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试题精编及答案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几年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试题精编及答案100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下列文学常识及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成长读书阶段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有《项链》《变色龙》
D.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南宋哲学家。
该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
【答案】 A
【解析】【分析】B.“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不妥。
文中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
C.《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
D.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课本内的注释知识的掌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B.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D.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左传》是他根据鲁史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 A
【解析】【分析】A. 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以书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附加题
(A)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
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
他又恨又怕。
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
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
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
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
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B)保尔明白,没有别的法子解释他拒绝步行的理由,只好低声说:“我的两条腿全肿了,连走带跑一个星期,我实在做不到。
此外,同志,我还不知道您是什么人。
”
“我是你们团的参谋长,这是一。
第二,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
如果您是个残废,我可没叫您在部队里工作,这不能怪我。
”
保尔好像挨了一鞭子,他猛地一抖缰绳。
但是,古谢夫那只坚强有力的手阻止了他。
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
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
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
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
想到这里,他离镫下马,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
(1)(A)(B)两篇选文中保尔分别受到怎样的“侮辱”?
(2)保尔面对“侮辱”的态度变化体现了他在成长,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3)两篇选文在塑造保尔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举例分析。
【答案】(1)(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
(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2)(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
(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
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3)两篇选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
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
(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解析】【分析】(1)从“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他离镫下马,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反映了保尔的不满以及行为的幼稚;“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体现了他的成长和觉悟的提高。
(3)(A)中“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
他又恨又怕”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保尔对神父的愤恨;(B)中“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
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也是心理描写,突出了保尔的顾全大局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
故答案为:⑴(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
(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⑵(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
(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
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
成熟。
⑶两篇选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
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
(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对选文的内容的概括。
考生要仔细阅读选段,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注意概括的内容要准确,一般的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选段的理解。
要求考生对选段认真阅读,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回答。
考生在回答时尽量运用原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名著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熟读名著,在文本中找到对人物刻画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来进行分析总结。
4.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答题。
莫振高,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他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他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任教30多年来,莫振高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顺利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点击师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内容。
(2)【礼赞师魂】莫振高校长对都安教育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感动中国”颁奖词曾用“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来评价他,我们还可以用哪两句古诗词名句来礼赞他?(3)【感念师恩】为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
①大家都在“师恩情深”栏目中写一句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话语,请你也写一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②手抄报已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设计另外两个。
(不能直接用材料和题目中的四字词语作答)
栏目一:师恩情深
栏目二:恩师风采
栏目三:________
栏目四:________
【答案】(1)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师生剪影;师生故事,课堂风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主体是“莫振高”,事件是“感人事迹”。
据此即可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准备一个笔记本,分门别类的把相关的名句整理出来。
因为莫振高是一个老师,所以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礼赞他。
(3)①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表达的
主题或目的是什么,然后即可根据这个主题来组织语言,表述时,一定要语言通顺,说理有据,有时还要注意要有称呼。
本题表达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表达的目的是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长度要求是一句。
据此可作答如下:老师,是您为我的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谢谢您!②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手抄报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主题相关,还要认真分析已给出的栏目名称,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其格式相同。
据此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1)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师生剪影,师生故事,课堂风采。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的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从自己掌握的诗词名句中,提取关于关于“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全不惜,只留清白在人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本题考查根据主题设计活动。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活动形式: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
要贴近学校和教学的实际,比如师生剪影,教师风采,师生互动,爱生如子,谆谆教诲等。
5.语文综合实践。
(1)【活动一】在飞岛国“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了很多见闻,请写出其中三个。
(2)【活动二】学校在大课间开设了“朗读者”活动,为了鼓励更多同学走上“朗读台”,请你拟写一句宣传语。
(3)【活动三】下图为“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宣传画。
①请用简洁的文字介绍画面主要内容。
②请简要写出你的感悟。
【答案】(1)从粪便里提取食物;盖楼房从顶端开始;从黄瓜里提取阳光;用蜘蛛丝织布;用猪耕地;把冰制成炸药。
(2)与朗读为友,做儒雅少年。
要求简单对仗,朗朗上口。
(3)左图中1937年的一个女孩与右图2017年的女孩在隔空对话: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解析】【分析】语文综合实践就是要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故答案为:(1)从粪便里提取食物;盖楼房从顶端开始;从黄瓜里提取阳光;用蜘蛛丝织布;用猪耕地;把冰制成炸药。
(2)与朗读为友,做儒雅少年。
要求简单对仗,朗朗上口。
(3)左图中1937年的一个女孩与右图2017年的女孩在隔空对话: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点评】给出一段材料,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6.学校开展“清廉一生传千古,纪念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调查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完成以下任务。
提及福安的历史名人,薛令之是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
明《八闽通志》记载: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号明月先生。
长溪廉村(今属福安市溪潭镇)人。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中进士。
史书称:全闽登第自令之始。
薛令之在长安约30年的时间里未拿走一金一银,以清正廉洁著世,晚年两袖清风告老回乡。
作为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在走过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中,让八闽大地首次突破零功名的落后局面。
他的勤奋好学也成为后世学子的学习典范。
而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薛令之,他的清风亮节不仅在当时得到帝王的肯定,还名扬四海、千古流芳。
(1)我国明朝时期,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__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_,加上殿试第一名的________,合称三元。
(2)我们都学过于谦的《石灰吟》,古今中外有多少名垂千古的优秀官吏,在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中闪耀着光芒,他们真真正正做到了“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么除了薛令之,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个古代优秀官吏的例子,并述说与其有关的一个小故事。
【答案】(1)解元;会元;状元
(2)古代著名官吏例子不少,例如狄仁杰、包拯、海瑞等等,事例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即可解答。
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
(2)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题意的古代著名官吏并要写出与之相关的故事作答。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1)解元;会元;状元;(2)古代著名官吏例子不少,例如狄仁杰、包拯、海瑞等等,事例略。
【点评】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即可解答。
7.某校正在举行“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识秋】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2)【知秋】秋天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是中秋节,其主要风俗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3)【赏秋】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诗文。
请选出下列名句中你认为不符合本次活动要求的三项,并简述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E.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答案】(1)B
(2)赏月、吃月饼;重阳节
(3)A,D,E;因为它们分别是描写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诗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常识的掌握。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据此可以判断出B项符合这一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华名族传统节日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习俗是赏菊和登高。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
A项描写的是夏季景色,D项描写的是元宵节,是冬天的景色,E项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故答案为:(1)B;
(2)赏月、吃月饼;重阳节;
(3)A,D,E;因为它们分别是描写夏天、冬天和春天的景色的诗句。
【点评】传统文化节日,其风俗和文化要注意积累。
8.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9.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A. 春节
B. 清明
C. 端午
D. 中秋(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产生的原因: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10.《朗读者》作为众多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已经流淌了好多时日。
主词人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1)遇见是一种的缘分,阅读中你也一定遇见过让你怦然心动甚至改变你一生的一句话,请把这句话写下来,并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当时的感受。
(要求50字左右)
(2)学校准备开展以“读美文,品人生”为主题的活动,你的好朋友佳佳很想参加,但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