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读”字了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一个“读”字了得
发布时间:2021-11-05T01:33:15.77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月中作者:李晓风
[导读] “语文”这一提法来自叶圣陶先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语文教学的派别不少,苏派语文名师中的重量级人物于永正虽然是小学老师,看了他的几节课堂实录,还是让我这个初中语文老师获益匪浅。

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李晓风
“语文”这一提法来自叶圣陶先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语文教学的派别不少,苏派语文名师中的重量级人物于永正虽然是小学老师,看了他的几节课堂实录,还是让我这个初中语文老师获益匪浅。

先是看了《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书中的于永正老师的一节阅读课《第一次抱母亲》,感觉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做的太到位了,值得我这个初中老师学习。

于老师先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谁,既提醒了学生要注意观察、推理,也风趣幽默地拉进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接着就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没预习,这是于老师没想到的。

作为小学老师,于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他教孩子们注意间架结构,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规范写字,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写得好看。

于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考试不是难解决的问题,只要孩子多读书、写好字、写好作文,一切水到渠成。

这里可以看到于老师是“功夫在平时”。

关注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这个我平时也注意到了,但是我却没有做到像于老师这样扎实:学生慢读后,让学生快读,快读后让学生像说话那样自然的读,这里蕴含着朗读的训练,应该很自然的去朗读。

小学生朗读容易唱仰脸歌,一顿一顿的,似蝉鸣高低起伏,有节奏无情感。

一句“像说话那样自然”的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匠心独运。

假如说这两个细节体现在书写和朗读训练上,那么下面的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问题去自由朗读,在朗读时不忘生字词的识记和积累。

自由读后,于老师又安排再次阅读,要求依然是准确、流畅,并且有朗读指导:句号在朗读的时候要停顿!学生在朗读时个别字的重读导致的理解歧义也给他提供了介绍标点符号使用的机会。

对于句子的范读,真是细致入微,精雕细刻。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老师认为最难的两个词“翻山越岭、愧疚”经过老师的知其音、记其行、解其义,学生没有出现问题,倒是“仰”这个字,无论于老师如何纠正,有学生从开始读错,到两课时结束,于老师再次检测时还有学生读错。

这也告诉我们一旦学生有了错误的认识,纠正起来是很难的。

一节课,于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指导读,范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他抓住词语,抓住标点,抓住语气,让学生读的自然,读进去,读熟、读准,读自然。

他谓之为“煮书”:“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假如说第一课时于老师抓得是“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那么第二课时扣住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思考、品味读出文章的情感。

让我们了解了母亲是怎样的人?被儿子第一次拥抱的母亲,她的泪水里藏着什么?学生在老师引导关注句子、词语的赏析过程中,理解了母爱,也愿意报得三春晖。

于老师的课,真是胸中有丘壑,大处入手;落实重细节,细致入微。

我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心中有课标,知道要教什么;眼中有学生,知道怎么落实。

用力千钧寄于“读”这一发,收放自如,让我爱不释“读”。

于是我又从腾讯视频里找到了老先生的一个两个半小时的视频,这是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小学初中都有,教学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于老师上课是不上则已,一上课都是两课时,相比之下,每课时的时间都稍微长一点。

先生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要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体现出来。

语文如果能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写好作文,语文成绩就不用担心。

于老师无论在哪一节课上,都非常注重朗读,学生默读,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注重朗读的语速、声音的高低,他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对表情达意的不同。

在《第一次抱母亲》中,他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书,品味人物说话的语气,引导学生不仅读的正确、流畅,还要读得有感情,符合此情此景。

例如妈妈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那句话的时候,学生读的很流畅,他引导学生注意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指导她这时说话应该有气无力的;《秋天的怀念》中,他引导学生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和没成年的女儿”这句话,让他们发现应该是有气无力的语气。

他让我发现了自己上课的肤浅,阅读课文只是浮光掠影,不像他非常细致通过“读”的各种形式走进课本。

除了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他还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品读人物,例如在了解《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形象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母爱表现在哪里时,他引导学生抓住朗读,通过多次朗读母亲说的话,因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他没有强调朗读的方法是“声断气连”的“停连”,而是很自然地让学生想象,去体会那时那景的母亲应该怎样说出那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母爱?还有品读母亲的行为,母亲的神态,在朗读这个活动中,共同总结出母爱表现在理解、细心、宽容等活动中。

我也上过《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听完了于老师的课,不比不知道自己解读课文的肤浅,不知道处理时方法的浅陋。

这就是大师和普通老师的区别,真是独学则无有,则孤陋而寡闻。

通过观课,我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我在上课时,就没有关注细节,没有发现在儿子砸东西时母亲本该阻止,却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好好宣泄宣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情感的理解;一边是不耐烦的儿子,一边是笑了的母亲,经过品读讨论,我才发现文字背后藏着哪怕儿子不耐烦也总算讲话了,母亲感到非常宽慰,所以她笑了,可见母爱的宽容;临终前
那句话,可见她对孩子的牵挂。

没有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而就让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师生共同品读等不同的形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朗读,怎一个读字了得!通过跟于老师学习,我发现学习语文,真的不能没有阅读。

在这一点上,以前的我只知道要读,也知道阅读的不同形式,但是不像于永正老师这样读的那么细,品读出情境中人物的语气、节奏,用一线贯穿,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成能力的提升,养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