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策略
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核心素养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要素。
在历史核心素养体系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
”可以说,家国情怀就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学生历史学习的灵魂。
通过对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能够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尊重并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此外,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短短几节课就能够达到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指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带领与指导。
积极发挥教师在家国情怀素养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有正确理解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标准中对家国情怀素养要求,以及认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意义,才能为更好的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奠定基础,避免家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空喊口号。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
家国素养情怀不像其他素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能够达到,而且在考试中比较侧重知识点与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
都忽视了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将家
国情怀素养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效培养学
生家国情怀素养。
最后,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因此在培养
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讲述、丰富的肢体语言引起
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帮助学生达成情感体验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家国情怀素养
的培育。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
历史课堂的传统方法是讲述法,教师在讲述时一定要注意讲述顺序与目标,
并且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就可以以林觉民的《与妻书》
为切入点,对林觉民的生平以及书信内容进行解读,讲述林觉民义无反顾的参加
革命的相关事迹,同时可以配有相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带入情感,达到培
养家国情怀的目的。
图表法也是历史课程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文字和语言,图片更加直观的反映历史场景,表格更直观的展示历史数据,这对复杂的历
史事件与人物关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当然,在运用历史图片的时候,应该更深次
的解读图片内容。
比如,在讲述唐朝民族关系时,可以展示阎立本的《步辇图》。
《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可以提问学生这幅图中和平时
帝王出行有什么明显不同?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就能够发现唐太宗的步辇是由宫女
来抬的,再结合当时唐太宗身上的穿的不是接见使者的礼服,可以都看出这实际
上反映了唐太宗对于接见吐蕃使者急切的心态,进而能够感受到唐太宗对于民族
问题的重视。
通过对图片的深度解析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深化情感目标。
想要在课堂上深化家国情怀素养,还应该创设教学情境。
如果“在教学中采
用讲大道理式的呆板教法或者教师的“一言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
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多样化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
当然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外,有条件的地方,师生还可以走出课堂走
出学校去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等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让学生就能够身
临其境的感受民族大义,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合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
历史课本是最好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充分挖掘课本
素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如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外
历史纲要(上)》)这一课中,课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家国情怀资源,如台儿庄
大捷、平型关大捷的重大胜利;民族企业、高校等内迁的悲壮史诗;左权、戴安
澜等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度挖掘的素材。
同样许多课外素材也
是值得深入发掘的。
比如地方史料、家族史、口述史。
比如在讲述宗法制影响的
时候就可以从家族史入手,让学生回家整理家族族谱,编写自己的家族史;讲述
改革开放的影响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对家族成员或者社区街道采访调查,搜集相关的口述史料再整理成文献报告。
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掘课内外家国情怀的
资源素材。
当然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要想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
将家国情怀素养融入自身,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相关活动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课
内活动主要指同历史课堂有关的活动,如历史知识大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
竞答、历史习作等。
课外活动则更加丰富多彩,如结合相关节日开展主题演讲报告、朗诵比赛、合唱比赛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将家国情怀内化。
同时“家国”不仅仅是指的家庭与国家,更是要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拓展学
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和世界相比,中国制度、国情的特色,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例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
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认同、借鉴的过程,从而能够
认识只有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并且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人类才能在交流中实现认同,在沟通中实现理解。
4.依靠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育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评价,让学生知
晓需要继续改进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及时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调整之后的学
习策略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
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
生进行评价,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反馈信息,以便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使学
生不断向目标靠近。
形成性评价主要有三个过程:即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反馈确
定当前表现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通过行动来缩小差距。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长期
的持续的过程,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
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从反馈中获得的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规范,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更多的用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但是形成性评价也能
够作用于家国情怀素养目标的培养。
当然和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内省与教师对学
生平常行为方式的观察,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循环的过程。
比如,在讲述抗日战
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将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告知学生,接着通过设计一些相关
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的自省以及教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一些
举动的观察中得到反馈信息,并且从这些反馈信息中,不仅学生、包括教师都能
够看到实际成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因此
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及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