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嘉祥县金屯镇中心小学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嘉祥县金屯镇中心小学
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图为开题报告会现场
2015年8月30日 11 时,在金屯镇镇中心小学实验室召开了市级规划课题《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会.会议由课题主持人吴芳慧主持,聘请高级教师张来路、谢云光同志现场指导,课题组全体成员和全体教师参加。
开题会上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再次进行了研讨.课题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不少精神空虚的人。
中华的一些优良传统不少已经在学生身上渐渐看不到了,学生缺乏爱心,缺少集体观念。
为了避免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提倡经典诵读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现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已屡见不鲜,而因不同的情况表现出来的模式又种类繁多,但真正能够有效的开展的案例还真不多。
鉴于此我校教师探索研究经典诵读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研究经典诵读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有利于研究出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模式,改善以往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不足,还有利于提高教师文化内涵的修养和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利用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利用这一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
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波波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唱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经典诗文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不排斥外国优秀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让他烟消云散了!因此,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实际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在1988年的时候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在法国巴黎集会时就提到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这是多么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
针对多年来教育出现的弊端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经典诵读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形式迅速在全国兴盛起来,各地的经典诵读教学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将经典诵读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传统的诵读教学法在现在的形式下发展下去也成了目前我们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领域现状:
1.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有的过于呆板,简单.不但没有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还加重的学生的负担。
2.诵读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诵读时间短,诵读时间难以保障,没有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缺乏持久性.
3。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尚有待提高,诵读目标不够明确。
4.部分经典诵读教学方法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普及和运用。
发展趋势分析: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应结合实际长期有效的开展。
1。
在学生方面要制定合理计划要有诵读时间保障,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兴趣和习惯.
2.在教师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修养,矫正经典诵读教学观念,明确诵读目标,选择合适诵读内容.
3.在学校方面要建立合理、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创设学校诵读环境。
(三)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增加语汇积累、提升作文能力;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学习专注力、持续力,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等。
理论价值: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
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
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
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
经典诵读: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研习诵读经典是益智开慧,完善道德,提升学问,增长能力,开拓胸怀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
本课题研究的经典诵读就是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作品或著作。
2。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2.课题界定: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对象是经典诵读(针对小学生);研究的内容为: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面临的问题:经典诵读时间过于分散、不固定、诵读效果不佳;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高;如何探索形成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改革理论指导:《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
内容选择依据:《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本。
4。
理论依据: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
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
解决经典诵读时间过于分散、不固定;诵读效果不佳;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高的现状.
2.探索出具有经典诵读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3.形成一种符合当地实际、长期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1。
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相关资料研究。
2。
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现状分析的研究。
3.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通过研究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探究经典诵读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如何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探索出经典诵读内容在教学中发挥弘扬
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不断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调查研究法。
在不同的阶段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寻找新的研究点.
4.案例研究法。
不断总结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反思,加深对经典诵读规律性的认识.
5。
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的每一阶段进行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五、课题研究阶段
1。
课题准备阶段(时间2015年04月——2015年06月)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填报课题评审书.(负责人:吴芳慧、姜守标、邵青松)
2.课题实施阶段(时间2015年07月——2017年01月)研究经典诵读具体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
(负责人:吴芳慧、姜守标、邵青松、王亚威、谢雯雯、谢艳艳、孟曼曼、张美英)
3。
总结验收阶段(时间2017年02月——2017年04月)全面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成果,准备课题验收.(负责人:吴芳慧、姜守标、邵青松、王亚威、谢雯雯、谢艳艳、孟曼曼、张美英)
六、课题成果形式
1。
经典诵读教学典型课例。
(2016年6月)
2。
撰写有关“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关论文。
(2016年12月)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2017.03)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细化责任分工。
2。
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实施方案。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4.努力争取各级领导、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保障经费落实。
主要参考文献:
1.《论语》孔子及弟子
2.《唐诗三百首》
4。
《十八大报告》
5.《儿童经典诵读与潜能开发》林助雄[德国]
6.《中国文化心理学必要》申荷永
7.《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王财贵
8、《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