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我们如何中止童年不良影响的延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经历的影响,
为什么会影响到成年?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的呢?
从不良图式开始形成起,我们应对这些不良图式的方式,会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下面是3种常见的错误行为。
1. 屈从于童年的创伤经历
和“就地装死”一样,选择屈从的人不会再去抗争。
他们开始认为不良图式的一些理念就是对的,因此和不良图式有关的一些体验和感受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屈从”情感剥夺“图式的人,在觉得自己不被爱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他们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和有爱的情感关系绝缘的。
* 屈从者有什么表现?
表现出屈从的人,会无意识地选择待在和童年相似的环境里,继续感受着不良图式带给他们的焦虑和伤痛。
因为不良图式是童年环境的真实写照,带给人痛苦的同时又给人带来熟悉感与安全感。
在屈从模式下,一个有“分离/被遗弃感”图式的人会主动选择那些无法做出承诺的伴侣,一个有“自我残缺感”图式的人会和苛刻的、常常拒绝自己的人做朋友。
有些屈从者还会陷入“我是受害者”的误区——他们会过分强调自己命运的悲惨。
但这种自艾自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自己走出创伤的能力。
屈从会让人产生一种“认知扭曲”,导致人按照不良图式a.错误地解读他人的行为或是身边发生的事。
比如,屈从于“情感剥夺”图式的人可能忽视或低估他人发出的对自己的温暖有爱的信号。
其次,屈从b.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环境。
当“情感剥夺”图式的人与苛刻的人一直待在一起,那些可以给予他们情感支持的包容的人就没有机会接近他们。
2. 逃避接近童年环境的环境
逃避者会主动地避开任何可能会触发自己的不良图式的环境,装作那些不良图式不存在一样,从而避免了潜在的伤害和痛苦。
比如,逃避“分离/被遗弃感”或“情感剥夺”图式的人,都会拒绝和他人发生真正有联结的情感关系,这样未来就不会有关系破裂或是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发生。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逃避是一种不恰当的提前防御。
也就是说,它提前、过于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风险。
而这实际上可能会导致人们错过一些正常、美好的关系。
* 逃避者有什么表现?
逃避者往往看起来举止正常,他们可以与别人社交互动、完成日常工作。
但他们在内心拒绝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也难以接受高难度的工作挑战。
他们几乎不回忆童年特别是那些和创伤相关的片段。
即使不小心触发了自己的不良图式,他们也会迅速抑制相关的情绪从而杜绝了感受随之而来的疼痛感。
他们中有些人只是单纯避开和不良图式有关的特定的人、活动或者地点,而有些人则会训练自己的情感变得麻木,像机器人一样。
比如,一个逃避自己“不信任/受虐待倾向”图式的人,就可能选择永远保守自己的过往不倾吐给任何人,因为不展示自己的弱点就不会再被伤害。
逃避保护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不到疼,然而它更像一种麻醉剂。
它只能一时止住疼痛,却不能停止伤口溃烂。
当人躲无可躲,一直潜藏的不良图式就会反扑。
逃避者选择了一个彻底无菌不会有任何伤害可能的环境,但和屈从类似,这也隔绝了那些可能可以带给他们幸福生活的人靠近他们的机会。
3. 过偿(过度补偿)儿时的缺失
过偿是一种通过以攻击代替防御的手段。
过偿者会变成和受到创伤的童年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这种对立会给人以错觉——和创伤相关的不良图式是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
比如,一个小时候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却不被满足的人,在过偿时就会变得格外独立,好像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一样。
* 过偿者有什么表现?
过偿者常常会展现强烈的控制欲。
强迫症是一种表现,比如重复地洗手、检查门锁或是受到某种刺激时在口中不断念着一个词。
过偿者同样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会给自己或是他人的行为安上看似合理实则不正确的解释,用理性来打败深层的创伤情感。
还有的过偿者为了对抗批评而变得完美主义。
过偿作为一种与不良图式搏斗的方式,需要消耗人大量的精力。
而且,过偿并不是直面不良图式反击,而是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自己”,自我催眠好像不会被不良图式伤害到一样。
因此当过偿者无力支撑自己伪装出的强大透露出疲惫虚弱时,就会像逃避者遇到的情况一样,一直潜伏的不良图式会卷土重来袭击他们。
同时,过偿行为会导致他人的反感,这又让过偿者更加相信不良图式是对的。
比如,一个过偿“情感剥夺”图式的人,会表现得咄咄逼人总是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会激怒别人并且把他们推的越来越远。
他人的远离又进一步加强了过偿者心中“别人不会关心自己”的想法。
人的图式应对模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改变。
我们也可能看到一个人同时使用屈从、逃避、过偿应对自己的不同不良图式。