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复习内容提要
名词解释:李贽
明淸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岀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宗法制度
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

孕育于商代,左型于西周。

由氏族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演化而来。

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泄,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北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 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影响深远。

中国
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
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髙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淸代则成为正式国剑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需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
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徳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而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墓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淸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箸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弃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楚文化与齐鲁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纷繁多姿的华夏文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是西汉初期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兴起的学派。

它采用汉隶抄写,最重《春秋公羊传》:英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主张合时:今文经学崇奉孔子,以孔子为“受命”的“托古改制” 的“素王”并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

在西汉中后期,今文经学一直独居官学地位,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致远的大论争。

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玄”有深奥、玄妙之意,《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

玄学经历了正始时期、四晋“竹林七贤”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三个阶段。

玄学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取代衰微的两汉经学。

以贵无为宗旨,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价值的思考。

它是道家老庄思想在此一时期的新发展,并吸收了汉代名理之学的有效成分。

它在魏晋南朝,成为豪门高族借以自矜并沉潜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髙峰。

淸谈风格和魏晋风度由此产生,并开创了一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在传统农耕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元曲
元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戏曲)和散曲(诗歌)。

苴创作讲求新奇变化,尤以巧体为多,融合厲宋大曲、宋词、及民间曲艺发展而成,世人帼目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窦娥冤》、《四厢记》等是元曲的代表作。

元曲的繁盛,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文采和民间曲调的斑斓,注重叙事,擅长抒情,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元曲使中国真正步入戏剧大国的门槛,并享誉世界,《赵氏孤儿》和《灰阑记》分别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和《高加索灰阑记》。

西学东渐
四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它包括两大阶段:一、明末淸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二、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在从“西学源出中国”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东西方文明孰静孰动到''全盘西化”论的演变中,来华西人、岀洋中国人、报纸、书刊、新式学校等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进程。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及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简答:
1、简述中国文化发展脉络。

P25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文化自有苴独特的发展脉络,这种脉络与王朝更替相关联,但又往往突破王朝界域,有着自身的发展序列。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
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

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统一
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中国文化开始大范用的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整合。

五、近古文化能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六、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中国文化因外敌入侵面临危机和发展机遇,文化发生转型,迈入“世界之中国”阶段。

2、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P78
一、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

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顺天受命”转到“敬徳保民”,再进而转向“为政以徳”。

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

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

荀子将苴概括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进而提岀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

为了防止“覆舟”,必须“取民有制”,'‘使民以时”,'‘视民如子”,实行"仁政”"王道”。

3、什么叫大一统?它在秦朝、汉朝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最早见于《公羊传》,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所谓“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而的同化一致,全国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混一” 格局。

秦朝的表现形式: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政体,称制“皇帝”,朝廷设三公九卿,废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制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进行了一系列整齐划一的文化变革,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打破地区壁垒,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

汉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剥夺诸侯国势力;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盐铁权收归中央:军事上,反击匈奴保卫边疆:思想上,“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文化大改制。

太初元年五月,下诏订正历法为太初历,同时又定官名,协音律,颁行天下。

4、唐文化宏大r魄的体现有哪些?
第一,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o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比较开明,鼓励文化多样化o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氛圉o以较为宽容的姿态对待文化人。

第二,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与东亚文化,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5、明清启蒙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指斥帝王为天下大害,对君主独裁进行尖锐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制约君权的设想;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程朱理学,大力提倡实学精神;极力从复兴儒学的立场岀发,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

意义:揭需了绝对君权作为人民的异化力量,有力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分权、“抑尊”、问政于民等提高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堪比文艺复兴,黄宗羲的学校设计已具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色彩;奠泄淸初实学思潮。

6、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炼丹术积累丰富的化学知识:长生术中的吐纳导引对医学颇有进益;道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藉以生长的大本营:对文学艺术乃至民俗提供一种底蕴;
7、中国古代文化中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
一、政治动乱迫使政府南迁,偏居江南,南方文化人逐渐增多;
二、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促使经济中心南移;
三、南方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日益突出,政治人才和学术中心大部分都在南方:
四、南方地理环境比北方渐现优越。

8、两宋文官政治有何特征和实际影响?P163
特征:文官制度趋于完善;文官待遇髙,地位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御史、谏官成为人君耳目,防范大臣专擅;广开言论、学术氛围宽松:重视文官教育,私学兴盛。

影响:奠左了宋朝稳上的政治秩序,有效防止了武夫弄权和宦官外戚专权:促进了两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与科技进步:高俸禄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冗官促成积贫积弱的格局,是百姓承受繁重的赋役;台谏制造成权力角逐的内订局面,朋党之争一发不可收拾:
9、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做了哪些工作?
耶稣会士将中世纪末期欧洲流行的古典科学和近代技术传播到中国。

某些近代科学方法如实验的方法、数学语言的运用等也随之传入中国:
数学方面:利玛窦带来了徳国数学大师克拉斯维注释或撰写的几种数学讲义,并与中国士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和《同文算指》,介绍四方数学的算术知识:物理学方面:徐光启利用熊三拔《泰西水法》,结合中国水利知识,完成《农政全书》;邓玉函与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汤若望著《远镜说》,标志着西方光学正式传入中国;地理学方面:利玛窦绘制、李之藻刻印《坤舆万国全图》,介绍世界五大洲说,展现了东西两半球的寒温热五带的划分:艾儒略在利玛窦所进《万国全图》基础上,增补内容,撰成《职方外纪》:欧洲的“地圆说”惊醒了长期沉迷于“天圆地方说” 之中的中国士人;天文历算学方面:利玛窦所著《乾坤体义》叙述了亚里士多徳一一托勒密体系。

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相继协助徐光启、李之藻修改历法,运用较为精密的数学方法和天文仪器,完成了《崇祯历法》:武器军火制造方面:汤若望与焦勖合著《则克录》,详尽叙述炮台构筑、火炮铸造、火药成分、大炮使用及炮兵教练;
在介绍西方学术的同时,利玛窦等人还通过著作、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回国以后,向欧洲介绍中国经济文化与风土人情,有利于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

10、唐文化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
物质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都会之首,帝陵宏丽壮观;工程浩大的大运河;
文化上:敦煌地区是东四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融合吸收异域文化,同时又向外部世界做文化辐射,汉字,儒学等影响广而深,推动了 "东亚文化圈”形成。

艺术上:诗歌散文创作空前活跃:书法,绘画水平髙超,兔家辈岀。

论述题:
1、试述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嫡长子继承制某些内容为历代所沿袭。

二、封国制不断。

分封制曾是宗法制重要内容,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因苴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一致,形成稳固的、生生不息的社会细胞。

四、家国同构。

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国是家的放大,族权是政权的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何能达到中国文化巅峰状态?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崛起: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英时文武士人大多怀有“干求利禄”的热望与批判精神,周游列国,推动了学术集团兴起:兼并战争为文化重组提供了条件:诸侯列国尚未统一钳制意识形态发展。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多样性有何影响?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广大的地域决泄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大一统”等观念。

二、大海、沙漠、髙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大漠、高山囤护的东亚大陆,腹地辽阔,提供了较为开展的回旋余地:
三、地理环境强烈的地域性,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形成:地理障碍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总之,多样的地理环境,养冇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