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艺术修养与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与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关系
作者:吴玫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探讨了文化素养对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指出通过积累学识,不断完善自我,才是塑造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的途径。

在演奏时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演奏;二度创作
演奏,被称为“再创作”,意思是说演奏家在演奏时要在作曲家所创作的乐谱的基础上重新构思、设计、铺排以表达音乐的意图,所以又叫做“二度创作”。

在音乐演奏中,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音乐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一首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也是演奏者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过程。

演奏成功与否不仅要靠娴熟的演奏技法,丰富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发挥了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演奏者技法掌握全面,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但演奏结束,使人有音消意失、淡而无味的感觉。

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上。

二度创作的个性是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思想品格、生活阅历、思维特征、性格趣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交叉组合而形成的。

一、怎样才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决定其长久的审美价值,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曲作者个人的人生感受、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高度凝聚。

因此,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历史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从历史的角度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

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师课时曾经着重指出过:“除了演奏音符以外,需要其他的许多知识来知道作品的结构、和声、布局;知道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四重奏、三重奏、交响曲,以及当时那个时期音乐风格等等都要了解。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大师马友友从茱莉亚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又进了哈佛大学攻读人文学科,后来他说:“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演奏艺术是和哲学、历史、心理学及人类学有着重大关系的。

”因此,在充分再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演奏者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发挥个人对作品的独创性理解。

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

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特有的认识及审美情趣,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音乐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二、文化素养的积淀孕育了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二是对想象思维的影响。

而这两点恰恰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技巧动作的趋势都是从意识中能动地反映出来的。

在各种复杂的感情表现中,不同的情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感反映的细微差异便形成技巧动作感应中最生动、最形象的外在表现因素。

如喜情可根据不同的感情变化强度分为“欣喜”、“欢喜”、“惊喜”等不同的心理状态;悲情也可根据不同的心境分为“悲痛”、“悲伤”、“悲愤”等情绪反应。

这些不同情绪的心理反应潜存着不同的动作意识的雏形。

在演奏过程中各种动作感觉通过不同情绪特征的反射联系使动作意识和情感心理不断地在新的、更高的感觉层次中交融、巩固和完善,从而达到技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

脱离了思想感情的技巧,演奏将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而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必须通过文化素养的积累逐步获得,并实践于演奏之中。

在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想象思维,从而更快的进入音乐作品的演奏意境,演奏中有没有意境,差别很大。

在演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一曲时,有的演奏家可以赋予这首作品蜜蜂的形象,而有些演奏者却只能把它奏成一曲枯燥的手指练习。

这就是思维想象能够赋予音乐演奏的直接影响,而思维想象空间的扩大更是需要文化素养的积淀。

三、积累学识,完善自我,塑造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因为高水平的艺术必然要求高水准的演奏者,优秀的演奏艺术必然是基于演奏者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淀。

文学、艺术均具才华的人往往能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李斯特是匈牙利第一流的钢琴家,但他深知作为一个音乐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他知道自己幼年时只顾专心练琴在思想、哲学、文学修养上基础较差,于是在赴各地演出时就勤奋地读书。

广博的学识使李斯特发展了演奏技巧,扩大了表现领域,成为一代钢琴大师。

考夫曼说过,有的人应当每天少练一个小时的琴把它用来研究音乐史以及与那个时代有关的艺术,这一切都有助于
深入理解他们所演奏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再创作。

意大利19世纪的歌剧大师威尔第不仅自己从文学宝藏中挖掘歌剧创作的题材,而且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要多方面地研究文学。

大师们的成长经历有力地证明丰富的学识是音乐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柯达依曾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达到完美的音乐效果。

可见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的积累比掌握技巧更重要。

因为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在涵蕴及思想情感进行细致的分析、认真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并在深入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感情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把作品中的情感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就创造不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演奏者在体验作曲者的情感时必须开展想象,而这种想象总是建立在自己所熟知的、所经历的形象基础之上的。

因此,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演奏者的悟性、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创作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和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断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营养、积累学识、完善自我。

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参考文献】
[1] 丹纳著.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
[2] (美)杰·阿·福拉希特.小提琴演奏者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
[3] 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4] 王玉桓.弓弦上的辉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9.
【作者简介】
吴玫(1980.4-),陕西西安人,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