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蓟马防控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花蓟马防控技术指南
学 名: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异 名:Euthrips occidentali s Pergande, 1895
Euthrips tritici Crawford, 1909
Frankliniella helianthi(Moulton, 1911)
Frankliniella tritici var. Moultoni Hood, 1914
Frankliniella moultoni Hood, 1914
Frankliniella trehernei Morgan, 1925
Frankliniella californica Moulton, 1931
Frankliniella dahliae Moulton, 1948
英文名称:Western Flower Thrips
分类地位:缨翅目(Thysanoptera) 、锯尾亚目( Terebrantia) 、蓟马科( Thripidae) ,
一、西花蓟马
1、起源与分布
国内我们国家2003年首次报道在北京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张友军等,2003)。

现已在北京海淀、昌平、大兴、朝阳和丰台5个近郊区县和云南昆明、大理、楚雄、保山、玉溪、曲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广大地区广泛分布,在山东、浙江的部分地区的也有零星分布。

图1 西花蓟马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国外西花蓟马最早于1895在美国西部地区发现并报道(Pergande,1895),当时只是零星发生并危害。

后来1934年新西兰(Mound and Walker,1982)、墨西哥(Guerra-sobrevila,1989)陆续报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境内蔓延,并遍布整个北美(Beshear,1992)。

1983年被传进欧洲的荷兰,1986年入侵到法国,1987年到意大利( Rampinini,1987;Del Bene and Gargani,1989)和比利时(Heungens et al., 1989)。

亚洲地区,日本1990年报道(Hayase and Fukuda,1991),韩国1994发现并报道(Chung et al,2001),澳大利亚首次于1993年报道发生。

2、主要形态特征
西花蓟马属渐变态昆虫,有卵、若虫、预蛹和蛹以及成虫等发育阶段。

卵:肾形,白色,长 125 mm。

若虫:有2 个龄期。

初孵若虫体白色,蜕皮前变为黄色;2龄若虫蜡黄色, 非常活跃。

蛹: 分为预蛹和蛹,区别在于预蛹翅芽短,触角前伸;蛹的翅芽长,长度超过腹部一半,几乎达腹末端,触角向头后弯曲。

成虫: 头部触角8 节,第Ⅰ节淡色,第Ⅱ节褐色,第Ⅳ~Ⅷ节褐色;具3单眼,呈三角状排列,一对复眼;单眼三角区内一对刚毛与复眼后方一对刚毛等长。

前胸前缘一对角刚毛与一对前缘刚毛等长,后缘具两对刚毛也与一对后缘角刚毛等长;后胸背板中央网纹简单,前缘两对刚毛着生位置几乎平行且等高,中央一对刚毛下方后缘处具一对感觉孔;前翅总具有两列完整连续的刚毛。

成虫腹部背板中央有T型褐色块;第Ⅷ节背板两侧的气孔外方具两弯状微毛梳,后缘具稀疏但完整的梳状毛。

雄虫体色淡,体小,腹部第Ⅲ~Ⅶ节腹板前方具有淡褐色椭圆形的腺室,但第Ⅷ节背板后缘无梳状毛。

3、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西花蓟马具有卵、1、2龄若虫、预蛹、蛹和成虫六个虫态。

1、2龄若虫食量大,且活跃,预蛹、蛹不吃也不动。

西花蓟马产卵于植物表皮内部,卵呈乳白色、肾形,通常零星单个分布,但有时沿叶脉排成一排,17-37℃,卵期2.5-4天。

初孵1龄若虫就可以取食,呈白色、透明,随后变为黄色,体长0.2–0.5mm。

2龄若虫呈黄色,比1龄若虫大,纺锥状,蜕皮转化为预蛹前发白,钻入土壤或植物碎屑里。

预蛹和蛹都在土壤或植物碎屑内,除非受到惊扰,不吃也不动。

预蛹翅芽短,触角未发育完全,而蛹翅芽更长,触角发育完全并沿着头部伸向后方。

蛹期可以明显地区分性别。

通常情况下,西花蓟马大部分在2cm深的土壤中化蛹,随着深度加深,西花蓟马越少,8-10cm深时没有发现蓟马(Deligeorgidis 和Lpsilandis, 2004)。

蛹羽化成成虫时,具翅。

雌虫比雄虫个大,颜色从黄色变化成黑褐色,腹部较圆。

雄虫淡黄,腹部窄且修长。

西花蓟马雌虫未交配就可以产卵,未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子代通常为雄虫。

雌虫为二倍体,雄虫为单倍体。

西花蓟马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平均2-3周。

不过所处的温度和寄主植物不同,发育历期有所不同(张治军,2007;张治军等,2007)
西花蓟马在美国南部冬天发育缓慢( Chellemi et al .,1994;Toapanta et al, 2001),主要以躲藏在土壤或碎叶和残骸中的成虫越冬。

美国的得克萨斯州(Chambers and Sites, 1989)、乔治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
(Chamberlin et al, 1992)、北卡洛莱纳州( Cho et al, 1995),西花蓟马可以在室外越冬。

在中西部地区的北部,西花蓟马在室外不能越冬,而在亚特兰大和宾西法尼亚州的土壤和苜蓿中可以越冬(Felland et al, 1993,1995)。

在温室,西花蓟马可以周年繁殖。

在加拿大的安大略湖南部和丹麦,由于天气严寒条件,西花蓟马不能越冬(Brodsgaard, 1993b)。

西花蓟马个体微小、修长,具有缨状翅膀。

虽然不能够远距离飞行,但是体形微小、缨翅有利于西花蓟马随风远距离传播。

由于寄主范围广及它自己的扩散能力,西花蓟马很方便从温室周围环境传入温室。

西花蓟马于我国因地处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发生世代明显不同(张治军,2007)。

图2、西花蓟马各虫态
4、寄主范围
西花蓟马食性杂,寄主植物多达500多种,主要包括菊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等60多个科的作物和杂草,例如菠萝、番木瓜、新西兰番茄、西红柿和葡萄等水果(Robb,1989),蚕豆、豌豆、花生等农作物,菜豆、甘蓝、花椰菜、芹菜、黄瓜、茄子、莴苣、豌豆、甜椒、辣椒、马铃薯、菠菜、大葱等蔬菜,非洲紫罗兰、紫苑、秋海棠、金盏草、马蹄莲、菊花、瓜叶菊、仙客来、大丽花、翠省属、藻百年属、天竺葵、大丁草、唐菖蒲、石头花、凤仙花、新几内亚凤仙,矮牵牛、樱草、毛莨属、金鱼草、百日菊等花卉(Yudin et al.,1986;Yuding et al,1988;Robb and Parrella, 1991;Daughtrey et al,1995,1997;Parker et al.,1995;Daughtrey,1996),同时也危害许多种类杂草。

5、发生与危害
西花蓟马通过取食、产卵和传播病毒导致农作物生产减产(Tommasini and Maini,1995; Kirk,2002),西花蓟马造成的危害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危害,二是间接危害。

直接危害西花蓟马是锉吸式口器。

口器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蓟马的口器短喙状或称鞘状;喙由上唇、下颚的一部分及下唇组成;右上颚退化或消失,左上颚和下颚的内颚叶变成口针,其中左上颚基部膨大,具有缩肌,是刺锉寄主组织的主要器官;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在。

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导致被刺寄主表皮细胞死亡。

根据寄主种类不同,西花蓟马危害果、花、花蕾、叶和叶芽(Childers and Achor,1995)。

若虫和成虫都能够取食危害。

若虫通常取食未成熟叶芽边缘,损伤不易被发现,但是随着叶片的进一步展开,被伤害的区域无法伸展而导致叶片变形。

这样,只有损伤已经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危害才表现出来。

西花蓟马也可以取食充分展开的成熟叶片,被取食损害的细胞死亡导致叶片表面银化,同时在植株表面留下黑绿色斑状排泄物。

西花蓟马危害已开的鲜花导致花瓣斑驳,黑色花瓣通常呈现白色条纹,而浅色花瓣通常表现棕色疤痕,导致作物的美学价值降低。

西花蓟马危害花蕾,不仅导致花瓣斑驳,而且导致花冠畸形,严重的可能导致花不能正常开放。

间接危害西花蓟马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传播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番茄斑萎病毒属的两种植物病毒: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NSV)和番茄斑萎病毒(TSWV)(German et al,1992;Ullman et al.,1997)。

番茄斑萎病毒属是一类重要的病害,它能够感染600多种花卉植物(Daughtrey et al,1997;Ullman,1998)。

凤仙花坏死斑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是番茄斑萎病毒属中唯一感染园艺作物,并且植株一旦被感染,能被蓟马在植株间携带传播并造成大面积损失的两种病毒病。

两种病毒病危害植株的症状因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皱缩、叶片畸形、叶面斑点、明脉、叶面上出现线状波纹、叶面或花上出现同心环和茎干坏疽等。

这两种病毒病,在北美温室作物上,凤仙花坏死斑病毒是主要病毒病,而在欧洲,番茄斑萎病毒危害更为普遍。

这可能跟番茄斑萎病毒主要危害蔬菜,凤仙花坏死斑病毒主要危害花卉有关( Daughtrey et al,1997)。

6、传播与扩散
西花蓟马容易随风带入温室,也容易随工作人员衣服、毛发、仪器、植物材料等传播。

地区、国际间通常随蔬菜、花卉等各种栽培植物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1.程俊峰, 万方浩, 郭建英.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 的GIS 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3): 525-529.
2.程俊峰, 万方浩, 郭建英.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昆虫学报, 2006, 49(3): 438-446.
3.张友军, 吴青君, 徐宝云, 等. 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西花蓟马在北京发生危害. 植物保护, 2003,
29(4): 58-59.
4. Chamberlin J. R., J.W.Todd, R. J. Beshear, et al. Overwintering hosts and wing form of thrips, Frankliniella
spp ., in Georgia(Thysanoptera:T hripidae):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spoted wilt disease.Environ.Entomol. 1992. 21(l):121-128.
5. Chung BK, Kang SW, Kwon JH, Chemical control system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Thysanoptera:Thripidae) in greenhouse eggplant. J. Asia-Pacific. Entomol. 2001.3, 1-9. 1 23 4
图3 西花蓟马危害状(1、2为直接危害,3、4为间接危害)
6. Daughtrey M. 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ospoviruses in greenhouses.Acta Hort. 1996.431:90 -98.
7. Daughtrey M. L., R. L. Wick and J. L. Peterson. 1995. Compendium of Flowering Poted Plant Diseases. APS
Press,S t.Paul,Minnesota,United States.
8. Del Bene G. and E. Gargani. Contributo alla conoscenza di Franklin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Redia. 1989. 72 (2):35 9-410.
9. Deligeorgidis P. N. and C. G. lpsilandis. Determination of soil depth in habited by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and Thrips tabaci Lindeman(Thysan.:T hripidae)under greenhouse cultivation J.Appl.Ent. 2004.128(2):108-111.
10. Guerra-Sobrevilla L. Efectiveness of aldicarb in control of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Franklin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in table grapes in Northwestern Mexico,Crop Prot. 1989.8(4):277-279.
11. Hayase T, Fukuda H, 1991. Occurrence of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on cyclamen and its identification [In Japanese]. Shokubutsu Boeki. 45, 59-61.
12. Heungens A., G. Buysse and D. Vermaerke. Control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 s and Chrysantbemum indicum with ndbouww Rksuniv.Gent. 1989.54 (3):957-981.
13. Kirk W. D. J. The pest and vector from the West: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2002..p p.33 -44. Marullo R .and
L .A .Mound.[e ds].Thrips and Tospoviruse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ysanoptera.Australian National Insect Collection,Canberra.
14. Kirk WDJ, Terry LI, The spread of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Agr. Forest Entomol. 2003.5, 301-310.
15. Mound L .A and A .K .Walker. Te rebrantia( Insecta:Thysanoptera).Fauna of NewZealand 1982.1,1 -113
16. Pergande T. Oberservations on certain Thripidae. Insect life 1895.7:39 0 -3 95
17. Rampinini G. Unnuovo parassitad elta Saintpaulia:Franklinella occidentalis. lamerin forma1
1987.2(1-2):20-23.
18. Yudin L .S .,B .E .Ta bashnik,J. J. Cho,et al . Colonization of weeds and lettuce by thrips (Thysanoptera:
Thripidae):Environ.Entomol. 1988.17(3) :5 2 2-526.
19. Yudin L. S., J. J. Cho and W. C. Michell. Host range of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Thysanoptera:T hripida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eucaenag lauca.Environ. Entomol. 1986.15(6):1292 -1295.
20. Yudin L. S., W. C. Mitchell and J. J. Cho.. Color peferance of thrips(Thysanoptera:Thripidae) with reference
to aphids( Homoptera:Aphidae) and leaf miners in Hawaiian lettuce farms.J. Econ.Entomol 1987.80 (1): 50-51..
二、检验检疫技术规范
1、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的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操作办法。

1.2本规范适用于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对西花蓟马和携带西花蓟马的植物材料的检疫检验检疫处理。

2、产地检疫
2. 1 产地检疫
指本规范适用的植物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包括田间调查、室内检验、疫情报告、出证。

2.2 田间调查
在疫情不明的地区,对适用植物及田边杂草进行逐田踏查;在西花蓟马发生区,应在适用作物生产阶段进行2~3 次疫情调查。

2.3 室内检验
将田间调查过程中采集的标本带回室内进行进一步检验,检验方法参考本规范4。

2.4疫情报告
发现疫情后,应立即报告给当地农业检疫部门和外来入侵生物管理部门。

2.5 出证
经田间调查和室内检验,未发现西花蓟马的适用植物及其产品,可签发“产地检验合格证”。

对田间检查发现有西花蓟马的田块应签发“控制除害通知单”。

3、调运检疫
3. 1 准备工作
3. 1. 1 凭介绍信(或身份证) 受理并审核农业植物调运检疫报验申请单,调入地提交要审核的农业植物检疫要求书,复检时核查植物检疫证书。

3. 1. 2 向申报人查询货源安排、运输工具、包装材料等情况,准备检疫工具,确定检疫时间、地点和方法。

3. 2 现场检疫
3. 2. 1 检查内容
现场应检查适用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堆放场所等,有无西花蓟马各虫态;寄主植物的花、叶、茎、果等植株残体上是否有西花蓟马的各虫态,复检时应检查调运产品与检疫证书是否相符。

3. 2. 2 抽样
根据不同适用植物产品、不同包装、不同数量,分别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或分层设点等方法取样。

用肉眼或手持放大镜直接观察样品。

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可疑为害植物组织(花、叶等)、虫态应进行室内检验,检验方法参照本规范4。

3. 3 评定与签证
根据现场或室内检验结果,对受检植物及其产品进行评定。

3. 3. 2 签证
对未发现西花蓟马的植物产品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放行,复检不签证。

4、检验及鉴定
4.1仪器、用具及试剂
4.1.1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

4.1.2 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剪刀、白瓷盘、脱脂棉、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小毛笔、玻璃瓶、酒精灯、小玻瓶。

4.1.3 5%氢氧化钾、75%乙醇、85%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二甲苯、丁香油、中性树脂、蓟马保存液(75%乙醇+5%冰乙酸)、Honyer氏液(阿拉伯胶30g,水合氯醛200g,甘油20g,蒸馏水50ml,混合加热,待充分融合后再过滤)。

4.2 现场检疫
4.2.1 卵
在25℃~30℃下,卵历期3d~4d,可在室温下将样品植株插于盛装适量水的容器内保水,冬天可在25℃植物生长箱内放置4天,之后检查是否有若虫。

或直接将可能有虫卵的叶片剪下,浸泡于75%乙醇中,待叶片变色后,置体视显微镜下检查。

4.2.2 若虫和成虫
4.2.2.1检查切花时,先在地上或实验台上置一白瓷盘,最好再铺上一层深色纸,然后倒持切花轻轻抖动,蓟马受惊后会从花内掉落到盘上,将盘上的蓟马(1龄若虫色浅,近白色,2龄若虫黄色)用蘸有75%乙醇的小毛笔收集到盛有蓟马保存液的透明小瓶内。

4.2.2.2检查植株时,应注意检查花、叶面和叶背、枝条和隐蔽处,仔细检查是否有蓟马为害状,其中是否有隐藏该虫。

4.3 玻片标本制作
4.3.1 临时性玻片标本
将浸泡标本置于载玻片上,用Hoyer氏夜封盖,置于40℃~50℃,恒温箱内烘烤2d~3d,使其身体略透明即可用作鉴定标本。

4.3.2 永久性玻片标本
将浸泡标本渐至85%乙醇、85%乙醇、100%乙醇中脱水,每浓度乙醇中约经20min,在载玻片上滴上丁香油数滴,放入标本,用小针对翅、触角及足等整姿,用吸水纸吸干丁香油,然后滴上数滴中性树胶,盖上盖玻片,置入40℃~50℃恒温箱内烘烤2d~3d。

4.4.1鉴定方式
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各虫态浸泡标本的形态特性。

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形态特征。

4.4.2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图4、5)
触角8节,头部具有1对单眼间鬓,前胸前缘、前缘角各有1对长鬓,后者长于前者;后缘角有2对长鬓,后缘有1对较长鬓,其外有2对短鬓,其内有1对短鬓。

前翅前脉于后脉着生排列等距的鬓。

腹部末段雄性端部圆形,雌性为圆锥状,腹面纵裂,雌虫产卵器呈锯状,由4片组成。

雄虫体略小体色较淡,腹部腹片没有附属鬓,一般第Ⅲ~Ⅶ节腹片具腹腺域。

4.4.3 西花蓟马的形态特征
4.4.3.1 成虫(图4、5)
4.4.3.1.1 体型体色:雌虫体长1.2mm~1.7mm,体淡黄色至棕色,头及胸部色较腹部略淡,雄虫与雌虫形态相似,但体型较瘦小,体色淡。

4.4.3.1.2 头部:头宽略大于长,短于前胸,颊后部略收窄,单眼间鬓位于前、后单眼中间连线上,复眼后鬓6对,从内向外第4对鬓最长,约与单眼间鬓等长。

4.4.3.1.3 触角:触角有8节,第Ⅲ、Ⅳ节具交叉状感觉锥。

4.4.3.1.4 前胸背板:前胸背板有4对长鬓,前缘角及前缘各有1对长鬓,前缘角长于前缘长鬓,后缘角有2对长鬓,后缘鬓5对,其中从中央向外第2对鬓最长。

4.4.3.1.5中、后胸背板:中后胸背板愈合,恰暖具4根长鬓,中胸盾片布满细横纹,后胸盾片中央有不规则的网纹状,后方有1对钟形感觉孔(呈亮点状)。

4.4.3.1.6 前翅:前脉鬓22根,后脉鬓18根,均等距排列。

4.4.3.1.7腹部:第Ⅷ节被骗后缘梳完整,两侧梳毛较长,中央则较短,雄虫腹部第Ⅲ~Ⅶ节腹片上有长椭圆形颜色较浅的腹腺域。

a~g 雌成虫形态:a 整体,b 头部(a ’ 单眼前鬃,b ’单眼间鬃,c ’复眼后鬃),c 触角,d 前胸,e 后胸背盾板,f 右前翅(缨毛略),g 腹部第8~10背板(a ’微弯梳,b ’梳状毛,c ’钟状感觉器);h 雄成虫腹部第J 腹板(仿T. Hayase ,
1991;仿雷仲仁等,2004)
图4 西花蓟马成虫主要分类特征示意图
触角 单眼间鬃
复眼后鬃
感觉器 第Ⅷ腹节梳状毛
1 2
3 4
图5、西花蓟马主要分类特征显微镜照片
4.4.3.2 卵
不透明,肾形,约200µm长。

4.4.3.3若虫
若虫有4个龄期。

第一龄若虫一般无色透明,虫体包括头、3个胸节、11个腹节;在胸部有3对结构相似的胸足,没有翅芽。

第二龄若虫金黄色,形态与第一龄若虫相同。

第三龄若虫白色,具有发育完好的胸足,具有翅芽和发育不完全的触角,身体变短,触角直立,少动,又称“前蛹”。

第四龄若虫白色,在头部具有发育完全的触角、扩展的翅芽及伸长的胸足,又称“蛹”。

4.5 结果评定
4.5.1 成虫符合4.4.2和4.4.3.1可鉴定为西花蓟马。

4.5.2 卵、若虫分别符合4.4.3.2和4.4.3.3可作为西花蓟马鉴定的参考依据。

5、检疫处理和通报
在调运检疫或复检中,发现带有西花蓟马的植物产品,调入未发生区的应做销毁处理;调入发生区的应先做除害处理,然后使用。

从发生区调出的适用植物及其产品做消毒除害处理后,可签证放行,但仅限调往发生区。

产地检疫中发现西花蓟马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进行应急治理。

疫情确定后一周内应将疫情通报给对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目的地的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管理部门和农业植物检疫部门,以加强监测力度。

附录1:西花蓟马及其近缘种检索表
花蓟马属分种检索表
1.体鬓较短而细。

前脉鬓11根-15根,后脉鬓9根-12根。

单眼间鬓长,位于前、后单眼外缘连接线上。

后胸盾片具多条纵相线纹,近后方有钟形感觉器一对。

腹部第Ⅷ背板后缘梳状毛缺································································································茭笋花蓟马F. zizaniophila
体鬓较长而粗。

前脉鬓19根22根,后脉鬓15根~18根 (2)
2.头长于前胸,头顶略成拱圆,两架平直。

单眼间鬓位于前、后单眼外缘连线上。

后胸盾片密布纵走线
纹,无钟形感觉器··············································································禾花蓟马F. tenuicornis
头短于前胸,前缘不拱圆,颊后部略收窄 (3)
3.复眼后鬓长,最长的鬓几与单眼间鬓等长。

单眼间鬓位于前、后单眼中间连线上,后胸盾片中央具长
网状纹,并具1对钟形感觉器·······························································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
复眼后鬓短,长度仅为单眼间鬓的一半,颊后部较窄。

单眼间鬓位于后单眼前内方,在前后单眼中心连线上。

触角较粗。

后胸盾片中部以网纹为主。

腹部第Ⅷ背板后缘梳状毛细小而稀疏·················································································································花蓟马F. intonsa
三、西花蓟马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的调查监测技术操作办法。

1.2本规范适用于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对西花蓟马的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

2.调查
2.1 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询问有关西花蓟马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危害情况,分析西花蓟马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

对询问过程发现的西花蓟马可疑存在地区,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2.2 实地调查
2.2.1调查地域
城市:重点调查城市里的各类花卉、蔬菜交易市场及周边绿化带
农村:重点调查城市郊区农村的各类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及周围杂草。

2.2.2 调查方法
调查设样地不少于10个,随机选取,每块样地面积不小于1 m2,用GPS测量样地的经度、纬度、海
拔,记录样地的地理信息、生境类型、物种组成。

观察有无西花蓟马危害,采集蓟马成虫室内镜检,确定是否有西花蓟马,记录西花蓟马发生面积、密
度、危害植物(蔬菜、花卉、杂草等)。

2.2.3面积计算方法
发生于农田、果园等生态系统内的外来入侵西花蓟马,其发生面积以相应地块的面积累计计算,或
以划定包含所有发生点的区域面积进行计算;发生于路边、房前屋后、绿化带等地点的外来入侵生物,发
生面积以实际发生面积累计获得或持GPS仪沿分布边界走完一个闭合轨迹后,围测面积。

2.2.4 危害等级划分
根据蔬菜、花卉不同作物和不同部位。

具体等级按以下标准划分:
等级/蔬菜叶或花/花卉花
1 0 0
2 1-
3 1
3 4-10 2-3
4 11-30 4-7
5 31-100 8-15
i (√10)i-2—(√10)i-12i-2—2i-1
3 监测
3.1 监测区的划定
发生点:西花蓟马发生田块外缘周围100米以内的范围划定为一个发生点(两个发生田块距离在100米以内为同一发生点);划定发生点若遇河流和公路,应以河流和公路为界,其他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发生区:发生点所在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区域划定为发生区范围;发生点跨越多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的,将所有跨越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划为同一发生区。

监测区:发生区外围5000米的范围划定为监测区;在划定边界时若遇到水面宽度大于5000米的湖泊和水库,以湖泊或水库的内缘为界。

3.2监测方法
根据西花蓟马的传播扩散特性,在监测区的每个村庄、社区、街道山谷、河溪两侧湿润地带以及公路和铁路沿线的人工林地等地设置不少于10个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10m2,悬挂明显监测位点牌,一般每月观察一次。

4 样本采集与寄送
在调查中如发现可疑西花蓟马,将可疑用70%酒精浸泡可疑西花蓟马,标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及采集人。

将每点采集的可疑西花蓟马集中于一个标本瓶中,送外来物种管理部门指定的专家进行鉴定。

5 调查人员的要求
要求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掌握西花蓟马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以及西花蓟马的调查监测方法和手段等。

6 调查结果处理
调查监测中,一旦发现西花蓟马,严格实行报告制度,必须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定期逐级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有关调查监测情况。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新发、暴发后的应急控制操作方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外来入侵生物管理机构和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在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发生的应急处置。

2 应急控制方法
2.1对田间尚未建立稳定种群地区的防治方法
对田间尚未建立稳定种群的地区,发现少量或小范围的西花蓟马种群,首先人工铲除西花蓟马发生地上的所有植株,然后每隔3-5天连续喷洒农药3次。

其次对于比较珍贵、经济价值高的植物采用施药处理,并严格监测蓟马发生情况,然后及时处理。

2.2 对田间已建立稳定种群地区的防治方法
对田间已建立稳定种群地区的在应急防治时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可以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1)用甲基溴按每立方米20克的剂量进行熏蒸;
(2)用克百威和涕灭威以1×10-4mg/L的浓度加入灌溉水中;
(3)40%毒死蜱EC 800-1000倍液、45%马拉硫磷EC800-1000倍液和25%喹硫磷EC800-1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新型杀虫剂1.8%阿维菌素EC8000倍液、2.5%多杀菌素SC 10000倍液防治西花蓟马的效果显著;烟碱类药剂10%吡虫啉WP2500倍液。

注意不同种类药剂轮用和换用。

3 注意事项
喷雾时,注意选择睛朗天气进行。

在沟边或农田边采用杀虫剂喷雾时,避免药剂随雨水进入农田、河沟而造成环境污染。

喷药时应均匀周到。

实施很低容量喷雾时。

不要在下雨天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下雨,应补喷一次。

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综合治理的操作方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部门对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

2 专项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疫区引种苗木,对苗木进行严格检疫及消毒。

(2)夏季休耕期进行高温闷棚,首先清除田间所有作物、杂草,棚室周围的植物一并铲除,将棚室温度升至40℃左右,保持3周,残存的若虫均会因缺乏食物而饿死;
(3)培育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中起越来越重要作用。

国外对番茄、黄瓜、辣椒等不同品种对西花蓟马的抗虫性测定表明,不同品种间对该害虫的敏感性最大相差可达76倍;
(4)把西花蓟马的寄主植物同生长比较快的非寄主谷类作物间作,可以阻碍蓟马和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播;
2.2、物理防治
(1)采用近紫外线不能穿透的特殊塑料膜做棚膜;
(2)加盖防虫网是阻止蓟马进入温室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可减少农药使用量50%~90%;
(3)将烟碱乙酸酯和苯甲醛混合在一起制成诱芯,或将茴香醛与上述两种化合物混合后制成粘板,在田间使用,能够大量诱杀成虫;
(4)悬挂淡蓝色、淡黄色的诱虫板,可诱杀成虫;
(5)保持葡萄温室里面二氧化碳的含量在45%~55%,可有效防治西花蓟马;
(6)将大棚温度加热到40℃并保持6小时以上,可全部杀死西花蓟马的雌成虫。

2.3、生物防治
西花蓟马的天敌包括花蝽、捕食螨、寄生蜂、真菌和线虫等。

释放天敌应掌握在害虫发生初期,一旦害虫出现即开始释放。

(1)花蝽包括Orius laevigatus,0.armatus,0.heterorioides,淡翅小花蝽0.tantill ,0、insidiosus 等。

其中0.insidiosus最常用;
(2)捕食螨包括:巴氏钝绥螨和胡瓜钝绥螨,与0.insidios 不同的是,胡瓜钝绥螨只取食西花蓟马的1龄和2龄若虫,因此田间只释放捕食螨不能有效控制西花蓟马为害,而同时释放花蝽和捕食螨效果较好;
(3)虫生真菌和线虫:西花蓟马的预蛹和蛹一般生活在基质或土壤中,采用土壤施用线虫,其中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his bacteriophora HP88 和Thripinema mcklewood i较常见,线虫能够阻止或降低西花蓟马产卵。

另外施用病原线虫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25×104 L-1,防治效果可达76.6%。

同时在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