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的例子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度过黄河,攻打山西,一路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官民纷纷投降,很快就要打到大明的首都北京了。
而摆在崇祯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死守北京,续写当年于谦的辉煌,而另一条路就是迁都南京,暂避锋芒,养精蓄锐后再次图谋天下。
死守北京肯定是死路一条,现在大明已经不是当年明英宗被俘的那个大明了,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对付李自成的军队了。
南迁或许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前朝已经出现过两次南迁保存国祀的例子,一次是东晋,一次是南宋。
不过南迁再好,也是皇帝放弃祖宗宗庙,置万民生死于不顾,实在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崇祯就希望朝堂中的大臣,能够配合他,提出“南迁”的计策,然后众人纷纷赞成,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有台阶下。
在李明睿等大臣提出迁都的建议后,崇祯满心欢喜地以为会听到朝堂上会出现支持迁都的言论。
然而却有一个言辞激烈且反对迁都的“忠臣”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光时亨,光时亨提出的意见就是君王是以社稷为重,不能迁都。
就是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崇祯尽管非
常犹豫,还是被说服了,放弃了南迁的想法。
后来,又有人劝谏让太子到南京监国,一样能够达到迁都的效果。
然后光时亨再一次跳出来反对,这次他举出唐肃宗的历史事件,隐喻崇祯会变成第二个唐玄宗,而把太子比喻成自立为帝的唐肃宗。
就这样,第二次迁都的计划也被崇祯放弃。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没费什么工夫就打进了北京城,而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选择在煤山自缢。
不过这个阻止崇祯南迁的光时亨,他的结局却耐人寻味。
李自成攻灭北京城后,光时亨没有选择以死殉国,而是投降了李自成,并且在李自成手底下谋了一个官职。
后来李自成兵败,光时亨又脚底抹油逃到了南京。
来到南京的光时亨,还想谋个一官半职当当,不过当权的马士英可不吃他那一套。
一个“阻南迁”罪将他送上了法场。
而这一罪名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享此“殊荣”的只他一人。
光时亨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就是他的言辞,阻止了崇祯南迁的机会。
如果崇祯迁到了南京,历史将会怎么改写,还未可知。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而光时亨也不是一个可以力挽狂难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