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同文学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

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

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

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

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
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东,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眼镜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

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

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

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

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

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

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
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

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

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

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

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

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宋修身来到教室。

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

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

他越发心里堵得慌。

第二堂是算术习题。

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

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

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

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

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

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

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

不怨那个车夫了。

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

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

配镜子去,做不到。

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

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

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

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

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

”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

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

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

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

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

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

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

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

“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

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

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
把眼看着他。

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

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

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

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

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

眼镜,手表,
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

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

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5.“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6.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
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
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
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
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是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

二十五年,起为西京
警巡使。

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
...治中。

御史台
...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

”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

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

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

”久之,
进尚书左承。

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
...。

守贞惶恐,表乞解职。

乃出知东平府事。


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仰其为肤往绥抚之。

”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

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

”上
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

”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
...。

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讽、王庭药甚有时誉。

上曰:“出伦者难得耳。

”守贞曰:“间世之才,自古所难。

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

”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

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

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

久之,迁知都府事。

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

卒,上闻而悼之,谧曰肃。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金史·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朝廷百官与地方官吏。

C.“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完颜守贞才能不凡。

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完颜守贞博闻强识。

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完颜守贞见解独到。

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完颜守贞善于理政。

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联往绥抚之。

(5分)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毅善类,接援后进。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无那:无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
象而入梦,并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

B.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海棠花开,燕子飞回,天色初晴,天青云
白,柳絮飘飞,正所谓“万物皆春”。

C.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

但诗人却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
气对比,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

D. 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又
天真地设想: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默写题(1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离骚》中屈原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的语句是:
“,”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句子:
“,”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

(4)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5)《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6)《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且以周公自比表达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的句子是:
“,。

,”。

(7)《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质性自然”,与世俗不合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7-19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 ,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