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家访——家校共育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访——家校共育的桥梁
每种色彩都应盛开凸显自我的绚丽斑斓,每种花都应绽放舞动自身的婀娜多姿,每个孩子都应感恩拥有自己的快乐幸福未来。
——题记由于改革开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家庭条件的不断优越,家长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特别重视,尤其是孩子们学习环境的选择,让他们放弃本来较好的居住环境,辗转来到城里租住打工,让孩子能在一个他们认为较好的学校读书,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家访的过程中,每到一家,家长们都以自家接人待物的方式热情的迎接了我们。
每每一阵寒暄之后,我们便步入正题,开始探讨孩子的教育,这时的气氛是多变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是自责中叹息在那教育孩子时别无他法,无奈中期盼着老师能送去及时雨,感动中能找到良方秘诀。
作为老师的我们,同样期待着能和每个孩子的生存环境有零距离接触,期待着和家长们零距离沟通,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更乐意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来进一步了解孩子,就每个孩子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们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朝着一个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9月29日,我和班主任赵老师及教务主任方老师去了几个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同学家,他们都是从农村转来插班就读的,都租住在圆梦庄三桥一带,父母打工赚钱维持日常生计。
一路听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的介绍着旁边的植物,在与孩子们开心的交谈中,不一会儿就到了何梅家,孩子的妈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
何梅的妈妈说自己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而且家庭在当地也不是困难户,他爸爸在外打工。
针对何梅胆小害羞却又倔强的性格,
我们提了好多建议,也算是我们读书这么多年来的一些经验吧。
在我看来,老师总是喜欢那些爱问问题的学生。
我们把这条“经验”介绍给何梅,并让何梅的妈妈多鼓励,常监督。
带着满意的微笑向黄瑶家走去,她家是我所走访学生中条件最好的一家,她们三世同堂生活在一起,可能是由于爷爷奶奶溺爱,也或许是妈妈对她的关爱太过细致周到吧,小女孩的自理能力较差,孩子的母亲告诉我,记得是前年冬天,放学回家的她,因为爷爷奶奶不在家,却不知道给上班的妈妈去电话独自在屋外足足等了近4个小时。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孩子成绩还不错。
针对此问题,我们向妈妈提了建议,希望妈妈对她的教育要全方位综合关注,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教会她自理、自护、自立。
接着家访行程,我们来到了李世怀家,孩子的爸爸是地质队野外勘探队员,没工作的母亲却是一位知书达理之人,在家负责照看两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言谈举止之间流露着一种伟大的母爱。
妈妈在看管孩子之余就接些针线活赚钱补贴家用,有这样的家长,小男孩是幸福的,这更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最后返回到李佳鹏家,李佳鹏的奶奶是位眼光高远的老人,听了她的一席话,我们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更为年过花甲的老人有这样的见识所钦佩。
9月30日中午,与班主任带着几个学生代表随着在老家被烫伤后刚返校的李德涛,拎着师生捐款买给涛的礼物来到了他姑姑的租住屋。
本在几星期前,就预约要去她姑姑家的,因为即将高考的女儿准备必须物品没有前往。
在与姑姑的交谈中得知:涛的妈妈在他四岁时就因病离开了,姐姐在校住读(现在三峡大学就读),爸为了为了姐弟俩外出打工,由于爷爷奶奶都是近70岁的老人无法照看涛,很依赖姑姑的涛就这样一直跟着姑姑一起生活着。
看着姑姑那朴实的脸,感动着她那颗真挚炽热的心,敬佩之情悄然涌上心头。
在一旁的同学们不时地问
涛痛不痛,叮嘱他不要随便抓,不能感染……涛是个好孩子一直不爱言语的他今天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幸福的花儿洋溢在那张憨实的小脸上。
就此,我们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可以给姑姑的教育带来方便。
快两点了,我们不能久留,大家都要回学校上课。
涛的姑姑一直把匆匆告辞的我们送到大路口……
通过家访活动的开展与不断深入,让我更确信:家访——家校共育的桥梁。
真心希望每位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们现在还小,还处在养成教育的阶段,更是孩子们良好性格成型的重要阶段。
愿家长们能从身教示范开始,从细节处着手,在无私的关爱中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祝愿我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天天都有新收获,在成长历练中开心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