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学习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

因此。

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也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以体验为中心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建立艺术教育网络、重视情感体验和活动参与、建立全方位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提高公共艺术课教学效果。

标签: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自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等学校纷纷按照文件精神的要求开设公共艺术课程,高职院校也如此。

但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公共艺术教学是一个新鲜事物,公共艺术教学经验比较少,因而,教学效果并不佳,与专业课教学相比,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加大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于高职院校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十分重要。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示引玉。

一、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意味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必须认识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目标,开展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教学改革也是如此。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已成职业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无需笔者再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明确这一问题,一些教育者和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陈丹辉主持的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对北京13所职业学校4296名学生的调查显示职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同等其他学校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明显差距。

2003年,山东省“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广州市“中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及个案研究”课题组、浙江省“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与数学学习的矛盾”课题组类似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等其他学校的学生,而只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职校生和普高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

”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则以为不同的智力类型正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基础。

正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学习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开展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时要区别对待。

二、制定教学大纲,明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定位
虽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并将艺术导论、戏剧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作为限选课程,但并没有颁布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各省在贯彻这一方案时,基本也没
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标准、教学目标都由大纲所规定。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行制定,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大纲也是如此。

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时间不久,其教师很多是由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或其他专业转行的教师担任,或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或知识、素养有限,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上,把握能力还不强。

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现象:以现有的教材内容作为大纲。

从笔者看到的一些教学大纲看,大多数是以上海交通大学等一些高校主编的公共艺术课教材作蓝本制定的。

本来,应先有大纲,再有教材,但由于高职院校的上述特殊情况,这一程序颠倒过来。

鉴于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

路径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从上到下。

即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和学习的特点,制定适应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限选)课程教学大纲。

另一种方式是从下到上,即由各学校自行制定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限选)课程教学大纲,再将其中的优秀大纲进行整合,形成全省统一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限选)课程教学大纲。

三、以体验为中心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精神科学的推断方法却是一种无意识的推断,因而精神科学上归纳的进行就与独特的心理条件联系到一起了。

他要求有一种合适感,并且又需要它的精神能力,如丰富的体验和对势的承认”,他还进一步阐述体验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体验概念对确定艺术的立足点来说,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由此,艺术作品被理解为生命之完美的象征性再现,每一种体验似乎正走向这种再现……这便得出了一个美学结论:所谓的体验艺术则是真正的艺术”,这就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看似深奥,其实其要阐述的艺术原理也很简单,即艺术接受,包括对艺术作品中内置的“真理”——作者的认识和情感——的接受,不是以一般的逻辑推理的形式进行的,而是以艺术独有的方式——通过“教化”、“共同感”、“趣味”等环节进行的。

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大师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让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得接受过程受到阻碍,达到尽可能紧张的程度和持续很长的时间”,为此他主张诗歌的语言应该是“阻碍的” 、“扭曲的”。

这对艺术教育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进行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体验的作用,要采用各种“陌生化”的形式,尽可能地手段延长学生感受作品的时间,让学生获得与作者相同的“共同感”,最终认同于作者预设在艺术作品中的“真理”。

实际上,这是一切艺术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一切艺术教育的终点。

当前,部分本科及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的问题也在于此,忽视了体验对于艺术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当然也希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让学生获得一些关于艺术、历史、人生的知识,甚至一些学科的系统性的知识,但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和学习的特点,其公共艺术课决不能像对艺术专业或其他本科高校的公共艺术课那样,将重点放在从史的高度,对作品的内涵、形式,以及地位、意义做条分缕析式的冷静分析,而应将重点放在对作品的体验上,也就是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接受“受阻”,从而使其体验时间得以延长,以真正进入作品,达到对作品的理解。

中国传统的接受理论,十分重视“悟”的作用。

“悟”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自省的精神过程,这对于自知-自省智力较差的高职
院校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必须通过另外的方式,实现接受的“受阻”——形式各样的活动。

例如,教授戏剧鉴赏中曹禺话剧作品赏析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将话剧作品在课堂或课外看一遍,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旁征博引、长篇大论、条分缕析式的、也不乏创见的分析;而应该让学生先观看将要进行重点分析的人物的重要场次,再进行表演——以此延长体验时间,再从学生表演的角度入手分析戏剧人物,再过渡到作品的思想。

如表演周朴园见鲁妈这一段,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场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对鲁侍萍曾经有过的爱、对过去美好日子的回忆、还有一点负心的内疚、以及现实条件要求他采取措施而产生的残酷无情交织在一起,学生开始演这个人物,不一定能把握他的复杂内涵,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从演艺的角度分析人物,学生更容易接受。

不仅是戏剧鉴赏如此,其他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甚至艺术导论,都要突出活动的特点,以便于学生接受。

再如,在鉴赏《梁祝》中《化蝶》时,让男生、女生分别唱低声、高声部,并用动作来表现旋律,通过男生、女生歌声、动作的协调性,理解音乐通过这种内在的协调表达主题的方式。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建立艺术教育网络
艺术教育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包含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一定的艺术技能方面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也包含专业的成分,因此,艺术教育也不能只限于显性课程,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将艺术教育延续到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层次的不同,让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从而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的网络,扩大艺术教育的功能。

将有目的性、导向性的艺术教育渗入到学生课后生活主要有二种渠道,一是学生社团,二是学生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群众生活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高职院校也活跃着很多学生社团,其他不少是文艺社团,如文学社、漫画社、小品社、美术社、合唱团等。

作为学生社团,学生当然是主体,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也十分重要——它不但可以增强社团的凝聚力,还可以拓展课堂艺术教育的功能。

例如,有的学生,参加音乐鉴赏课程的选修,只是想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些同学则可能对唱歌也有兴趣,并希望提高自己的唱歌方面的技能。

对于后者,可以通过注重技能训练的音乐社团来实现其目的,从而建立课上面向全体、欣赏为主,课后技能训练、个性发展的立体式教育网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再如,选修戏剧鉴赏的同学并不一定都有表演方面的兴趣与特长,有的同学只限于从文学方面鉴赏戏剧,有的同学可能有一定的表演爱好和特长。

对于后者,可以鼓励其成立小品社或话剧社,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戏剧表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除此之外,学院学生会、团委也会组织一些文艺方面的活动,像每年的迎接新生的联欢会、迎接新年的晚会等,这些活动是由学生独立组织,但教师也可作为顾问参与,以提高其艺术水准。

总之,公共艺术课的授课教师应该主动参加社团及其他相关活动的指导,而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上述活动,从而形成以公共艺术课程为核心、社团活动和相关的活动为辅助的网络教育体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教育效果。

五、重视情感体验和活动参与,建立全方位课程考核体系
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从本质上说它属于美育教育,属于价值教育,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客观标准和绝对标准,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对被文化认同的经典作品的接受、欣赏、感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雅的情操,并形成一种为情感所浸透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一个有素养、有技能、负责任的社会人。

与艺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考核也应该以多形式、从多角度进行。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考核,笔者以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1.要重视过程考核。

康德以为审美(艺术)无利害,但同时也认为审美(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艺术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熏陶过程,即受众接受艺术作品时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受到作者预设在作品中的“真理”的影响,久而久之,认同与作品中的“真理”。

因此,对公共艺术课的考核时,首先不是考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考查过程:看学生是否花时间认真地感受、接受作品,把教师指定的或自己选读的作品认真阅读(观看)完;是否认真投入到社团活动和相关活动中;是否真心投入到教师布置的创作任务中,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

为了加强过程的考核,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将学生排练作品、表演练习和一些实践活动,用手机拍下来,供教师检查。

2.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多了解学生,并对学生作出富有导向性和人情味的评价。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同时也包含着价值观教育,这些方面的教育效果不是简单地做几道题目就可以看出的,而是通过丰富的生活表现出来,因而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对学生与艺术相关的日常活动进行评价,以引导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3.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的课程目标描述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这也表明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课程学习考核时,也要从多方面综合进行。

作为通视识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信息是必要的;作为美育、情感教育、价值、信仰教育的综合教育,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情观衡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做出恰当的评价;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以致意大利美学大师克罗齐以为艺术是直觉,而非物理事实,不需要媒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创新意识对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而要将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况作为公共艺术课的考察对象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对学生公共艺术课进行综合考查时的内容,当然,我们不一定采取平均的方法,而是教师整体权衡,综合评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叶肇芳,李利.多元智力理论的职业教育学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8).
[3](德)伽达默尔,(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译者前言[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俄)什克洛夫斯基,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