据理臆(y ì)断39欤40(yú)?[2]
河中石兽注释译文
河中石兽词句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求:寻找。
11.竟:终于,到底。
12.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倒掷:倾倒。
29.如是:像这样。
30.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其一:表面现象。
38.其二:根本道理。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河中石兽白话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正文停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
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河中石兽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3、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词性活用:
棹数小船。
(名词用作动词,摇船)
棹(多音字1、zhǎo 划船的一种工具2、zhuō同“桌”)
钯(多音字1、钯<bǎ> a一种金属元素。
b古代称兵车;箭头的一种。
<pá>同“耙”)
湮(多音字yān 1、埋没2、淤塞堵塞yīn 同洇)
通假字
不更颠呼?(通“癫”,疯癫)
过关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得词语。
1)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求石兽于水中
6)棹数小船,曳铁钯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湮于沙上
9)是非木柿
10)不亦颠乎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12)可据理臆断欤
13)——啮沙为坎穴
14)但知其一
15)如是再啮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根据课文内容填下表,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其他人物寻找石兽的
方法不正确呢?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出这个
道理的原句。
6、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臵,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河中石兽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jǐ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注:纪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
纪昀祖籍是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
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
到纪晓岚,北
迁已十四世。
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时代。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
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
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
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
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
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召还,授之以编修。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
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
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
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
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
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
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
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6]
检测参考答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
1.这四句是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
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得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得的转变。
2.这句写出了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看到的情景,菊花盛开,秋
色明净。
“为篱下,黄花开遍”。
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主要是说明作者在冲个破家庭牢笼的愁苦和怡然自得的复杂心情。
体现了秋瑾巾帼英雄的性格特点。
3.《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冲破家
庭的牢笼。
《河中石兽》
1.答案略。
2.答案略。
4.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就理论又有实践,准确的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和相互的关系。
5.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主观和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